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脱贫攻坚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就业,留守老人的数量激增。本文是以18年度脱贫攻坚第三方审核评估过程为依据、在社会支持理论下分析此次评估过程中的留守老人,为解决留守老人问题做出理论铺垫。
  关键词:脱贫攻坚;留守老人;社会支持
  一、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因
  从经济上上看,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开始进入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在市场化经济下,人们又有了更多自主的选择。而老年人因为劳动能力低下,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较低,因此,老年人基本被迫留守在农村。此外,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城市买房定居,导致农村劳动力人口大多向城市转移。在此次的脱贫攻坚第三方审核评估过程中,笔者走访的住户有四分之三都是独居留守老人。
  从文化角度看,长期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老年人,在家乡有着深刻的眷念,不愿意安土重迁。另外,很多老年人适应了农村慢节奏的生活和生活环境,对城市的车水马龙和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并不能适应,因此,很多老人不愿意转移去城市生活和工作。通过访谈,很多村民是因为没有文化无法去大城市谋生,还有很多村民是年纪太大,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
  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家庭生命周期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和解体六个阶段。当家庭的最后一个子女离开家庭时,一个家庭的空巢阶段就产生了。当这个家庭的丈夫去世时,这个家庭的空巢阶段就结束了。因此在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是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留守老人的现状
  (一)居住现状
  在走访的各贫困村,贫困家庭结构大多是以俩人或者一人为单位,极少部分和自己的子女一起居住。作为贫困户,留守老人住房面积较小,占地面积恰达脱贫要求,进屋一览无余,泥土地面潮湿,屋内阴冷,环境简陋,仅有的桌椅还是帮扶人员所赠,房间内除电水壶和电灯等通电设施较少,无冰箱彩电等贵重物品。
  (二)公共服务现状
  走访的贫困村中,到处都有体育锻炼器材,但是这些并不适用于村里的留守老人,留守老人大多体弱多病,身体健朗的大多打些零工,所及基本没有时间去使用这些公共设施。除此之外,所有贫困户都安装了自来水和冲水厕所,这两项公共服务深入人心,解决了贫困户安全饮水和健康生活的问题,给贫困户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三)医疗现状
  经过访谈贫困户发现,所有的贫困户都享受签约医生这一福利项目。村医会定期上门给贫困户检查身体,了解其身体健康状况。百分之九十的贫困户都有慢性病,他们办理的慢性病卡可以享受到折扣药,减轻了贫困户的经济负担。对于贫困户每年在医院花费的医药费,还能享受报销政策。在采访的留守老人中,大约百分之十的贫困户在医疗这一领域花费千元。
  (四)出行现状
  通过走访发现,阜阳市的贫困村较大,包含人口较多,因此村庄占地面积也较大,笔者走访户与户之间常常有数十分钟车程。村与村之间都是通过步行交往,公共交通离部分村较远,出行不是很便利。例如,有些贫困户去在镇上的药店买不到药时,往往因为交通不便的问题,不去市里的医院看病拿药。而选择较近的私立医院。
  三、留守老人的问题
  在脱贫攻坚视角下,本文的研究群体有留守老人和贫困户的双重身份,因此他们在生活各方面都有着严重的问题。
  (一)经济收入低下,生活质量差
  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子女的供养、种地和打零工,但是由于绝大部分留守老人年事已高,并且久病缠身,已经无法承受高强度的农活作业,因此他们在生产劳动和种植业方面的收入是非常有限的,留守老人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较低的养殖业等方面的工作。在此次的走访中,贫困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子女的赡养费、低保金、退休金、种植业补贴和村委其他项目补贴。例如,闻集镇是远近闻名的草莓之乡,种植草莓的村民会按照田亩数量得到经济补贴,同时,无法从事种植业留守老人可以出租自己的田地给种植大户获得租金,还可以给种植大户打零工获得薪资。但是,由于贫困村经济水平整体较低,子女的赡养费并没有明确,甚至部分子女每年只有几百元赡养费用,而且打零工和徒弟出租都是小额收入。从笔者观察中发现一些贫困户表明他们每天需吃馒头度日。总体而言,虽然留守老人的生活从经济标准而言,已经达到国家脱贫标准,但是他们的生活标准还是不高,生活质量差。
  (二)生活上,缺乏照顾人员,安全隐患较多
  农村留守老人主要依靠伴侣互相照顾为主,其余亲戚朋友只能辅助照顾。邻居属于边缘性照顾,社区集体和社会组织的照顾仍然只是少数在线。老人在生病时,只能通过自我照顾和老伴相互扶持为主。留守老人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很难有人能够发现问题并且及时解决问题。在走访中,笔者发现,一些留守老人的生活环境安全隐患太多,私拉电线或者电线老化这种情况屡屡皆是。并且在一些家庭,子女外出打工,留守老人要承担照顾孙子孙女的责任,这更给留守老人的生活增加了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
  (三)健康方面,留守老人大多体弱多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容易患上各种各样的疾病。在走访的贫困户中,有三分之二的贫困户都有慢性病,有四分之一的贫困户在当年都住院治疗過,甚至还有数名贫困户已经卧床养病,难以下床。健康问题是留守老人长期遭受的问题。
