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阿尔泰山脉史前考古:亚洲东西方文明最早交往的重要通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阿尔泰山脉是亚洲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文章从地理位置、历史文献、阿尔泰山山脉史前文化遗存证明阿尔泰山是亚洲东西方文明交往最早的重要通道之一。
  关键词:阿尔泰山脉;史前文化遗存文明;通道;东西方交流
  阿尔泰山脉是中亚古代游牧文明的摇篮,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东西长6000千米、宽阔的欧亚草原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与文化交往、交流、交汇的大通道,是东西方文化的汇聚地、熔铸地,是东西方的交通枢纽。大量历史文献证明,以阿尔泰山脉为核心地段的草原丝绸之路发达且通畅,并存在许多的具体路线。考古发现表明,围绕着阿尔泰山脉展开的东西文化交流,早在数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历史时期的丝绸之路,更加繁荣;欧亚北部草原地带,是世界最早语言的发祥地,位于欧亚草原中部的阿尔泰山系,则是世界几大语系之——阿尔泰语系的形成和发源地;阿尔泰山是古代世界黄金和宝石的重要产地,阿尔泰山在蒙古语中的意思为“金山”。因其盛产金属,也是商人们向往的交易圣地。数千年开始的黄金之路,就沿着欧亚草原由西向东展开;阿尔泰地区是孕育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许多游牧民族在此发源;阿尔泰地区是史前人类大规模迁移的重要通道,从史前到历史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间断地由阿尔泰山南下,由北向南方向的族群迁徙构架了内陆欧亚从史前到历史的重要框架。另外西东、东西方向的族群迁徙活动,也很频繁。如最近法国考古学家A·A·科瓦廖夫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认为公元前3000到2500年间分布在阿尔泰山南麓的切木尔切克文化人群是由法国南部出发,跨越6500千米的距离逐步迁徙到达蒙古阿尔泰而形成的。阿尔泰山脉从史前到历史时期,都是欧亚历史展开的轴心之地;新疆的阿尔泰山脉是阿尔泰山的南麓被称为“金山之阳”,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山地秀美,水草丰满,在敦德布拉克岩棚里绘有滑雪的人物,这里还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滑雪的起源地。
  1 阿尔泰山脉的地理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指出:“助长民族精神的产生的那种自然地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强调地理条件对历史的发展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学界以史念海先生为代表,外国学者则以提出了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历史的费尔南·布罗代尔等学者为代表。
  阿尔泰山脉是亚洲中部宏伟的山系之一,呈西北——东南走向,从戈壁延伸向西西伯利亚平原,绵延2000多千米。西部的山体最宽,向东南方向延伸时逐渐变窄,海拔亦逐渐降低,最终下降到额尔齐斯河河谷地带。而发源于阿尔泰山的额尔齐斯河自东南向西北流出我国,最终流入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斋桑湖,再向北流经俄罗斯的鄂毕河后注入北冰洋,是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同时,我国地势分布呈三级阶梯状,西高东低,西南有青藏高原,剩下想要去中亚就只有经由河西走廊到达新疆,再去往中亚地区。而新疆西部有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西段的阻挡,即使有伊犁河流经天山,但是此地区海拔还是相对较高。故而,相较于新疆其他通道,额尔齐斯河河谷这一通道可以说是沟通我国与中亚最好的天然孔道。
  我国新疆境内的阿尔泰山属于阿尔泰山脉的中段南坡,山体长达500余千米。主要山脊高度在3000米以上,北部的最高峰为友谊峰,海拔4374米;从东北部国境线,向西南逐渐下降到额尔齐斯河河谷地带。同时,阿尔泰山位于干旱荒漠和干旱半荒漠地带,西风环流带来了大西洋的水汽,而阿尔泰山呈西北——东南走向,水汽向北遇阿尔泰山,受逼抬升降水,使得水资源异常丰富。而阿尔泰山中段南坡正处于我国境内,故此彻底改变了我国境内阿尔泰山南麓的干旱荒漠和干旱半荒漠地带缺水的状况。
  简而言之,阿尔泰山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山脉的走向。阿尔泰山呈西北——东南走向,使得阿尔泰山南麓的额尔齐斯河谷地带成为新疆通往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天然通道,且山脉的走向正好可以拦截从大西洋远道而来的水汽,使得阿尔泰山南麓地区水资源异常丰富。二是高度。阿尔泰山平均海拔3000米,在雪线之上,于是阿尔泰山可以将西风环流带来的大西洋的水汽拦截并存储下来,从而改變了这一地区干旱半干旱的状态。
