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青年群体减肥行为的影响因素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代社会,随着人们对健康及精神享受的不断追求,减肥求瘦几乎成为了大众共识。研究表明,在社会互动中,减肥观念不断弥漫,存在多重因素促使人们选择减肥,为了达到瘦身目的,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减肥方法。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选取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了促使其进行减肥的原因和采取的减肥方法,基于访谈结果的基础之上,运用社会互动理论,探究青年群体不断追求“完美身材”背后的影响因素,并引导人们正确认知减肥行为。
  关键词:减肥;社会互动;审美观;同辈群体
  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是个体对他人的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自我的行动会对他者产生影响,反之,他者的思想和行为也同样影响着自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和行为的产生与其参与的社会互动息息相关。
  现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带动国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不仅只满于温饱等物质层面的基本生存需要,开始注重外表气质、生活情趣、个性化发展等精神层面的享受。所谓“唐时丰腴贵妃美,如今销骨黄花影”,在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骨感美成为大家争先恐后追求的目标,求瘦,欲达则更瘦,瘦无止境。青年群体中有相当多的人曾经或正在进行减肥,尤以大学生居多,本文就大学生群体的减肥行为探究其背后的多重影响因素。
  一、减肥的概念起源
   十九世纪初时,西方国家的人们还多奉行以胖为美的思想观念:胖代表着生育力强,劳动体力充足,如果一个国家国民的胖子较多,说明国民生活富足,反之若国民个个都皮包骨,那岂不是贫困难民的典型代表。这一观点后来被传教士打破,他们最早提出“减肥”概念,认为肥胖即意味着贪婪,而清瘦才象征着忠贞。所以,当1830年美国爆发霍乱的时候,传教士们宣扬一种观念:消化不良是霍乱的最初表现之一,通过不吃肉,不吃盐,不喝酒的“三不”饮食,可以治疗霍乱,由此倡导了减肥的社会风气。
   而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社会风气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社会互动,只有在持续不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减肥求瘦的观念才能不断传播扩散,当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后,就具备了显著影响力。
  二、青年群体减肥的影响因素
  1、社会价值观念
   可分为以瘦为美的社会审美走向与社会竞争的压力。
   以瘦为美的审美走向从何而来?
   以中国为例,古代,唐朝奉行“以胖为美”,体态丰腴的女子被认为是性感与美的表现。在经历了开元盛世、贞观之治之后,唐朝空前繁荣,社会风气稳定,国民思想开化,生活条件的普遍提升使得掀起“以胖为美”的观念,这一点无论是“杨贵妃”流传至今的知名度以及当时的《仕女图》都能得到印证。到了宋朝,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变化,程朱理学的兴起,人们开始崇尚纯朴淡雅之美,对美的追求从丰腴华丽逐渐走向清雅内敛。近代,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和各国文明融合,他国的文化在中国得以传播,尤其以女性为代表,开始追求新式服装,民国时期流行的旗袍,可展现女性优美的身材曲线,在旗袍之风开始盛行后,越来越多的女性减肥求瘦以便穿新颖的服饰,西方服饰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文化之中,女性受传统观念束缚逐渐减少,穿衣由之前的保守转向开放。
   对于当代青年群体来说,款式时髦新颖的服饰具有强烈吸引力,服饰最为一种符号,是审美、品味、身份的象征,于是在不断的社会互动过程中,他们依据对服饰文化的理解,督促自己减肥以更好地适应服饰需求。
   社会竞争的压力,主要体现在择偶、交友与求职等方面。人们总会对肥胖群体存在偏见,谈及胖子,为其贴上丑、懒惰、缺乏自控能力等负面标签,即使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也默认会形成这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人们会对形象气质佳的人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更乐于与他们进行交往行为。因为人们主观上认为出众的颜值和身材是个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有利于交友择偶,在求职方面也是很大的竞争优勢。这一观点在女大学生之间尤为得到普遍认同,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由于部分职业招聘存在性格偏见,女性的求职难度更高,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愿意尝试各种办法提升自身形象,以便让自己更加具有竞争力。
   人人都不想被贴上负面标签,于是纷纷求瘦,在这种社会竞争环境下,追求“骨感美”的社会审美走向广泛流行。
  2、同辈群体的影响
   在社会学理论中,所谓“同辈群体”是指在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初级群体。同辈群体作为伴随青少年成长中的共享式的人际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观念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辈群体的行为对青少年来说具有明显的明示与暗示性意义,对青少年的价值判断有着微妙的影响。尤其是对初脱离家庭环境的限制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当遇到困惑或需要意见参考时,他们往往首先选择同辈群体进行咨询与探讨,同辈群体的建议及思想观念是他们做决定时的重要外在因素之一。
  
