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民间曲艺“衡阳丝弦”与民族歌剧表演的相通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有史料记载,衡阳丝弦在清代道光年间就盛行,迄今已160年有余。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渊源,中国民族歌剧主题的发展创作依据,以及唱与舞蹈相结合的表演形式。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部分,通过对传统戏曲、民间曲艺艺术精华的萃取,融合了中国的民族舞与古典舞,戏曲,民间曲调等,不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关键词〕衡阳丝弦;民族歌剧演唱;相通性
  产生于清代乾隆、道光年间(1731~1850)的省级非遗保护代表性名录——传统曲艺“衡阳丝弦”,又称老丝弦,是一种民间表演艺术,以衡阳地方方言演唱为主,以说白、垫述为辅,说唱穿插交替,可以演唱有人物、故事情节、刻画心理的大型题材,也可以演唱短小精悍的情节段子。
  中国民族歌剧,又称新歌剧,产生于辛亥革命(1911)以后。从事创作的歌剧艺术家们从西洋歌剧和话剧的表演形态中,寻找创造中国民族歌剧的途径,洋为中用,中外结合,以演唱为主,对话为辅,走过一段“话剧加唱”的历程,终于逐渐形成一种以中国各地民间歌曲、俚谣为基础的演唱具有戏剧性故事的表演形态,这就是中国民族歌剧,其代表作品有《扬子江风暴》《兄妹开荒》《白毛女》《赤叶河》等。1949年至1965年间,又有《小二黑结婚》《红珊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中国民族歌剧发展至今,已走过了80多个春秋。取得了不少的成就,成为中国戏剧百花园中一枝璀璨的鲜花。
  一、传统曲艺“衡阳丝弦”与民族歌剧在表演形式上的相通性
  目前的民族歌剧表演,虽然在技术上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艺术定式,但实际还存有着话剧加唱的表演痕迹,即以人物装扮角色,在表演中有说、有唱,连说带唱,说唱结合中存有说、唱分离,说归说,唱归唱的现象,以说和唱的各种不同组合,去演绎一个带有戏剧性的故事,在戏剧性动作线推进中和有关系的人物行动中去展示内容,传达出主旨。衡阳丝弦也是以民间小调和丝弦小调为演唱基础,演唱者以第三人称演唱一个或一段有趣味的故事,不装扮角色,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穿插交替,类似于说书,可演说长篇,也或说唱段子。衡阳丝弦与民族歌剧的绝大相通性是说唱结合,最看重、最强调的是能够准确地刻画人物形象。前者重在摹形绘色,不进行角色表演;后者深入角色表演,绘形绘色,每个演员须严按特定行当(男女分别有高音、中音、低音的演唱标准)的演唱路子进行 ,表现出各个行当的风格、特色,“然后才是通过对唱段的仔细揣摩分别呈现出人物具体的个性特征”。这一点也充分地说明,民族歌剧、衡阳丝弦在演唱艺术上有着相对同一的技术要求,可以相互学习与借鉴。
  二、传统曲艺“衡阳丝弦”与民族歌剧在唱腔处理上的共同特征
  民族歌剧、衡阳丝弦的唱腔设计,在要求淋漓尽致、惟肖惟妙刻画人物性格上是一致的。
  中国民族歌剧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戏曲素材。例如《白毛女》中,喜儿的演唱者王昆,她没有像西方歌剧使用美声唱法,而是采用戏曲民间唱法。在《江姐》《小二黑结婚》中演员们也正是借鉴戏曲及民歌的演唱风格,使这些歌剧的角色更为生动传神。歌剧《江姐》的作曲家说戏剧性很强,人物感情变化复杂的大段唱腔,我们借鉴了戏曲音乐中的板腔体写法。即以某一曲调为基础,通過速度、节奏、旋律的扩充或缩减等变化,演化出一系列的板式。如第六场(审讯室)中,江姐演唱的“为共产主义愿把青春贡献”这一段唱腔,它的结构是:慢板—紧板—慢板—清板—流水—快板—原板。①所以,中国民族歌剧与传统戏曲有着很深的渊源。
  在传统的衡阳丝弦艺术之中,其艺术的代表性特点就是“字正腔圆”,“以字带情”,虽然是用地方方言演唱,同样要讲究对“字”的吞吐发音。在这个过程中,演员对“字”的吞吐发音效果的掌握程度也是影响到民族歌剧的表现效果的重要因素。民族歌剧的表演过程中,通过对吞吐字的“准”“正”“清”的追求,将情感有效地融入进民族歌剧的表演中,并在进行演唱的表现过程中,根据情感的不同变换,选取不同的“吞吐”词语的形式,提升民族歌剧、衡阳丝弦演唱的艺术效果感染力。
