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重庆市高龄失能老人养老服务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重庆市提出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全市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高龄失能老人的赡养工作仍是个困扰社会和很多家庭的难题。基于此现象,通过走访调查重庆市一所“医养结合”模式——优侍高龄社养老机构,认识了重庆市目前老龄人口现状和养老机构现状,结合调查数据和实际访谈分析,总结出失能老人所在机构养老的缺陷,结合访谈结论,进而归纳出重庆市实行“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新模式,提出如何完善重庆市高龄失能老人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和解决目前重庆市社会养老的突出问题,从而达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高龄 失能老人 养老服务 对策研究 医养结合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2-0053-02
  聯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超过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时,就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1]。截至2017年年底,重庆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04万人,残疾人和半残疾老年人54万人,占老年人口的7.7%[2]。为帮助老年人解决养老服务问题,重庆市于2012年发布重庆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将低收入和高龄、失能老年人纳入政府重点保障对象,对保障对象分类管理和服务”。
  在此背景下,探索适合中国老年残疾人的保障计划显得非常迫切,通过总结发展经验,分析其存在的弊端和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对我国高龄失能老人的养老事业有着探索的作用。同时,对中国养老模式的发展也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重庆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现状分析
  首先,高龄老人比重大。80岁以下的老人只占8%,80岁以上的老人占绝大多数老年人。其次,自费仍是高龄社老人主要的支付模式。调查发现,老人们在高龄社的主要费用以子女和自己缴费为主,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以购买的养老保险为补充,佐以政府的补贴帮助,社会的帮助及福利基金很少。最后,服务的质量与态度、医疗水平,是高龄社老人选择养老机构的主要因素。
  在养老选择意愿中,大部分老人认为医护服务人员认真履职;一部分老人认为,工作人员的表现有待加强;对于养护费用方面,大部分老人认为养护费用价格合适,但还有一部分老人认为价格偏贵。
  在养老服务满意度方面,满意度最高的两个方面是社内老人的养护环境和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对于高龄社所在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则反应一般。对来自政府的支持,很多老人觉得有待改进。
  在二元回归分析中,一些接受了心理服务的老人,更愿意在养老机构长期居住。通过Hosmer和Lemeshow检验,Sig.=0.254>0.05,数据拟合程度优。享受了精神心理服务的老人,对是否长期居住的选择有显著性影响。可以看出,精神心理服务对老人来说非常的重要,应该健全相关服务。
  二、制约重庆实行“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服务模式的因素
  首先,养老机构客观条件制约。重庆的养老机构目前良莠不齐,机构价格问题使其不具有普适性,如何平衡好的机构服务和相对不够健全的机构之间的价格,是目前养老机构客观条件的限制因素之一[3]。除此以外,对一些失能老人,良好的硬件配套设施对其身体的养护格外重要,这方面的缺失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养老机构的发展。
  其次,子女传统养老思想桎梏。传统的养老模式以家庭为中心,更多子女愿意将老人放在身边照顾。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忙于工作,儿女想陪伴家人却没时间;老人也存在不想拖累孩子的心理,家庭为主体的传统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最后,“医养结合”宣传度不够。调查发现,只有10%的老年人基本了解医疗保健的结合,超过61.5%的老年人从未听说过医疗保健的结合。为了提高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社会认同度,有必要加强医养结合的宣传教育工作,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重庆市高龄失能老人养老服务策略
  做好老人生存保底工作,降低受惠申请条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日益衰弱,社会存在感降低,失能半失能老人在生理和安全两个层面上的需求更加迫切。[4]重庆市目前出台的受惠政策有限且条件较为严格,适当减低申请标准,可从生理安全层次满足高龄失能老人的生存需求。
  第一,建立完善养老机构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和相关法律,解除养老机构后患。建立相关法律和制度,明确养老机构的责任和义务,维护老年护理机构的合法权益。解除他们的顾虑,从而让养老机构接纳高龄失能老人这个庞大的群体。
  第二,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应结合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结合当地经济水平,吸收上海、青岛等其他城市的经验,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为重庆市养老服务提供动力。培养高龄失能老人护理专业人员,留住优质人才。在养老行业中,要着重留住优质人才,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引入相应的专业审查机制,以提高现有养老机构专业团队的护理技能和职业道德。辅以健全的资质考核与提升机制,让养老机构更为专业化。
  第三,创建个人养老计划。机构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定期评估,建立个人养老档案,制定专属计划。建立一份共享网络,针对相似情况,通过网络连接可以快速帮老人解决日常困难。
  第四,试点运行“两种模式、三位一体”合作服务模式,关注失能老人心理健康。目前在机构内社工人才较少,更多的是护理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老人普遍反映具有情感方面需求,但这种需求很少能得到满足,在智能养老的基础上,社工可以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弥补感情上的空缺。
  第五,大力推广落实“互联网+养老”服务改革。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智能健康与老年应用系统的融合,并与各级医疗机构和老年服务资源相结合[5]。建立老年人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健康的养老服务。
  第六,要完善审核监督机制,让民众看得见摸得着。让民众监督,养老机构在确保机构平稳正常运行的同时,起到一定宣传的作用,让民众参与进来。
  参考文献:
  [1]Stanhope M,Lancaster J.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Promoting Health of Aggregates,Families and Individuals[J].Aj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 1997,97(6).
  [2]Wiener J M,Hanley R J, Spence D A,et al. Financing and Use of Long-Term Care for the Elderly[M]// Forecasting the Health of Elderly Populations.Springer New York,1993:289-304.
  [3]孙建娥,王慧.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问题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6):69-75.
  [4]孙鹃娟.中国城乡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及代际经济支持[J].人口研究2017(1):34-45.
  [5]田北海,王彩云.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家庭养老替代机制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4(4):2-17.
  责任编辑:杨国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199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