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人们对语言社会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的影响不断扩大。文化语境从词汇选择、句型选择和表达方式等方面都会对语言翻译产生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对文化语境进行分析,根据文化语境找到最良好的翻译方式,从而准确体现源语言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语境 文化语境 语言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077-02
  一、语境与翻译
  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 最开始提出了“语境”的概念,他在和土著人一起生活并学习他们的语言的时候发现,只有结合使用语言时所处的环境才能正确理解土著人说话的意思。他提出:“语言基本上植根于说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不参照这些广泛的语境便难以正确理解语言。”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断发展,国内外诸多学者对语境进行了研究,随后弗斯(Firth)将语境纳入语言学观点,语境正式进入了语言学研究的领域。
  随着交流的深入,翻译在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翻译结果不仅包含原文语境,还包含了译者所处的文化语境。另外,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注意语言的交际功能,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表达特点和习惯。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体现、传播着文化。不同的语言体现了不同的文化,每一个语言社团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他们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都会受到自身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语言翻译过程中,文化也得以传播。翻译不能脱离语言的文化语境,只能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交流。翻译过程不仅是在转换不同的语言,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翻译中,只有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并且明白句子产生时的文化背景,才能够清楚准确地将原语转化为译语。文化语境对翻译中词汇的选择、句型的选择以及表现手法的选择都产生了影响。
  二、文化语境影响翻译中词汇的选择
  相同的词在不同的句子中会被翻译成不同的意思,要让词在句子中体现最准确的意思,就必须考虑词所处的情景语境及本语言的文化语境。不同民族对同一文化形象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翻译不能是简单地进行文本交换。这样的例子在英汉翻译中的颜色词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blue这个英语词汇我们常用的意思是“蓝色”,如:“blue sky(蓝色的天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能听到“I feel blue.”或者“blue blood”的说法。如果把“blue”翻译為“蓝色的”就会让人一头雾水,而当我们了解了西方文化以后会知道,第一个blue应翻译为“沮丧”。“blue blood”译为“贵族血统”。古代西方人认为贵族的血是蓝色的,所以“blue blood”表示“贵族血统”。同样的,“blue jokes”翻译为中文是“黄色笑话”的意思。
  此外,中国人认为白色代表悲伤、不吉利,如“白事”“白色恐怖”。但是西方认为白色代表着纯洁、光明,因此,婚礼上新娘要穿着白色的婚纱,天使戴着白色的翅膀;“a white day”是“吉日”的意思,“white lie”则是“善意的谎言”。
  可见,脱离文化语境的词语是没有意义的,不同的文化会选择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因此,在翻译相关作品时,译者不能只翻译对等词语,而必须考虑不同文化语境的内涵,准确表达原语含义。
  三、文化语境影响翻译中句型的选择
  文化语境也同样会影响翻译中的句型选择。一种语言中句式的选择受到语音、语体、语境等的制约。文化体现着社会群体的思维表达方式,而表达方式又影响着句式的选择。因此,文化语境必然影响翻译中的句型的选择。
  如果在一个句子中存在已知和未知两个部分,汉语的句子习惯突出已知信息,而英语的句子习惯突出未知信息。以特殊疑问句为例:
  (1)What did you see? (你看见什么了?)
  (2)Where are you from? (你来自哪里?)
  上例中,英语会先提出询问未知信息的疑问词,再提出已知信息,而汉语却会先提出表示已知的信息,再提出疑问(以“who”开头的特殊疑问句除外)。
  句型的选择差异还体现在叙述方式的不同上,汉语的顺序一般是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但是在英语中,顺序一般是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这个特点体现在时间、地点、称谓等领域。例如:
  (1)2:00p.m. Monday, 4 December, 2017. (2017年12月4日星期一下午2点。)
  (2)#16, South Section, First Ring Road, Chengdu, Sichuan.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6号。)
  在上面两个句子中,中英文表达时间地点的句型恰恰相反。这些句型选择的差别实际上反映出汉英两种思维方式之别,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整体把握,强调群体观念;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从小到大,强调自我意识。
  综上所述,当我们在进行翻译工作的时候,必然要考虑文化语境的因素,选择最合适的句式,而不是简单的直译,让读者看得很别扭。
  四、文化语境影响翻译中的表现手法
  不同文化群体有着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体现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此,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表现手法的差异性问题,否则就会阻碍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
  第一,文化语境对翻译中的表现手法的影响会体现在一些俗语和谚语的翻译上。例如:在英语中有“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的谚语,如果我们翻译为“有决心就有办法”听起来比较别扭,如果选择汉语里“有志者事竟成”的谚语,这样的翻译不仅准确表达了原意,还非常契合中国人的文化知识。再如,“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直译为“没有火就没有烟”,但是翻译为“无风不起浪”的意思就和汉语的文化更为贴切。不同民族的谚语反映了各自民族的文化特点,因而在把英语谚语翻译成汉语时,必须多注意字面意思以外的内涵意义,才能使翻译讽喻得当,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第二,文化语境对翻译中表现手法的影响还会体现在一些隐喻的表达上。在不同的文化中,同样的客观事物可以引申为不同的意义,因此,这些事物就会具有隐喻意义。例如,我们把“饭碗”当作一个比较重要的生活用具,在汉语中饭碗就有了更深的含义,如“铁饭碗、抢饭碗”等短语。但是,在英语中,虽然也有“bowl(碗)”这个词语,但是却没有汉语里所含有的隐喻意思,翻译为“iron bowl”就会让读者茫然。汉语里“饭碗”经常被比喻为“工作”,所以翻译的时候将“饭碗”翻译为“job”,就可以清晰地表达意思。因此,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隐喻,而目标语言中又没有类似的表达,不妨将原语言的直接含义翻译出来,简单直观。
  在中西文化中,很多动物也带有隐喻的含义,人们如果不了解这些动物背后所指的文化内涵,就不能准确传达意思,甚至会产生文化冲突。例如,牛和马这两种动物,在中国,农业耕作主要靠牛,老黄牛是吃苦耐劳的象征。但是在西方国家却主要靠马劳作,汉语的“力大如牛”在英语中是“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马)”;汉语的“吹牛”在英语却是“talk horse(吹马)”,翻译时需将两种动物对换。
  综上,我们为了翻译出更好的作品,不仅要考虑语言自身的情境语境,也要考虑文化语境的影响因素。在翻译实践中依据文化语境的不同,超越原文词汇的制约,挖掘其内涵意义,用地道的翻译语言再现原文的语言文化内涵,实现语言的有效转换和跨文化、跨语符的信息传播功能。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陈友良,申连云.当代翻译研究的后现代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44-46.
  责任编辑:张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532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