  以我在民族歌剧《党的女儿》饰演七叔公中几个重要唱段为例:采药老人七叔公是个爱憎分明、忠厚老实,《仰长天,泪如雨下》;另一段是在《小心不会再上当》《忠奸自古两难容》七叔公在这个戏里音乐设计是个男中音,他的唱段多适用于板腔体,曲作者很好地借攀了咏叹调的手法,用民族的音调结合民族音乐语言来塑造这位采药老人的粗犷、正直、机智和见义勇为的性格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学习的是西洋美声唱法,如何把美声唱法的技巧成功地和民族语言结合起来,我就把民族曲调中的“弯儿”“昧儿”掌握好,让观众听了更富有真实感,从而对采药老人流露出无比的敬意,他的形象也更加高大起来,一点不觉得“洋”了。
  再者;我在学习传统民间衡阳丝弦(民歌小调)《四季花儿开》中表演的唱段:“四季花儿开,花开一朵来,一对(呀)阳雀子飞过(哪)山来,飞呀,啯过咯(鸟叫声)飞过就山来,恩爱,真恩爱,四季花儿开”。最后一句连甩丝弦拖腔,在韵味典雅、平和婉转中将情绪推向高潮,恰切地传达出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相濡以沫的坚守、四季恩爱的情怀。
  民族歌剧、衡阳丝弦(民歌小调)在唱功上都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强调唱腔的韵味和感染力,对音色、音量、音调和所传达的情感都有精细的要求。
  三、民族歌剧、衡阳丝弦的唱腔音乐,植根民间
  民族歌剧、衡阳丝弦(民歌小调)都有各自剧目或唱篇的唱腔音乐。音乐是戏剧艺术和民间曲艺的生命。 曲艺(民歌小调)音乐植根于民间,与各地的方言、山歌、民谣等音乐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民族歌剧的各个剧目的音乐,亦非某一作曲家凭空创作出来,需要作曲家长期浸染于民间音乐之中,积聚百姓的世代智慧,积累民间音乐天才发自天性创作的优秀作品,经过长期的音乐文化积淀,才能在继承民间音乐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发展、发明和创造,产生出为各个不同剧目所适用的歌剧唱曲来。所以,传统民间音乐,为民族歌剧、衡阳丝弦(民歌小调)的剧目、节目音乐唱段的编创,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源泉。
  衡阳市歌舞剧团创作的民族小歌剧《一蓝粽子》《多多的春天》,大型民族歌剧《田垄之上》等音乐创作上也采用了本土的民间歌谣音乐成分。如《多多的春天》唱段“蝴蝶飞飞”音乐采用衡阳民谣,如小歌剧《一蓝粽子》“我好糊涂”,又如歌剧《田垄之上》田贵生唱段“我就是我”采用民间小调式,前松后紧,内心矛盾冲突,真情演绎了人间“处处有真情”的真善美。
  衡阳丝弦有丝弦小调和民歌小调两大类,常用曲目基本属的五声调式,如【西宫词】(即【贵妃醉酒】,因其第一句唱词是:“西宫夜静百花香”,所以被称为【西宫词】),其旋律韵味典雅、平和、婉转、动听,能有效地传递人物内心思想活动和情感,要求演唱细腻,韵腔有致,婉转迂回,富有感情、节奏感和音乐性, 实现较高的音乐审美效果。
  四、衡阳丝弦(民歌小调)与民族歌剧表演手段的同一
  中国民族歌剧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戏曲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衡阳丝弦同样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传统曲艺衡阳丝弦无论是在歌词的唱腔,表演、吟诵,道白,舞台表现方面,为广大民众所熟悉。所以,衡阳丝弦(民歌小调)与民族歌剧表演手段的同一。
  一般说来,唱念及表演,是民族歌剧与衡阳丝弦两种艺术形态的骨架。如果在演唱上节奏不协调,在表演上对角色领悟不足,必将导致民族歌剧与丝弦表演上的失败。演唱是完成剧目、节目情感的关键。在衡阳丝弦的表演要素中,演与唱的联系十分直接,唱尤为重要,在表演中起到指挥的作用。演唱者有无激情 ,有无清晰的节奏,有无独自的艺术风格,最能决定是否直接感染观众的情绪,启迪观众的思想,引起观众的共鸣;亦最能区别于 民族歌剧的精神气韵。衡阳丝弦中既保留有宫廷雅乐的遗韵,又有乡间小调的妖娆韵味,还有古老祁剧的庄肃唱腔,独具特色的音乐腔调和优美多变的音乐旋律,能准确传达演唱形象的鲜明、复杂的性格。民族歌剧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加上做与舞的身段表演,深入到剧中角色心理,充满激情地在歌剧表演元素的组合中刻画人物性格,塑造艺术形象。无论如何,唱念(说)在民族歌剧和衡阳丝弦表演中都居于决定性地位。
  (责任编辑:牧鑫)
  注 释:
  ① 施一南.中国民族歌剧创作模式及反思[J].人民音乐,2011(07):25~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23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