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及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不仅对俄国的独立解放运动起着指导作用,还对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解放问题有着重大影响。我们要学会正确看待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并认识到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在实践中的合理性,从而理性地来处理国际间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问题。
  关键词:列宁 民族自决权 民族独立 实践
  中图分类号:D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9) 14-0227-02
  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开始以来,无产阶级都在为人民争取利益、自由解放和政治独立而斗争,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也被给予很大肯定,俄国依着这一思想武器,实现了伟大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因此,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可以为解决民族独立问题提供借鉴思路。
  一、列宁民族自决权内容
  1.民族自决权的内涵
  1902年,列宁第一次在《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草案》中承认了民族自决权的原则,并提出了“民族自决权”的概念,直到1913年4月,才给出了“民族自决权”的定义:“俄国社会民主党完全承认每个民族有‘自决’权,都有决定自己的命运,甚至可以同俄国分离的权利。”
  列宁不断回应着党内外人民群众对民族自决权的质疑,丰富和完善民族自决权理论,但对其基本把握不变。也就是说,“民族自决权”是“政治中的分离自由权”,是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的权利和“成立独立民族国家的权利”。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俄国国情的变化,列宁进一步思考了自决权的内涵。1916年,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与民族自决权》中说:“民族自决权只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独立权,即在政治上从压迫民族自由分离的权利。”这便是列宁对民族自决权新的经典表述了。
  可以看出,列宁的民族自决权一般是指被压迫民族与异族群体的分离,实现政治权利自由,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当然,我们对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不能进行片而甚至简单化的理解,因为它是在当时俄国国内外复杂情况和特殊历史背景下,在无产阶级的奋斗历程中产生的,要避免从真正的民族独立走向民族分裂。
  2.民族自决权的内容
  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可以从以下两个层而来加以概况:
  一是在认识层而划分主体范畴,以列宁民族理论为出发点来剖析,并以政治上的自决权的性质来加以区分,最终将其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两大主体。
  二是在实践层而划分“自由”,即“自由分离”和“共同自由”。列宁反复强调被压迫民族应当有“自愿联合”的目标和要求,并争取自身本应获得的但被长期压迫的政治自由权和利益,从而使“各民族‘自愿联合’”的激励工作成为被压迫民族的中心任务。与此同时,被压迫民族应坚持有“分离自由”,还应反对小型民族团体的短暂利益纠纷和各自为政的狭隘观点,主张从长远的、整体的总体利益出发,从而坚持“联合的自由”。
  列宁认为,民族自决权是对政治独立的追求,是“在政治上同压迫民族自由分离的权利”,即“压迫民族”是“民族自决权”所承认的权利主体。简而言之,“被压迫民族”只有与“压迫民族”联合的自由和被分离的自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力求各民族的融合以達到民族自决的目的。
  由此可见,列宁的主张不是凭空臆想,而是以沙俄民族问题和民族主义运动现实的需要为依据提出的,其根本目的是要加强对民族主义运动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并实现工人阶级的联合与国家统一。
  二、列宁的民族自决理论的特点
  1.阶级性
  阶级性是列宁民族自决权的一个突出特征,民族自决是为各个民族中的无产阶级夺取自由和权利的斗争,是为社会主义革命斗争服务的。1903年2月,列宁首先强调了国家自决权的阶级内涵,他在同年7月写下的《我们纲领中的民族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民主党“要促进每个民族中的无产阶级的自决,并应当永远无条件地努力使各民族的无产阶级最紧密地联合起来”。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列宁又进一步验证了民族自决权显著的阶级性这一特质,认为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支持民族分离,是否分离还是要由党和无产阶级来决定。
  2.国情性
  首先,民族自决理论源于俄国的现实,但它又与俄罗斯民族的特征不同。俄国由许多民族组成,民族关系复杂。大多数非俄罗斯民族集中在边境地区,具有强大的民族独立性。这些非俄罗斯民族长期受沙俄民族沙文主义政策的压迫。随着邻近国家的民族运动的逐渐发展,俄国的民族反抗与民族自决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
  其次,俄国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是列宁民族自决理论的研究线索。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后并没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反而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直到二月革命以后沙皇被推翻,俄国资产阶级的发展还深受沙皇专制制度的桎梏,不能完全实现民族自决的目标。因此,列宁强调,解决国家问题的根本办法是给予被压迫人民与俄国分离的权利。
  三、列宁民族自决的实践
  在沙俄三百年的民族压迫史上,非俄罗斯民族进行了许多反剥削和反压迫斗争,但最终被压迫民族的现实选择是对列宁民族自决权的响应和实践,以及多民族政治自由的实现。这种自由不是分离自由,而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联合自由。
  1.促进建立了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在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压迫之下,列宁意识到必须建立统一多民族苏维埃政权联盟,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整合可用的社会资源,巩固新兴社会主义政权,反对国内外武装干涉,它必须符合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在自愿和平等中走向统一。
  在列宁的不懈努力下,各苏维埃政权通过决议,在经济财政、军事、交通等领域统一法令,又逐步统一货币、海关、邮电、外交。于是各民族苏维埃政权联盟逐步形成,各民族联盟之间的合力迅速提高,有力地打击了国内外武装干涉,联盟取得最终胜利。
  2.推动民族平等团结联合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就开始实施各种政策来推进民族平等和融合,促进民族联盟,建设和繁荣民族自决后的民族事业。在政治上,列宁强调提高少数民族地位,扩大少数民族的权利,以管理国家事务,保护所有族裔群体的政治利益,甚至在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保护各共和国的权利。在经济上,出台各项政策消除不平等,援助贫困民族地区,缩小民族差距等。在文化教育上,强调各民族语言平等,保护非俄罗斯民族语言文字,并建立各种学校,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培养了很多社会主义人才等。
  民族自决可以鼓舞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无产阶级政权走向联合的趋势不可阻挡。苏联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民族自决权理论的可行性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列宁的民族自决权能够在公开、自愿、平等的前提下得以实践,为苏联赢得了民心,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赢得了自信,它还为未来建立多民族社会主义联盟奠定了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宝成,宋荣超,“民族自决权”与“民族、国家一体论”之博弈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 (4): 66.
  [2]潘志平,《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题解U]西北民族研究,1999(2):179.
  [3]程国花,“民族自决权”原则的历史作用、时代局限及其替代选择[J]江汉论坛,2005(6):71-72.
  [4]张祥云,关于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的几个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47-48.
  [5]房广顺,杨捷民族自决权的历史发展与现实运用[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6]胡昂,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11.
  [7]尚伟,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及其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20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