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教育形式,将团体心理辅导的讨论、倾听、同情等方法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高效的教育途径。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它所运用的方法与技巧非常适合于集体教育。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整合与运用。
  关键词:团体心理 高校 思政教育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5-0110-02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它所运用的方法与技巧非常适合于集体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有效技巧,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整合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为“小组辅导”或“团体咨商”,是心理咨询中惯用的辅导形式,是以集体或团体的形式设计活动、课程,用来引导个体之间开展交流、互动、学习、帮助,以此来更好地调整自己和适应社会。由于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较高的参与性、情境性与互动性,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共鸣,使其改正不恰当的心理认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范围已逐步向学科教学、日常管理、机构培训等领域扩张,在当今社会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陈出新,通过吸收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管理学等学科经验,促进其理论进一步系统化、知识化。而把团体心理辅导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相互交叉、整合,就是心理学知识在思政教育中的具体应用。这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对思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团体心理辅导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积极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或辅导内容方面所涉及的问题有所重合或类似,比如生活适应问题、学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目标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可见,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的。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体验式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的认知心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倡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通过创设情境、情景再现等形式使学生在亲历、感受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经常出现玩游戏、圆桌讨论、情境表演等形式,不仅鼓励学生个体的表达,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而且对加强知识的理解与认知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把团体心理辅导的教学方法或方式引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让学生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开拓思路,打破传统课堂形式,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般选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讨论式”“示范式”教学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1.讨论式
  首先,在讨论开始前,将学生分为3—4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对坐或围坐,老师仅仅以“參与者”的身份出现,营造宽松、开放、愉悦、和谐、平等的讨论氛围。其次,根据学情,结合课堂内容,针对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选定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发表观点、各抒己见;此外,在听取他人观点的同时,相互沟通,不断地修订自己的看法。再次,在学生沉默不语或相持不下时,老师要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梳理思路,鼓励学生围绕主题深入思考。最后,在小组讨论后,梳理观点、总结概括、反馈结果,形成书面材料,促进讨论顺利开展。
  2.示范式
  运用多种形式提供榜样示范,引导学生对照自身纠正错误认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课堂中播放视频、图片,运用生动的示范形象让他们改变以前不恰当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又如: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推选示范榜样,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中形成良性竞争,帮助他们不断修订自己的认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在高校大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个性化、独特性、潮流化越来越凸显。不少大学生不熟悉班级同学,对班级的概念逐步淡化,缺乏班级归属感,致使班级建设遇到重重障碍。如何把班级建设为优秀班集体,凝聚班级向心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难题。此时,思政教育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中“角色扮演”与“游戏活动体验”的教学方式,让班级团体成员从中学会分享、宽容、奋斗,意识到大学班级建设的重要性,凝聚大学生的班级向心力。
  1.角色扮演
  通常是让学生扮演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角色,让他们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宣泄自己情绪的同时,能够感同身受,从而理解、宽容他人,不仅增强了自我意识,而且获得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心理上的成长与成熟。第一阶段,设计角色。针对班级中最近发生的敏感事件,以此为原型,设定角色,让班里同学进行角色扮演。第二阶段,表演与演练。对设定的事件、形象进行演练,注意表情特征与内心体验,学会进入角色的状态。第三阶段,内化与总结。通过角色扮演,让班里同学从内心深处对自己扮演的角色产生共鸣,学会反思自己,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解决班级成员之间的问题与矛盾,建立和谐、民主、愉悦的班级氛围。
  2.游戏活动体验
  运用“我是谁”“盲人走路”“大风吹”“蒙眼作画”等团体趣味游戏,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欢快的氛围,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参与度,相互之间建立和谐的、信任的友好关系。比如:让班级同学一起玩“大风吹”这个游戏,使同学之间快速熟络,减少防备、尴尬心理,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自我体验与自我剖析,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友好合作。
  (三)在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生特殊群体是大学生群体中由于生活、家庭、学业等多种原因,在心理、学习和精神上相对弱势的大学生群体,其中包括家庭贫困大学生群体、学业困难群体、心理障碍群体、上网成瘾群体、情感失落群体、就业困难群体等。有效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相对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工作比较繁琐,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倾听”“共情”教学方式给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为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营造了一个温暖、友好、舒适的良好氛围。
  1.倾听
  在与大学生特殊群体沟通交流时,要秉持“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多让他们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尽可能不要打断学生讲话,构建良好的谈话氛围,用“你是如何想的”“你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等语言引导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帮助他们释放压力,调节自己的情绪。
  2.共情
  站在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其着想,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与压力来源,帮助特殊群体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对他们表达的观点要给予有效回应。运用视频、图片、案例分析等形式启发、引导他们,让特殊群体从心灵深处感受到温暖与爱,树立解决困难的信心与决心,从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帆.团体辅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9).
  [2]李斌,秦二娟,魏广东.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
  [3]曾四龙.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及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5(4).
  [4]刘晔.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及应用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
  [5]黄丽恋.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2).
  责任编辑:张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816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