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从空间方位理论的角度,对汉语中“上辈”、“下辈”所体现出来的时间顺序的认知结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空間方位理论;时间顺序;认知基础;汉语
  
  一、引言
   汉语中“上”和“下”所描述的是空间上的一种认知结构,然而在“上辈”、“下辈”这两个个词组中,它们却转化成了时间上的认知,这种转化其实就是空间方位理论(Localism)的生动的体现,它反映了人类认知由空间到时间这一基本结构。
  二、空间方位理论
   其实早在古代,人们就意识到了空间和时间概念的重要性。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超越他的尺度——而这些尺度就是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恩斯特·卡西尔,1944)。然而,当人们细究两者之间关系的时候,便产生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方位理论(Localism)。
   空间方位理论最先诞生于认知心理研究,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Anderson(1980)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空间概念,即物理空间和认知空间。物理空间是客观存在的空间世界,认知空间是物理空间通过各种感知器官为人们所认知的空间世界。空间方位理论研究的就是空间领域的认知与其他领域的认知的关系。著名的语义学家莱昂斯(1977)也认识到空间表达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人类语言中关于空间的表达是最基础的,它们为其他领域的表达构建了基本模式。而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2003)提出的“方位隐喻”则把空间方位理论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空间方位理论。
  三、“上辈”、“下辈”的时间顺序认知基础
   国内很早就有关于汉语时间顺序的认知基础的研究,例如,董为光(2004)以汉语时间的“前”、“后”、“上”、“下”以及“来”、“去”、“现在”等表达为例,探讨了汉语时间顺序的认知基础,他认为原始的时间顺序观念,极有可能产生于人们对“时间公路”的侧面观察,时间词语“前”与“后”最通行的使用法,是利用一个事件或时段(点)作为参照,而汉语时间概念中“上”、“下”是人们对“时间和流水之间的相似性”的体验。接着,他又从汉语先民崇古、尊祖的心理,解释了“上尊下卑”概念的形成,继而又得出结论,“时间上‘前’与‘后’的分别,转化为‘上’与‘下’的区别”,进一步解释了时间概念上的“上个月、下个月”等的由来。
   董为光对汉语中“前”、“后”及“上”、“下”的时间顺序认知基础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作者认为,他的观点也有不足之处。他认为先有汉语先民崇古、尊祖的文化,而后影响导致‘前’与‘后’分别转化为‘上’与‘下’,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因为语言和文化在漫长的进化发展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语言不仅反映文化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可以塑造文化,因此,完全有可能存在另一种情况,即汉语先有“上”、“下”和地位“高”、“低”对应的概念,而后才有“上”为“尊”,“下”为“卑”的文化传统。
   作者认为,时间概念中“上”、“下”的表达,还是来自于人类最初对空间“上”、“下”概念的理解和后来这两个概念的不断延伸。在原始的时代,由于生产技术极其的落后,获得生存必需的物质资料主要是靠体力,因而可以说,无论是在母系还是父系的原始社会中,健壮的体格十分重要,因为这样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不仅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可以有多余的食物提供给其他比较瘦弱的人,这样他们在群体中自然受到更多的尊重。不仅如此,由于体格健壮,他们各种争斗中可以轻松打败对手而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他们在群体中的地位会进一步提高,有的甚至直接成为群体的首领。一旦成为首领,就可以在休憩时享有较高的栖息地,因为这样,一方面可以首先发现猛兽的威胁以便及时向同伴发出警告,另一方面又可以监视同伴的行动,向他们发号施令。这样一来,无论从他们的身材还是从他们平时在群体中所占的栖息的空间位置来看,都给人以“上”的感觉,这样久而久之,“上”自然与“尊”的概念联系起来,“下”也就与“卑”有关系了。然而,这时的“上”、“下”概念仍然停留在空间的层面,并没有延伸到时间层面。
   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人类知识最初主要是来自于直接的生产经验的积累,这样,经验相对丰富的长者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重,他们开始占据高高在上的空间位置,而这时空间上的“上尊”、“下卑”的位置开始与长幼相联系,久而久之,空间层面的“上”、“下”逐渐延伸到时间层面,从而分别包含了“长”和“幼”之意。正因为这样,后来才有了“上辈”和“下辈”之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空间认知是人类时间认知的基础。汉语中“上”和“下”空间概念演化到“上辈”和“下辈”中所体现的时间概念,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空间概念的深化和延伸。因此,在空间方位理论的框架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是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和认知。
  [参考文献]
  [1]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2]John R. Anderson.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M]. San Francisco: Freeman, 1980.
  [3]Lyons. Semantics [M] (Volume II).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4]恩斯特·卡西尔(1944). 人论[M]. 甘阳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5]董为光. “汉语时间的顺序的认知基础”[A].《当代语言学》[J],2004年,第2期.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72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