  在大学生群体中,兴趣偏好与新知观点通常以共享的方式得以交换与传递,这种信息的交换过程本质上是社会互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彼此沟通,形成不同类型的社会互动,这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互动而生活。话语、体态、情感都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大学生来说,社会互动最频繁的对象就是同辈群体,他们所表述的一个概念、一种现象或是自身的经历等都会成为当前阶段社会认知的重要来源。
   而在同辈群体之间,普遍存在着从众和攀比的心理特征。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受到来自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使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发生改变的现象。在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在同学、好友普遍的观念行动的包围下,其减肥行为得以产生。例如在访谈中,一位受访者表示,其好友曾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减肥方法并最终减重20斤,这成为了她决定减肥的直接原因,在看到好友显著的减肥成果后,她选择直接借鉴好友的减肥方法,并且与好友一起,相互督促,最终共同减肥。而她们的减肥经历也会影响更多身边的同辈群体加入她们的“减肥计划”之中。    攀比心理,原是指脱离自己实际收入水平而盲目攀高的消费心理,这里可以引申为他者所拥有的,自己也要拥有,并且要优于他者的心理。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同样广泛存在,成绩、家庭环境、衣着、化妆品、长相身材,通通都在攀比范围之内,有攀比就会产生嫉妒心理,在看到更瘦、身材更好的同学之后,自己想要比对方更瘦、更出众,继而产生继续强制减肥的行为,合理的攀比会成为减肥的动力,负面的嫉妒心理则会导致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自我否定,最终演变为心理疾病。
  3、减肥产品依托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
   逐渐奢靡的减肥社会风气、铺天盖地的减肥广告等,减肥的思想观念依托大众媒介平台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大众媒介赋予了减肥产品知名度。人物、意见、态度、产品等经过大众传媒的报道,就会提高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被大众传媒宣传的事物被人们当做具有正统地位的产品。就其受众分布来看,青年女性占其中的大多数,她们接触此类宣传更多,表现出对大众传媒的崇拜态度,其减肥行为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盲从,并且在日常社会交往活动中这种对减肥产品的追捧观念以一传十,以十传百。
   前些年减肥茶、减肥药打着快速减肥的幌子,强烈吸引了大批想要短期瘦身的人群,尤其是女性群体,在宣传方明确指出减肥茶与减肥药的副作用后,依然無畏尝试,比起副作用对身体的伤害,一心求瘦才是她们的首要目标,即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媒体爆出有人因过度减肥而患上厌食症甚至有模特因为过分消瘦失去生命的案例,减肥人群的士气也不会因此而有所消退。正是抓住人们盲目求瘦的心理,才让广告宣传方有机可乘。近些年减肥茶减肥药之风已然消退,人们开始重视“健康减肥”,于是“酵素减肥”“超级食物”开始兴起。酵素宣传号称不仅能减肥,同时还可以排毒养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酵素属于富含酶的一种,本质上是一种易消化易分解的食物,并不具备减肥、排毒和调理肠胃的作用,鉴于其并未给身体带来伤害,广为大众接受。而“超级食物”,如蓝莓、葡萄柚、椰子油等,它们确实营养丰富,但这些神乎的功效,很大程度是被广告方吹捧出来的。就其本身来看,也许每种食物在某方面具有突出的营养价值,却也存在过高的糖分或脂肪含量,作为均衡饮食,它们可以有益补充,食之过量或仅以其中一种为主食,不仅达不到瘦身目的,还会引起糖分或脂肪含量过高的危险。想要长时期保持身材的健康匀称,没有快捷的途径,只有长期的坚持。那些所谓的清肠食物、超级食物等,在减肥初期少量食用是健康的,有助于初期减重,并且增加每日的蔬果摄入,从科学角度来看,它们并没有被证实有长期的益处,人体本身的消化吸收功能是最好的排毒过滤。重金请明星代言的“减肥产品”,大多也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和明星的名人效应吸引粉丝购买,广告和宣传以丰富多彩的内容满足受众需求,削弱了人的判断力,受众不断地理解与解释广告宣传,使他们的行为收到其对大众传媒所营造出的“虚拟情境”的影响,产生自我麻醉的心理,最终形成粉底群体对减肥产品的追捧,这一过程,也是符号互动的一种表现。
  4、个人自我要求
   这里可以分为追求健康的需要和提高个人魅力两种。
   从健康的角度说,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肥胖易引发多种疾病已被科学证实,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甚至还会使罹患重大疾病的机率增加。对于青年群体来说,现在正值身体机能最优越的时候,年轻时出现的各种疾病危险信号,可能会为以后埋下祸根,伴随身体机能的退化,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和精神疾病,短期会表现在记忆力退化、无法集中注意力等,这无疑对处于发展上升期的青年群体来说百害而无一利。因此为了身体健康,减重降低患病的风险是刻不容缓的。
   从提高个人魅力的角度来说,许多人减肥减脂,追求身材匀称,增强自我认同感与自信心。通常这部分减肥人群有较为严格的自我要求,多选择运动健身、合理饮食的方法来达到预期目标。在国家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各城市相继出现大量健身场所,高校周边尤为明显。青年群体积极响应号召,一来通过健身能达到长期减肥并保持身材的效果,其次坚持运动大大降低患病风险,同时,能长期坚持规律运动健身的人会不断提高自律性与自控力并结交更多的同辈群体。
  三、减肥方法
  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尝试过不同的减肥方法。访谈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减肥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节食、食用代餐粉、运动健身。
