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伦理困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通过笔者在南京市某小学实习中遇到的多种困境以及反思,从中探索中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有效且平等地与学校中的多个系统沟通,作出科学的伦理抉择。
  关键词:角色定位 生存处境 案例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4-0040-02
  一、学校社会工作者角色定位
  时怡雯、倪锡钦(2016)两位学者认为社会工作者具有多重角色、身份,那么学校社会工作者的首要角色是什么呢?两位学者提出应为倡导者。作为倡导者的角色需要其站在某一个体或群体、组织的立场上,直接代表、维护、干预或支持某一项具体纲领,最终是为了得到社会公正,更好地维护服务对象的权益。从学校社工的角度出发,社会工作倡导者的首要任务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在社会和学校中进行倡导,确定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研究发现,在学校中,学生处于整个学校生态系统的中端位置,学校社工则处在学校生态系统中的最底端的位置。学校社工若想成功完成自己倡导者角色的任务,就要突破微观、中观系统之外的各个系统的制约,这是相当困难的。
  另外,苗艳梅、刘倩(2010)学者曾提出:驻校社工在进入学校之后会跟学校教职工、管理教学观念出现一个比较长的磨合期,原因在于虽然社工的理念与学校德育理念存在着各种冲突,但是两种行业的技巧态度还是有些许重叠;社工作为一个外来编外人员,在学校工作中难免存在责任归属不清,定位不明确等情况。
  宣飞霞(2012)认为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之所以存在一定的难度是因为在为学生提供服务的时候,社工不可避免地要协调好学生、社区、老师及学生家长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如果社工的服务对象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将会给社工带来极大的挑战。
  从各个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学校社工的伦理困境问题有着主观世界中多重角色冲突问题,也有客观世界中社工的社会认可度较低、社工行业发展起步晚、学生问题复杂等多重原因。
  二、中国学校社会工作者的生存处境
  2002年,上海浦东的 38 所学校在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与教育处的倡导推进下,试点“一校一社工”的新制度,开始试行学校社会工作这种模式,由此揭开了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序幕。学校社会工作进入到中国社会环境后,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与中国传统的社会环境、教育体制间出现步调不一的情况。所以,探索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模式的过程是漫长的,目前我国内陆城市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纵观我国学校社工的启动和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学习社工模式是以制度先行、政府推动在步步前进,缺乏现实基础,缺乏对现实社会的理性评估,以至于学校社会工作是先有了政策供给,再有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所以,中国社会到底需不需要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哪些方面需要社会工作者以及社会工作者在学校中处于什么位置,这些本应在学校社会工作之初就应该解决的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定论。这种形式在学校社会工作发展中显现出了其局限性:学校社工散点式地分布在各个驻点服务的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来的是一种依附于学校的行政体系与管理结构的关系,学校社工是学校行政工作人员的一种补充,专业自主性和专业能力在误解之下逐渐丧失,在专业服务上的自我要求也渐渐松懈,在角色定位上出现了矛盾与纠结;并且学校社工被派到不同的用人单位实施社会服务,既要完成政府以及学校的期待也要符合社会工作的专业期待,不同机构的学校社工之间的协同发展机制难以有效达成。
  三、真实案例
  案例一:
  在实习过程中,学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会掌握绝对的主动权。在我们与学生交涉的时候,老师们常常会干预我们的进程,例如上课中途如果学生扰乱课堂秩序,希望我们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恢复课堂秩序和不影响教学进度,在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的时候,老师也会调控谈话的节奏、谈话的方式、谈话的内容。同时,很多学生问题其实也存在于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当中,实习社工更多的是从旁协作,处在不同角度,拥有不同的技能知识的我们总会发生一些观点上的争执,同时在社会工作者对于同事的伦理责任守则中又写道,要与同事合作、良性竞争。但在实务领域中,班主任老师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其实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跟我们实习社工磨合合作,更多的是让实习社会工作者按照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求去从旁协助教育工作的完成。
  案例分析:
  这其实是学校社会工作者与学校老师之间在合作问题上的伦理困境。合作的过程中,学校社工与学校老师来自于不同的专业背景,承受不完全相同的专业期待,必然是会有很多摩擦。在共事的时候,学校社工与学校教师既可能是同事合作、相辅相成的关系,又可能会存在某些程度上的竞争关系。这考验的是双方对彼此的接纳,更准确的是考验学校社工对学校教师的接纳程度。因为学校社工作为编外人员入驻学校,本身就缺少学校老师的主场优势。而学校的管理方式也与社工遵从的民主式大不相同,社工的能量难免被压制。
  案例二:
  小学里有一个民乐团,音乐老师挑选出在这方面有能力的学生进入乐团,每天放学后会组织他们在学校练习,这个乐团已经十分成熟。学校对于民乐团的训练和质量都非常重视,因为乐团时常代表学校去参加比赛,为学校争取了很多荣誉。四年级有一个小姑娘,从三年级开始多次向音乐老师申请希望加入民乐团,但是她自身的能力并没有达到民乐团的要求,加上民乐团人数有限制,所以一直被老师拒绝。这让孩子很受打击,自信心受挫严重。学生家长表示,小学不是大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该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而不是培养充满功利心的学生。学校却表示如果要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可以去课外班,学校音乐老师有限,音乐教室和音乐器材也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最后在社工的协调下,学校和家长商量出一个方案,再成立一個民乐兴趣团,跟学校代表团不相冲突,主要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培养的机会,当音乐老师认为他们的水平可以参加比赛之后,也可以加入参赛团,但是他们需要自己负担器材。   案例分析: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公平的伦理困境,社工究竟应该怎样促进资源的公平科学的分配。学校社工在提供服务时,需要为案主挖掘各项资源,使服务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社工必然承担着索取资源和开发资源以及分配资源的任务。学校社工面临的难题是资源具有有限性,但需求具有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学校社工必须对众多需求者的需求程度做一个横向比较,再做取舍。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取向的,学校社工面临这样的抉择,其实是对他们是一种情感价值观上的正面煎熬。
  案例三:
  学校会将调皮影响班级秩序的孩子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周围其他位置都不会坐人,并且老师们几乎默契地无视这个孩子的存在。这个隔离的小孩没有与其他同学讨论的机会以及上台回答问题的机会。因为老师这样的安排,也给了同学们一些暗示:这个小孩有一些问题,这个同学我不能跟他玩,等等。在我们办公室隔壁一个班就有这样一个案主,他本身智力水平较同龄人稍低,也有多动症(医学诊断结果);并且体型比同龄人壮硕,所以他在班级上一旦跟其他同学有一点冲突,或者矛盾,其他学生马上就会跑到心育室大喊:xxx发疯了,快来人啊,救命啊。当我们真正去查看情况的时候发现只是普通的小摩擦,是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跟其他同学发生的正常的冲突。但是如果案主发现其他同学去告状了,我们的案主就会非常生气,以至于大喊大叫几个小时,要打这个告状的小孩泄愤,在他冷静时偶尔愿意跟我们交流,也接受我们给的交友意见。但是大部分时间他很抗拒跟社工老师约谈,特别是被其他同学告状的时候。不过据我们观察,他不会真的用力去打伤别人,他是有控制能力的。但是由于他体格健壮,两个成年老师才能拉得动他,所以我们也怕他误伤到同学。之后我们便不再时常去他的班级找他,尽量表现得不在意他的行为。偶尔在他情绪好的时候,我们会教授他一些情绪控制的方法以及人际交往方法,他会愿意接受。并且有同学来告状的时候,我们会告诉他,要学会自己解决跟同学之间的纠纷,不能说其他同学发疯了。来告状的同学觉得自己受了欺负还得不到解决,也觉得很生气。
  案例分析: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如何实现案主差别平等的伦理困境。在学校场域每个同学都应该是平等的,每个同学的权利都应该被尊重,案主有人际交往的权利,不能因为他智力水平较低性格热情就阻止他进行人际交往,因为他并没有造成其他同学的实际伤害。要帮助案主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网络,就不应该将他隔离开来,同时从班级其他同学的利益来说,这个孩子的存在会对他们学习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他确实是一个安全隐患,其他同学的家長也会要求让他远离学生中心。
  四、总结与反思
  上述三个案例中的伦理困境,也有学校社工的多重角色导致的角色冲突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在学校就业的社会工作者也有义务维护学校的利益。如果社会工作者违背学校的意愿,损害学校的利益,那么学校作为雇主有权处分甚至驱逐社会工作者,他们的职业发展将受到威胁。
  学校社工的角色冲突问题,主观原因在于学校社工所需要扮演的角色太多太复杂,才会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产生角色碰撞,笔者认为是否可以适当减少学校社工的角色扮演以此缓解角色冲突的紧张性,但只有在学校社会工作在社会的认知度提高的前提下,才能使其他人员有效配合学校社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校社工角色扮演的负担。
  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教育的组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趋势,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青少年行为偏差问题、新型家庭问题,对学校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学校专注于教育教学的质量把控,与学生发展相关的其他问题可以由学校社工来参与解决,学校教育者与学校社工术业各有专攻,这种合作是符合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分工更为精细更为科学的表现。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事业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工作是一种强调价值观的职业,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处理伦理困境的各种原则和方法,以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由于现实的复杂性,单纯依靠和运用这些原则是不可能妥善处理伦理问题的。社会工作者应该在当时现场的情景里,充分考虑服务对象和其他相关利益相关者的情况,作出全面的平衡、考虑,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映和纠正。
  责任编辑:杨国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694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