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素养及养成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研究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工作的应有之义,对教师个体、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发展,乃至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素养包括研究意识、研究理论知识、研究能力、研究伦理与规范等内容。提高教师研究素养,培养研究型教师,需要从多种途径入手。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研究素养 思维能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代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必然是一支重视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素养、具备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
  一、研究是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应有之义
  第一,研究是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应有之义。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教育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育教学的科学性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科学合理安排教育内容,采取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艺术性则体现在创造性、创新性,教育有法、法無定法。这必然要求教师不断地对教与学、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教育教学的内外部环境等进行研究,以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说,开展研究或者工作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本质特征之一。
  第二,研究素养是教师素养的基本内容。既然研究是教书育人工作的应有之义,那么具备相应的研究素养,就成为教师素养的基本内容。同时,我国的相关政策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都在“专业能力”领域“反思与发展”维度方面,提出教师要“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19〕16号)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开展研究工作需要具备相应的研究素养。
  第三,研究能够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有效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工作质量,而且能够提高教师工作的满足感、成就感,克服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从而缓解职业倦怠,提高幸福指数。
  二、研究素养是一种高级、复杂的综合素质
  研究素养,也称科研素养,是指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时,在观念意识、理论知识、研究能力与方法、伦理与规范等方面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是一种高级、复杂的综合素质。教师的研究素养则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时,在这四个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共同构成教师的整体研究素养。
  1.研究意识
  教师的研究意识,包括如何理解研究,对研究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以及开展研究的自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充分认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有意识地思考问题,主动开展研究和探索。因此,研究意识是研究素养框架中的前提、基础部分。在研究意识中,问题意识实属重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令人困惑的问题或现象,并且通常会产生探求、解决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教师的研究意识。
  在实践工作中,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是教学,轻视、忽视研究,甚至对研究不屑一顾,认为研究没什么作用,反而给自己带来额外负担,对遇到的各种困惑、问题视而不见,习惯于以惯常的经验、直觉去解决问题。
  2.研究理论知识
  研究理论知识,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所需的、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类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这些理论知识是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决定着研究的方向、视角、切入点,决定着研究的深度、科学性、前沿性。只有在这些理论素养方面达到一定高度,所开展的研究才能具备一定深度和指导意义。
  教育理论知识的不足,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素养中的短板。职前教育对师范生的培养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学习方面有所欠缺。职后继续教育中,虽然对这些知识有所重视,但系统性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所开展的研究浮于表面,缺乏一定深度和科学性。
  3.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指教师开展研究所须具备的技能、技巧和思维品质,包括问题凝练、文献综述、提出假设、研究方案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资料收集分析、成果表达、组织沟通等能力,以及必备的分析综合、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概括归纳等高阶思维能力。研究能力是研究素养的核心要素,决定着一位教师的基本研究素养,决定着研究的质量。无方法,不研究。在研究能力中,研究方法是首要内容。一线教师厌恶研究、恐惧研究的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应有的研究方法,以及与之相应的科研思维能力。如不清楚如何根据研究内容选择适切的研究方法,如何设计一份有效的调查问卷,如何进行有效的现场观察,如何进行系统性思考,如何进行结构性表达、写作等。
  4.研究伦理与规范
  研究伦理与规范是指研究者在处理自己与研究对象、合作者、课题资助方、已有研究成果等之间的关系时应该遵循的准则与规范。这些准则与规范是科学共同体公认的,并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共同遵循。如教师在需要对学生进行访谈或者问卷调查时,应该征得他们的同意。在对个别问题学生进行研究时,要尊重他/她,让他/她有知情权,保护他/她的隐私。与其他研究合作者之间,要公平分配课题使用的研究经费、共享研究成果,不得伪造研究数据,研究过程要完整,方法选择和应用要适当,参考文献格式要规范等。
  三、多元化研究素养的养成路径
  中小学教师研究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提供政策保障、搭建平台、提供机会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个人的努力。   1.树立正确的研究意识
