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克思生态思想研究综述及当代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马克思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发掘马克思生态思想在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方面所能带来的理论指导与启发,充分发挥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 生态思想 文献综述 时代价值
  中圖分类号:A811 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6-0215-02
  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近些年环境问题的逐渐凸显,党和国家领导人越来越重视生态建设。国内外学者通过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进一步探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契机,寻求和谐相处的发展之道。关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的研究国内学术界主要从经典文本、人与自然关系、生态价值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探讨。
  一、研究现状综述与评析
  1.国内研究现状
  一是从马克思经典文本出发,研究马克思自然观。以马克思经典文献为依据,从不同角度解读,注重生态思想的挖掘,并深刻厘清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逻辑。解宝军根据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在其著作《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中将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划分成孕育、形成和发展三个不同的时期,并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生态思想形成的标志,从不同角度来阐释这一观点。[1]董强指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雏形在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一著作中就已经开始了,并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思考。[2]
  二是从环境伦理出发,注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彭福扬、彭曼丽认为,生态问题的根源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问题。人类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大肆破坏自然,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要想超越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就必须正确解决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3]朱炳元指出,马克思生态思想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从这一理论体系中发现和整理出丰富的生态思想。[4]
  三是结合中国当前生态实际对当代价值的研究。刘峰指出,马克思生态思想根植于世界优秀文化沃土,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深刻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并从“明确治理主体”“创新治理手段”“完善治理保障”等方面揭示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现实启示和时代价值。[5]陈学明提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透过人与自然的矛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道路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在社会冲突的背景下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最佳选择。[6]
  2.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为寻求建立社会发展的正确途径,从思想根基上反思生态问题,我们从域外视角探究马克思生态思想提供给我们的丰富思想养料,为全面探究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关于马克思原始著作中有无生态思想的争论。西方很多学者对马克思有无生态思想一直有争议。有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没有或很少有生态思想,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在生态学方面站不住脚,更多的是人如何改造自然和人对自然经济的影响作用,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阿格尔、奥康纳、德力格等。阿格尔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多关注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没有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奥康纳认为,虽然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着一些生态理论,但只关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产关系方式,忽视了自然环境问题,缺乏对自然界真实情感价值的重视。
  二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以自然观为理论研究重点。在自然观上,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卢卡奇有过重要论述,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他从三个方面定义自然,把自然纳入社会领域,把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理解为同一性。他指出:“社会的自然规律像盲目的力量一样统治着人们的生活,它们具有使自然界服从于社会化范畴的功能,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也做到了这一点。”[7]威廉·莱斯在《自然的控制》中深刻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控制自然的问题上,他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对自然本身和对人性的控制,实质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控制,而且控制自然和控制人二者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共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8]
  三是对科学技术批判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态问题愈加严重。法兰克福学派早期重要西方学者代表霍克海默和阿道尔很早就关注科学技术的作用,质疑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他们认为,科技的发展滥用导致了人统治自然,进而人统治人,产生了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倒退危机。霍克海默在《批判理论》一书中强调了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述了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的区别,认为传统理论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社会时,是固化的且缺少理性逻辑过程,他指出:“我们在周围知觉的对象——城市、村庄、田野、森林都带有人的产品的痕迹。”[9]这句话是在说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都是来自于科学和历史经验,来自于意识形态当中的人对自然的认识。
  3.研究现状总体评析
  综上来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都对马克思生态思想作了深入阐释。国外学者大多侧重于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角度来挖掘深刻的理论价值,并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本质进行了深刻揭露和理性批判,但是,西方学者在对马克思生态观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理论局限,没有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统一起来,国内学者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理论的研究成果丰硕,但是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提高。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当代价值
  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新的辩证角度出发,把生态思想融入整个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力图通过解决人类社会的生态问题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丰富的生态思想对解决当代生态问题有着重要价值。   1.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行动指南
  马克思生态思想意蕴丰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马克思生态思想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始终遵循科学的价值论和方法论,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导人们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根本指导和科学遵循。近代以来,全球生态危机问题更加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環境,影响了社会发展,制约了人类活动。在这种严峻的生态形势下,人类深刻反思自身行为,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调整人类文明未来的道路。马克思生态思想为世界生态文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2.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马克思生态思想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行动方向。我国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实际问题,确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生态文明体系建设,马克思生态思想为不同生态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提供了理论分析和指导,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在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与时俱进,根据本国的国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总布局等生态观,这些都是马克思生态思想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观念的创新和具体化。马克思的各种理论论断也为各种新的生态学观念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支持,指明了正确方向。
  3.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生态思想为生态危机的解决、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马克思生态思想告诫人们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要遵循自然规律,要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增强生态意识,实现生态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实践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实践路径。进行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党的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等。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指明实践方向。
  三、结语
  马克思生态思想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实践的视角分析反思现实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生态观。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广泛吸收国内外的积极生态思想,促使人们转变观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清洁、美丽、和谐的世界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红”与“绿”结合的理论先声[M].哈尔滨:人民出版社,2002.
  [2] 董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 彭福扬,彭曼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意义[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6):32-35.
  [4] 朱炳元.关于《资本论》的生态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5).
  [5] 刘峰.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J].人民论坛,2017(8):114-115.
  [6] 陈学明.“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17.
  [7]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岭,李建华,译.重庆出版社,1993.
  [9]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李小兵,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孙瑶
  [作者简介]邢乐乐,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80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