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犯罪故意新类型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电影《不忠》男主角爱德华的遭遇引人深思,究竟他是故意杀人还是过失致人死亡?根据自然时序,从行为到结果,很容易判断其行为为过失致人死亡;而根据规范时序,从结果到行为,又容易认定为是故意杀人。这体现了自然时序和规范时序的对立,在存在较多相似案件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电影《不忠》引发的法律问题;第二部分讲述传统刑法对于犯罪故意的分类;第三部分探寻犯罪故意的新类型,以期解决两种时序对立的问题。
  关键词:犯罪故意 结果发生前的故意 结果发生后的故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046-02
  一、电影《不忠》影射的法律问题
  电影《不忠》讲述的是一个妻子出轨,丈夫杀死情人的故事。主人公爱德华和康妮是一对幸福的夫妻,两人还共同孕育了一个八岁的小男孩,一家人的日子虽然平淡却过得很幸福。直到一个神秘男子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静,逐渐厌倦了平淡的康妮爱上了这个神秘男子,出轨情人后对丈夫一而再再而三地撒谎,丈夫心生怀疑,而此时康妮的出轨恰好被爱德华的朋友撞见并告诉了爱德华。在经过私家侦探调查后,爱德华得知妻子出轨的事实痛苦不已,下定决心约见了妻子的情人。面对妻子情人“嚣张”地讲述二人偷情的故事,爱德华非常痛苦,一时失手用自己送给妻子的水晶球砸死了妻子的情人。事后爱德华为了躲避警方的追查,将情人的尸体抛弃在垃圾场里。那爱德华的这种行为是属于故意杀人还是过失致人死亡呢?了解这整个故事经过的人都知道,爱德华在主观上肯定不是故意杀人的,而是过失致人死亡,然而警方在面对这个情况的时候极有可能会认定为爱德华是故意杀人,因为自然时序和规范时序刚好是相互颠倒的。自然时序,即生活中的时序,是从行为到结果;而规范中的时序,是从结果到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还是过失是难以认定的。刑事判案中常常是通过某些客观的事实来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意图,但这与行为人的实际的真实的意思表示还是有所出入的。生活中故意杀人的常态都是毁尸灭迹,不让别人知道,以免警方追究自己的刑事责任。而实际上大部分行为人可能是过失致人死亡,之所以选择以大家所认为的“残忍”手段毁尸灭迹,只是为了躲避刑事责任的追究,此时定故意杀人罪对于行为人而言未免有些过于苛责了。传统刑法对于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这种分类并不能解决这种自然时序与规范时序互立的问题。所以,研究犯罪故意的新类型是极为有必要。本文将从时间上对故意进行分类,希望能在坚持主流观点的情况下,充分考虑个人情形,以解决此类案件存在的问题。
  二、传统犯罪故意的分类
  传统刑法将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一)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①。直接故意在认识因素方面体现为认识到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在意志因素上体现为积极追求,希望结果的发生或者放任结果的发生。
  (二)间接故意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②。间接故意在认识因素方面体现为认识到可能发生,在意志因素上体现为放任,结果的发生不违背意志。
  (三)传统分类存在的不足之处
  (1)它是对定罪机能的否定③。理论上讲,目的犯学说是最有可能支持在定罪方面区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在意志方面有所不同,可以知道间接故意是没有犯罪目的和动机的,而直接故意有。刑法当中的故意犯罪的类型,除非明确表明必须具有某种犯罪目的,把间接故意排除的情况,一般都是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由此可知,除了目的犯以外,不应该存在有因为间接故意而不构成犯罪的理由去否认犯罪成立的罪名。
  (2)適用范围狭窄,不能基本适用于司法实践。在实践中,只有目的犯才存在只有直接故意的情况,其他犯罪都存在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而理论界只是依据刑法第14条区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针对这两种故意对量刑的度加以理论方面的分界。之所以区分这两种故意,是以便于定罪和量刑。刑法的所有条款中仅仅有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规定,而对于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处罚内容并没有具体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违背了我们国家罪刑法定原则的。
  三、犯罪故意新类型
  针对在司法实践中容易出现的自然时序和规范时序冲突对立的情况,笔者将运用时间的标准对犯罪故意进行分类,分成结果发生前的故意和结果发生后的故意。
  (一)结果发生前的故意
  结果发生前的故意,广义上是指结果发生之前或者结果发生之时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结果发生前的故意又包括行为故意和结果故意。
  (1)行为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并以自己的意志支配此种行为的心理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对于自己的加害行为存在故意,而对于自己的加害结果并不存在故意。
  (2)结果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会造成或可能造成某种法律后果,而决定实施此种行为并且希望或者放任结果的发生的心理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对于自己的加害行为存在故意,而对于自己的加害结果也存在故意。
  (二)结果发生后的故意
  结果发生后的故意,是指行为人经过自己的行为造成某种后果的情况下,为了逃避刑事责任的追究,而再次实施其他犯罪行为的主观心理状态。简而言之,就是指行为人为逃避刑事责任的追究而实施其他犯罪行为的故意,且此种行为与造成结果的危害行为无关。
  (三)三种故意的处罚机制
  按照时间标准将犯罪故意重新分类为结果发生前的故意和结果发生后的故意,主要原因在于解决自然时序和规范时序相互之间的对立。而解决这种对立的关键在于它们各自的处罚机制。笔者认为,结果发生前的故意中的行为故意处罚要轻于结果发生前故意中的结果故意,且行为故意不适宜定故意类型的犯罪,因为行为故意明显主观恶性会低于结果故意;而如果先前的犯罪行为属于行为故意,则结果后的故意则不适宜进行处罚或者给予轻微处罚,因为,在此种情况下,行为人只是为了逃避刑事责任的追究,一般人在此种情况下都会这么做,并且结果早就已经发生了,如果再进行追究是否对于其太过苛责了?但如果先前的犯罪行为属于结果故意,则结果后的故意行为则宜在结果故意的基础上根据情节的具体情况,适当加重处罚。
  四、结语
  自然时序的从行为到结果与规范时序中的由后果到行为的顺序决定了它们二者是存在冲突的,这给司法实践中判断故意增加了很大的难题。本文将犯罪故意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分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刑案中对于自然时序和规范时序互立的问题。在面对大量类似于电影《不忠》中丈夫杀死情人类型的案件,适用这种对犯罪故意类型的新分类比较好。爱德华杀死情人并没有经过事先的准备,而是因为情人的刺激而错手用水晶球杀死了他,这是行为故意。而事后爱德华为了逃避刑事责任的追究将情人的尸体抛弃在垃圾场的行为,是属于结果发生后的故意。二者结合,利用此种分类,男主人公爱德华定过失致人死亡罪比定故意杀人罪的可能性要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主观上确实是非故意杀人的公民起到了作用。
  注释:
  ①②黎宏.刑法学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89.
  ③陈烨.区分故意类型定罪问题之我见[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2(2).
  参考文献:
  [1]桂亚胜.故意犯罪的主观构造及其展开[D].华东政法学院,2006.
  [2]王彪.犯罪主观要件证明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                            责任编辑:张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532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