  牛汝极先生曾提及:“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交往不仅仅依赖于地理因素,还取决于相关地区、国家和部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斗争。”可见,战争也是一种文明交流的重要手段。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生态环境恶劣,资源相对匮乏,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长期处于争斗阶段。阿尔泰山南麓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致使其生态环境相较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较好,自然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此地战争频发,伴随着东西方文明的交往也愈发频繁。
  2 历史文献中的阿尔泰山脉
  内陆欧亚历史上有许多历史事件都与阿尔泰山有关。《穆天子传》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文献中最早提到阿尔泰山这一通道的文献资料。此书于公元前3世纪时的一座战国后期的魏王墓中出土,它叙述了公元前10世纪时,周穆王到西域时的一次旅行。周穆王从东周王朝的京都洛阳开始,最后到达昆仑山脚下。目前学界普遍都认为《穆天子传》中的昆仑山就是指阿尔泰山脉。而书中提到的瑶池,有一种说法,很可能就是指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斋桑泊。而以周穆王的身份地位,他所行的路线,不可能是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线。所以,在当时这条道路已经趋于成熟。虽说《穆天子传》一书归属于历史神话一类,但是历史神话故事也是根据既有的历史事实改编而来。同时彭树智先生也认为,《穆天子传》的记载,并非完全子虚乌有,而是多少反映了早期东西交通陆路上黄河流域与中亚地区之间某些历史交往地图。
  3 从考古发现来看阿尔泰山脉的历史地位
  3.1 旧石器时代阿尔泰山脉的居民
  旧石器时代,阿尔泰山脉发现了大量的旧石器遗存。其中旧石器中有一门技术称为勒瓦娄哇技术,它的发现揭开了阿尔泰山脉史前东西文化交流的序幕。勒瓦娄哇技术是旧石器时代的一种预制石核技术,最早发现于法国巴黎近郊的勒瓦卢瓦-佩雷,此预制石核技术的命名也由此而来。   1960年俄罗斯学者在南西伯利亚阿尔泰山山地发掘了奥克拉德尼克夫洞穴等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持续到晚期的一些石器时代的遗址。这里出土的很多打制石叶,明显采用的是勒瓦娄哇技术。并且据俄罗斯阿尔泰地区Denisova洞穴的发掘所显示,此洞穴内堆积一共可分为22层,第22至21层是属于旧石器中期的早期阶段。且从此洞穴最底层出现的莫斯特尖状器台面即是 Chepeaudegen-darme的特征,也就是发达的勒瓦娄哇技术。
  同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于2004年5—6月在新疆北部和中部进行了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本次调查的最大收获就是在位于和布克赛尔县和什托罗盖镇的骆驼石遗址发现了极其丰富的勒瓦娄哇制品和大型石叶制品。在本次调查中,在富蕴1号点(富蕴县城南额河左岸,即额尔齐斯镇)也发现了一件石叶石核形态,其剥片概念与勒瓦娄哇基本无异。同时采集到石核和石叶的地点还有拉斯特1号(阿勒泰北拉斯特村附近克兰河左岸)、塘坝湖畔(阿勒泰市红墩镇塘坝湖畔砾石台地上)等地。
  以上材料表明,漫长的旧石器时代,缓慢的迁徙过程中,掌握着勒瓦娄哇石器技术的人群,他们在外阿尔泰地区留下奥克拉德尼克夫洞穴遗址和Denisova洞穴遗址,进入阿尔泰山南麓,留下了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和骆驼石遗址,在天山脚下留下了交河古城沟西石器遗址,以及其他遗址,向东更远的地方,达到宁夏水洞沟和中国北方的其他地区。
  3.2 新石器时代到早铁时代的阿尔泰山脉的居民
  彩绘岩画。阿尔泰山脉是世界上岩画最为集中的分布区域。在一些冰蚀作用形成的洞穴里,发现有彩绘岩画,其特征与欧洲法国和西班牙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彩绘岩画的风格接近,学界认为其年代最晚至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的考古文化。青铜时代的阿尔泰山山脉居民主要有阿凡纳羡沃文化人群和切木尔切克文化人群。阿凡纳谢沃文化最早发现于南西伯利亚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巴贴尼村墓地。这一文化主要分布在叶尼塞河中游的米努辛斯克盆地和阿尔泰地区。另外,在图瓦、蒙古西部和中国新疆阿勒泰等地区也有类似的遗存。阿凡纳谢沃文化的居住遗址很小。阿凡纳谢沃文化的墓葬,地表上一般有圆形的石围墙,有的墓葬地表有低矮的封土堆,墓室口往往盖有圆木或石板。墓葬中以单人葬为主,也存在少量的多人合葬,葬式为侧身屈肢或仰身屈肢,一些尸体上撒有赭石粉。一般一座墓中随葬1~2件陶器,另外还有少量的骨器和石器工具。出土陶器均手制,器形多为大小不一的蛋形陶罐和圜底陶罐,也有平底陶罐和豆形器。器表壓印刻画有短划纹、波折纹、篦纹、杉针纹等。据最新研究成果,米努辛斯克盆地的阿凡纳谢沃文化年代在公元前3000年±90年—公元前2520年±30年。近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北缘的哈巴河县阿依托汗一号墓地发掘的M21、M22就属于典型的阿凡纳羡沃文化遗存。墓葬地表有土石混合的圆形封堆,封堆下有一个或多个长方形石棺,墓主人葬式侧身屈肢,人骨上撒有红色颜料。随葬品包括装饰有刻划纹和戳刺纹的尖底或圜底的橄榄形陶罐、豆形陶器、砺石和铜环等。