  (四)精神上,心灵空虚,缺少慰藉
  农村老人业余时间较多,但是娱乐活动较少,导致很多留守老人只能在家看电视或者大眼瞪小眼,空闲时间不知道如何打发。留守老人的生活单一,除了三餐四季,没有多余的爱好,使留守老人的心灵得不到慰藉。
  四、脱贫攻坚视角下留守老人问题的路径分析
  (一)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人处于一个社会中,就处于一种关系网中,而人所接受到的负面情绪可以通过自身所在的关系网得到缓冲,并通过社会支持系统来解决问题。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正式支持系统和非正式支持系统,留守老人的问题需要调动社会各类支持资源。   (二)社会支持系统下留守老人问题的路径研究
  1.正式支持系统—政府
  经济上,第一,为了推动贫困村经济发展,政府应该对其经济产业大力扶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保证地方经济经久不衰。在阜阳市各个贫困村,政府大力提倡种植草莓、养羊养牛等养殖业,并且由此可以推动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整体上给阜阳市贫困村经济长久的生命力,细节上也为一些贫困户提供了职业便利。第二,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减少城镇收入差距,吸引人才回村。乡村经济得以发展,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才会下降。第三,加强基础设建设。例如社区内多建立一些适合留守老人的器材设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娱乐问题。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为留守老人提供便利。
  政治上,第一,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做好社会养老。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给留守老人强有力的保障,政府应该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三方面共同推进。對于国家代缴的新农合要真正落到实处,社会福利真正要为民所谋。第二,推行大学生村官制度,有利于吸纳更新鲜的人才血液,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文化上,要呼吁社会力量去关注留守老人的问题和需求,形成一种新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2.非正式支持系统——社区
  政策上,深入贯彻党的政策,跟随党的步伐做好扶贫工作。在此次的第三方审核评估中,众多社区、村委会等组织都参与进来。积极带领人员下乡进村、配合工作。对于留守老人来说,社区要保障每个家庭有主动履行赡养义务。
  物质上,及时洞察各位留守老人的问题,挖掘他们的需求。为了保障留守老人的生活水平,可以在社区内提供公益岗位,号召有能力的留守老人自助。
  精神上,社区应该努力充实老年人的业余生活,定期开展茶话会活动,一方面使留守老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另一方面,能够有更集中的机会了解留守老人的需求和困难,从而提供更好的服务,也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能够更加幸福。
  3.非正式支持系统——家庭
  经济上,每个家庭应该按时按月自觉履行赡养义务,转变养老方式,讲个人赡养与政府养老相结合,使留守老人在经济上无后顾之忧。
  现实中,减少老人隔代抚养的负担,使留守老人有更多自由的时间自我安排,而不是把晚年时间都放在照顾孙辈身上,同时减少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减少因隔代养育观念而造成的家庭矛盾。
  精神上,要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给予留守老人充分的尊重,而不是顺应老年人撤退理论,认为留守老人已经退出社会,毫无价值。尊重留守老人的价值观和选择。
  4.非正式支持系统——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在留守老人的问题中一直处于边缘性的存在。在现代社会,一些组织和机构应该利用便利的沟通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在经济上,应该在留守老人有需要的时候捐钱捐物,价位留守老人的经济问题做出一点贡献。在精神上,一些机构和组织可以联系一些当地的高校,来本社区开展老年人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起牵线搭桥的作用。
  通过此次评估活动,笔者认为,留守老人的问题需要调动多方面的社会资源,养老不仅仅关乎社区、政府和家庭,留守老人本身也应该转变传统养老观念,积极向上。但是目前,我国留守老人的问题仍然存在,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王鲁豫.农村留守老人的权益保障[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01):71-74.
  [2]张英媛.脱贫攻坚下河北省脱贫村留守老人健康状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4):246-247.
  [3]林菊兰.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资源链接研究[D].井冈山大学,2018.
  [4]司俊武. 新留守家庭的状态、困境与发展趋势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8.
  [5]邓琼生. 苗族社区留守老人养老需求满足的社会支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06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