   节食并非兴起于现代。可以追溯到维多利亚时代,那时流行以食醋为代表的减肥法,此后关于饮食搭配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建议,每餐仅以水果为食,多喝水喝汤等等,这或许是有记载以来节食减肥的源头所在。说及节食减肥的历史源远流长,这意味着它们就有效吗?从短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取,可以起到利尿作用,带动水分的排出,会引起体重短暂性降低,相比较于其他的减肥方法,最初可能会很快达到减重,但因为限制了食物的类型,导致降低卡路里的摄入,身体会为了适应变化,同时降低基础代谢率,减肥效果随时间递减,且一旦停止节食,体重会短时期内出现反弹。因此,此类方法在减肥初期可能有效,但不能保证身体长期的健康和体重的稳定。
   据食用过代餐粉的访谈者们反映,他们会在一日三餐中选择一餐食用代餐粉,由于代餐粉带来的饱腹感,可以督促自己减少脂肪和糖分的摄入,从而减肥。
   采取运动健身的多为男性,据他们表述,健身期间大量的运动加上合理搭配的健身餐(以水果、蔬菜加少油少盐的肉类),能使他们在固定的周期内达到减重减脂的目标。
  四、正确认知减肥行为
   首先,减肥不等于盲目减重,过度节食会对身体机能造成巨大伤害,甚至会引发厌食症。有部分大学生存在着饮食控制方面的强迫症,每次饮食前后都要精准计算出所含的卡路里,如果所含卡路里较高,他们可能会放弃此类食物或者因为偶尔一次食用高卡路里的食物而产生深深的负罪感。若饮食致力于于尽可能地减少摄入卡路里,或者完全停止摄入某类食物,比如糖,脂肪,碳水化合物,这可能就是低效食谱,长期如此将导致营养不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只推荐每天吃固定食物的方法,特定的食物组合与替代营养品,如水果、营养棒、代餐粉只能作为常规饮食的合理补充或少部分替代,不可以完全替代正餐的地位。长期的强制节食行为会使患厌食症的概率增大。厌食症是由于患者主观认为自己过胖而强制进行节食减肥所引起的一种进食障碍疾病,通常都是由于过分求瘦,在达到目标体重之后重新设立更低的体重目标,是心理扭曲的表现,不夸张的说,除了身体机能跌至谷底,病情严重者可能导致自杀。    其次,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制定合理的减肥目标和减肥计划。
   审美观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美的社会认知,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一部分。审美观念影响和制约人的行为,使人们更加自觉地选择接受审美信息,影响人们对认知对象的看法、判断和评价。但是,审美观念对审美活动的制约影响并不是机械的绝对的,美感的产生并非一定要以审美观念为中介。人们接触到审美对象,往往情不自禁地直接为对象的感性形象吸引打动,获得深刻的美感体验,甚至由此自觉不自觉地改变自己原来的审美观念。固然社会上存在“以瘦为美”的社会审美走向,此处的瘦应该被理解为健康的、匀称的体态。审美观念直接引导着人们欣赏美和追求美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审美观念才能引导科学减肥。
  从理论上来说,合理地控制能量的摄入与规律性运动的配合是科学减肥的关键所在,应该正确区分长期有益于维持身体健康的饮食和只提供临时体重变化的快速减肥方法。最好还是听从医生和营养师的建议,因为他们会根据每个人身体状况的不同,从专业、科学的角度制定减肥方案,流行于大众的各种节食减肥与食物搭配法并非完全错误,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也许是有用的,但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
  五、结语
   人是社会性动物,目及之處,总有各种各样的办法,让我们变得更好看、更健康,在日常交往活动中,总会存在多种因素影响我们的认知判断,追求美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但不应该将他人的标准强加在自己身上,大学生群体处于脱离家庭和进入社会的衔接阶段,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群体的共同关注, 为其身心健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当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和引导,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降低纷繁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干扰作用,同时以促进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毕达.“减肥瘾”的人类学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6(02):11-20.
  [2]陈相云.被“扭曲”的身体形塑:青年女性盲从减肥的现象研究与归因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9(01):87-92+46.
  [3]丁正军.中学生体质量指数及减肥行为与体重认知错误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1):1632-1634+1638.
  [4]何迎娇,张爱莲.某医科大学女生不良体重控制行为现况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8,38(06):787-789.
  [5]胡立彪. 看清幌子背后的真相[N]. 中国质量报,2019-03-07(007).
  [6]罗悦. 身体重塑:女大学生减肥热的社会学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 [6]叶秋霞,姚利娟.体育锻炼减肥的生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J].河南农业,2018(21):58-59.
  [7]严文悦.青少年饮食与减肥相关健康行为调查分析——以南京市高中生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08):78-80.
  [8]周露霖.对青少年减肥与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01):186-187.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848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