  广大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研究价值观,克服研究的功利性意识,研究不等于发表论文、评职称,要清醒认识到开展研究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兴校和学校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要正确认识研究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二者不是矛盾、对立的。教而不研则罔,研而不教则空。研与教本为一体两面,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基于教育教学的研究才有活力,才不至于空洞乏味,徒增负担。基于研究的教育教学才有生命力,才不至于坐井观天、日复一日的单调重复。研究价值的确认,仅靠空洞的说教、理论学习、培训是不够的,必须在开展研究的实践中,让教师真正体会到研究的乐趣与魅力、成就感与获得感,如此才能水到渠成。
  要培养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是开展研究的起点,同时又是深入解决问题的动力。培养问题意识,要求教师要做日常工作中的有心人,要敏锐地捕捉遇到的困惑、困难、问题,不断梳理、汇总、整合问题,把问题上升为研究课题。对问题要追求甚解,不断反思、钻研、挖掘问题背后的根源,寻求破解之法。面对新情况、新变革、新举措、新方法,教师要以研究的精神去应对、落实,要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反思的深度、廣度。反思不仅是教师的重要素质,也是发现问题的有效手段。
  2.加强学习,夯实研究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决定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决定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决定反思的深度、广度。教师工作的专业性质决定教师必须坚持终身学习,这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对各种变革的现实要求。
  教师要坚持践行终身学习理念,要有意识、有计划、持续不断地完善、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系统、深入学习教育理论、学生心理理论、学习理论、课程教学理论、本学科理论,掌握理论发展的前沿动态,与时俱进。以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为契机,督促自己做到深度学习。以自学为主渠道,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要读经典,读原著,直接与古今中外的大家对话。要阅读教育家成长的历程,要学习名师的先进理念和丰富经验,要读懂影响教育家、名师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他人和关键事件。
  3.掌握规范、系统的研究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规范、系统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是广大教师克服“恐科研”“厌科研”心理、顺利开展研究的主要能力和底气。同时,这也是令教师较为头疼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方法类型繁多,并没那么容易掌握。除了阅读学习相关教育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之类的书籍外,最重要的是在研究工作中进行实际运用,通过动手操作,不断完善,才能最终掌握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也体现着教师的研究素养,研究内容决定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选择得当与否,决定着研究的质量和研究目标的达成。
  4.切实开展研究,在实践中锤炼研究能力
  研究实践既是研究的重要目的,为后者提供研究问题和研究场景,也是提升研究能力的主要途径。只有在开展研究的实战中,才能真正锤炼研究能力,提升研究素养。万事开头难,行动是克服恐惧、焦虑的重要法宝。教师要勇敢迈出第一步,积极组织开展各项研究课题。年轻教师自己申请主持科研课题的机会少,所以要懂得“借势”,积极参加本校、本区域的名优教师、专家的科研课题,把握每次学习锻炼的机会。要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课题申报的过程从选题、文献综述、方案设计、方法选择到与各级教科研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对不同科研管理平台的了解、各级各类课题的定位等,都极具锻炼价值,这一过程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师的研究素养。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无论自己承担哪一个环节,都要以严谨、规范的态度,在自己的能力、资源所及范围内做到最好。
  开展课题研究,不仅能够提高研究能力,而且能够进一步强化教师从事研究的动力。对问题背后根源的揭示、问题改进的有效举措、研究成果的发表与交流等,这些收获带来的成就感、获得感,能够进一步激发教师开展研究的热情,强化研究的动力。
  5.注重反思,不断完善自我
  所谓反思,就是教师把自己作为对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行为与实践、教育教学效果,以便及时做出调整、改进。反思是自我剖析、否定、改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智慧。反思不仅是教师的重要研究素养,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没有反思的教学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透彻,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
  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反思,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停滞不前,甚至有所滑坡。即使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也只能是对一项工作的多次重复。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而如果一位教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与发展,不会反思的教师,其教育教学水平可能永远停留在经验积累的阶段上,而难以上升到理性、理论自觉的水平。
  6.锤炼高阶思维能力
  研究是基于证据,进行逻辑求证的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理性思维过程。因此,从事教育研究,要求教师培养一些必备的高阶思维能力。如分析问题能力,如何系统性地、有逻辑结构性地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如概括归纳能力,从纷繁的教育现象中,提炼出蕴含的研究问题,提出研究假设。从繁杂的调研数据中,发现规律,形成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如批判性思维能力,基于证据,合乎逻辑地推导出结论的能力。如创新能力,在研究各个阶段,具有创造性、创新性。如结构性思维能力、研究成果的写作、思想观念的表达,具有内在逻辑。
  参考文献
  [1] 徐炳嵘.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如何选题[N].江苏教育报,2019-12-06.
  [2] 胡蝶.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现状及其提升策略[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9(9).
  [3] 张斌.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研究——从教师核心素养谈起[J].教师教育论坛,2017(8).
  [4] 辉进宇.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结构及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8).
  [5] 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学会提问[M].吴礼敬,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6] 布斯,等.研究是一门艺术[M].陈美霞,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22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