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索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之关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全球化进程中跨文化交际成为了学习,教育和商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论述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因素,得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是通过外语教学提高外语语言能力这一结论。
  关键词:文化交际风格感知归因
  
  引言
   20世纪60年代起,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开始高度发展,空间距离大大缩短,各种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但是, 空间距离的缩小并不意味着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瞬间缩短;与之相反地是,人们不能再用旧有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解释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出现的各种问题,兼文化差异滋生的众多交际失误、矛盾和冲突,反而使人们的心理距离加大。矛盾和冲突的背后不仅仅是利益或者领土的争夺,也不仅仅是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分歧,而更多的是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巨大隔阂。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个人之间、社会团体之间、民族之间乃至国家之间,无不存在着文化差异甚至文化沟壑。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缩短文化距离,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求。外语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师成为了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的主力军。尤其在“一带一路”扩大开放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下,外语教师更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外语教育的重要内容,外语教学必须与文化培养相结合。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理论基础
   跨文化交际研究就是分析和比较不同文化的异同,只有弄清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者Hall和Hofstede在此研究领域早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概括和提炼了几乎适用于所有文化分析的基本框架,将文化分为相对清晰的6个不同层面,为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文化比较研究打开了方便之门。
  1.1 Hall(1966)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交际文化存在“高语境”和“低语境”,“多元时间”和“单元时间”文化的区别。高语境文化中人们常常将信息置于交际语境中,让对方自己揣摩其中的含义,一切“尽在不言中”,例如:东、南亚一些国家;相反,低语境文化则强调直截了当,任何信息必须通过语言直接表达。多元时间文化中人们将时间看作迂回循环,同一时间可以同时处理几件事情,例如:中国;单元时间文化中,时间被看作线性有序,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情。
  1.2 Hofstede(1980)研究发现四个文化差异比较明显的价值观层面:“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强不确定回避”和“弱不确定回避文化”,“高权力距离”和“低权利距离文化”,以及“女性化文化”和“男性化文化”。在个人主义文化氛围下,人们的社会行为基本上是由个人的目的、态度和价值观决定,主张独立自强,个人奋斗,强调平等和权力;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集体的和谐,承担着为集体利益服务的义务,互相帮助,彼此合作,营造和谐的氛围,建立友好的关系。强不确定回避文化中,社会成员对于不确定、不熟悉的东西和情形感到不舒服的程度较强,喜欢用规则、标准和程式来指导行止;弱不确定回避文化中,社会成员相信一切顺其自然,能够容忍异常的观点和行为。高权力距离文化接受不平等权力分布,权力关系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低权力距离文化力求打破权力分布的不平等,只有在合理的情况下才允许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存在。女性化文化看重谦虚、善良等品德,注重和谐的关系和生活的质量,男女基本平等,角色分工不明显;男性化文化的价值取向为自信、勇猛、顽强和物质上的成功,社会分工比较明确,男人在社会上拼搏,女人在家相夫教子。
  二、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
   文化是发展变化的,这六个层面的文化也是互相影响和渗透。但无论什么形式的交际都是信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影响跨文化交际信息编码和解码过程的因素及复杂程度远远多于或高于一般同族文化内部的交际。概括来说如下几个方面:
  2.1感知和归因方式的差异
  不同的价值观导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相同信息的不同感知和对同一行为的不同归因。感知是我们对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所进行的一系列选择、评价和组织的内心活动。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经历等,决定我们感知的内容和结果。归因是人们对导致某种行为结果的原因的解释,是对所观察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进行推理。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活动总是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限制,故而社会文化对感知和归因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
  2.2交际语言的差异
  语言不是一个简单的交流工具,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我们理解社会现实的媒介,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感悟。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音、语法、习语、礼貌用语,因而学习外国语言,了解其语言结构和运用习惯对跨文化交际极为重要。说同一语言或方言的人們很自然地认为他们来自同一文化,交流时自然而然使用该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跨文化交际中,运用习得的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根据交际对象的接受能力,交际特点和需求,适当调整自己的语速、抑扬停顿、句子长短、语音语调、面部表情和手势等肢体语言,交际双方均会感到放松、自然、舒服,从而改善交流效果。
  2.3交际风格的差异
  交际风格作为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层面,以不同文化价值观为基础,贯穿社会的各个领域,决定着文化的不同。在表达意思、意图和欲望时,有人喜欢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有人则惯于转弯抹角,模糊含蓄。就英语而言,英语的句法和语法明确,英语句子讲究结构完整,主谓(宾)齐全; 时态和语态多样且详细明确,有过去、现在、将来、主动和被动、现实和虚拟等; 篇章结构逻辑性强,通常由导言、主体和结论构成, 表达意思也极为明确, 来显示诚实和可靠。而汉语和日语句子结构不严谨,可以没有主语; 篇章结构也较为松散; 意义表达时讲究含蓄委婉,喜欢通过暗示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 以避免伤脸面。
  结语:
   跨文化交际要求超越文化束缚,了解各种不同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具备灵活地, 且适用多种文化环境的交际能力。外语教学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终极目标,这个艰巨的任务可以且必须在外语教学中得以培养和发展。外语语言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只是达到后者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外语教学环境中,语言教学永远是中心任务,这是跨文化外语教学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海市蜃楼终究不牢靠,没有语言能力作为基础,何来交流与沟通,何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Hall, E.T. 1966. The Hidden Dimension.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and Company.
  [2] Hofstede, G. 1980.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 Related Values. Newbury Park, CA: Sage.
  [3] 张红玲: 《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夏纪梅 宋文伟.中西外语学习文化的差异与融合(J).外语界,1999。
  
  (作者单位:上海电机学院,上海 2002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72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