  切木尔切克文化又称克尔木齐文化,该文化是新疆境内年代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之一,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关于切木尔切克文化的性质,学术讨论得非常热烈。如前所述,考古学家A·A·科瓦廖夫将其和法国南部的考古发现进行比较,发现两者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在法国的西部和南部地区,墓葬的结构、石人的类型、装饰,出土的器物形状、纹饰以及人遗传人类学数据都与切木尔切克文化存在着很大类比性。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早期生活在法国地区的印欧人进行了迁徙活动,一路上把其文化形态传播至阿尔泰地区,在其所经过的沿途地区也留下了文化痕迹。这充分说明阿尔泰山脉青铜时代人群迁徙往来的复杂性,阿尔泰山脉也是世界文化汇聚的中心之一。
  早期铁器时代阿尔泰山脉的古代居民。1949年,考古学家在前苏联境内发掘出属于公元前5—4世纪的第五座巴泽雷克古塚。古塚内木椁四壁上挂有薄毡,薄毡上的纹饰体现了中国艺术中的元素。在毡块的白底上按补花法用彩色毡块缝有神鸟凤凰与幻想怪物相斗图,后者有兽身、鸟翼、人头、人手、兽耳、鹿角。其上的神鸟凤凰图案正是受我国文化艺术的影响而形成。且凤凰图案在巴泽雷克古塚中出现并非个案。在其后发现的大幅帐篷内的帷幔上也有出现凤凰和拟人怪兽图的图案,并且在这同一帐篷内同时出现的还有补花为女神像的大幅白毡,女神坐在神位上,手持圣树,前面站着一名骑士,此画面极具西方特色。
  在此古塚中的一匹马上的鞍褥以华丽的中国丝绸做成,上面绣着开花的树枝,代表中国艺术元素的神鸟凤凰飞舞其间,质地和构图都非常精致。在另一匹马的鞍褥上还盖着西亚贵重的多彩花布,布上以葛布兰式花毡制作技术绣着几只走狮图和祭祀场面。此种鞍褥上的纹饰正是体现了不同文化在此地进行交流并逐步走向融合。由以上所述的补花纹饰以及丝绸上的绣饰可见,早在公元前5—4世纪时期,东西方文明就开始互相交流并逐步开始融合。
  在另外四座巴泽雷克古塚的墓葬中出土的丝织品数量较多,且种类丰富。在马的头上出现大量鹿角的装饰物,这与阿尔泰地区广泛分布的鹿石的石柱可能存在着某种关联。所有发现的这些考古材料都向我们证实,阿尔泰山在东西文化的沟通与交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阿尔泰山是亚洲文明交汇的重要通道之一
  从亚洲大陆整体的地势地理特点来看,阿尔泰山南麓沿额尔齐斯河这一通道是东亚与中亚沟通最好的路上天然通道。又通过对阿尔泰山脉周边的一些墓葬以及出土文物的分析,不难看出,这些都是各种文化因素互相交融、互相影响而最终形成,不是某单一地区、国家或者部落能独立形成。易华先生也认为,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是连接中亚与东亚文化区的两大交通要道:前者与绿洲丝绸之路有关,后者与草原丝绸之路相关。阿尔泰山区大量车与马岩画的发现表明马和马车最有可能通过此道进入东亚。这一段论述直接将阿尔泰山南麓的作用提升至地处十字路口天山的历史地位一样,可见阿尔泰山南麓沿额尔齐斯河河谷这一通道在东西文明交汇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刘学堂.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初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2]哈德斯.中国阿尔泰古代丝绸之路[J].西北民族研究,1994(2).
  [3]林梅村.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J].西域研究,2003(3).
  [4]牛汝极.天山:亚洲文明交汇的轴心[J].西域研究,2016(1).
  [5]A·A·科瓦廖夫著,贺婧婧译.公元前第三千纪早期切木尔切克人从法兰西向阿尔泰的大迁徙[J].吐鲁番学研究,2015(1).
  [6]彭树智.一个游牧民族的兴亡——古代塞人在中亚和南亚的历史交往[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7]高星,裴树文,彭菲,等.2004年新疆旧石器考古调查简报[J].人类学学报,2018(4).
  [8]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上)[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9]М.П.格里亚兹诺夫,О.И.达维母,К.М.斯卡郎.阿尔泰巴泽雷克的五座古塚[J].考古,1960(7).
  [10]易漫白.新疆克尔木齐古墓群发掘简报[J].文物,1981(1).
  [11]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巴河县阿依托汗一号墓群考古发掘报告[J].新疆文物,2017(2).
  [12]C.B.吉谢列夫.南西伯利亚古代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
  [13]易华.玉帛之路北疆行[J].百色学院学报,201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593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