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融媒体时代文博探索类节目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电视节目提供了更多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巨大挑战。文博探索类节目作为一种重要的节目形式,为受众提供了学习历史文化的途径。《国家宝藏》第二季作为一档以传统历史文化为主旨的电视节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自开播以来好评无数,它的成功不仅起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也为该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优质范本。然而面对融媒体的到来,该类节目如何在机遇与挑战的夹缝中不断成长,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融媒体 文博探索类节目 《国家宝藏》第二季
   “融媒体”是一种新型媒体,它充分利用媒介载体,将不同媒体进行整合,从而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中国电视在“融媒体”环境下不断革新与发展,将“数字”与“智能”作为两把利剑,打造品牌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强调个性化与差异化的同时,更加注重受众细分和娱乐化发展。文博探索类题材的电视节目屡见不鲜,但《国家宝藏》系列开播初期就获得广泛关注,它打破传统文博探索类节目固有的节目形式,着眼于创新和挑战,节目本着“独树一帜”的原创模式,将埋藏在历史长河之中的中国文化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受众眼前,同时又营造出严肃但不失活泼的氛围,从而让受众深切感知那些历久弥新的“老故事”。
  《国家宝藏》第二季创新特性分析
   多重叙事方式。在融媒体的浪潮中,发展等同于创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屡见不鲜,因此融媒体背景下的新兴编创方式已成为打破传统节目模式束缚的利剑,也是文博探索类节目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国家宝藏》第二季在节目形态上将纪录片与综艺节目的创作手法相融合,运用“情景剧”模式讲述文物的“前世传奇”,在此期间引入与其相关的人、事、物来展现文物的“今生故事”,双重主线增强故事的完整性,不再局限于刻板历史文化学习环境下对于知识的解读,多层次、多角度地满足了不同年龄层受众对于内容需求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让受众深切的感受到文物的生命历程。节目邀请以张国立为首的32位明星嘉宾作为国宝守护人一同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同时结合九大博物馆馆长、学者、海外工作者等的叙述,一同展现出一场权威、高深、生动的历史探索盛宴。
   将文物“活”起来。媒体传播一向不缺乏选题与技术,但面对融媒体环境下的电视发展,如何将内容灵动完整地诠释就显得尤为重要。提及文物,人们脑海中一般会浮现出玻璃展柜中那些被历史封存的珍宝,而游客只得通过文献与讲解了解它的“传奇一生”。文物事业发展至今,受众已对观赏式学习方法产生审美疲劳。随着融媒体的不断发展,媒体技术手段也得到改进,《国家宝藏》第二季本着让“文物活起来”的创作宗旨,用“技术流”的现代科技手段,将沉浸展柜已久的文物“请”到现场,结合LED巨屏、投影、全息幻影技术,用荧屏还原文物全貌,受众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观看到文物细节,感知文物生产的全过程,也可透过“郢人运斧”的技艺,感受古代匠人匠心的别具一格。
   “内容+服务”是融媒体时代的一种新型模式,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要让受众体验到“服务”所带来的便捷。《国家宝藏》第二季在不同文物展现过程中,屏幕下方会出现实时二维码,受众只需使用移动终端扫一扫功能,即可将文物“捧”于指尖,3D、缩放和平移功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文物细微纹路,即使不在现场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古代文明独特的美。通过“初见”“初识”“微观”“密码”四个板块详尽了解文物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这两种表达方式的结合,无论受众身处现场还是终端收视,流畅自然的表现方式都将文物近乎真实地带到受众面前,纵深的影像传达让其清晰地观察到文物细微纹路,摆脱“博物馆式教育”的枯燥乏味,更加逼真精致地展示了一场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对话的视觉盛宴。
   弘扬文化自信。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为文化传播开辟新途径,另一方面也为此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而提升了文化传播的视觉感染力。受众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收视群,满足受众对于节目的高要求是媒体人一直追求的目标。
   《国家宝藏》第二季以文物为基底,打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隔阂,充分发挥“台网联合”的传播模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内涵。这些文化虽经过时代变迁和历史动荡的洗礼,但仍旧是中华文化起源的精髓所在。不同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都如同一把基因钥匙,可以开启承载着那一时期民族文化的历史宝库。这些陈展在各个博物馆中的文物,成为五千年中华历史文明的见证者,它们所述说的历史,所诠释的文明,也让中华儿女备感自豪。节目中每件文物都是连接历史文明与现代文化的纽带,通过历史文明的感知与文物本身的视觉观赏,让现代受众感受中华文明从未褪色的文化自信和文明底蕴。在文化多元的当今社会,国际文化交流甚广,更应坚定本国文化自信,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承接,努力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文化传播的价值所在。
  文博探索类节目的创新策略
   我国有着五千年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任何文化经过综艺化编排都可成为一档文博类节目。融媒体背景下,信息种类繁多,获取内容的途径与传播方式也随之增多,其中不乏内容相同、传播途径类似的节目,如何在相同价值的信息内容中脱颖而出,满足融媒体时代受众对于文博探索类节目的高标准,才是电视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国家宝藏》第二季以传统文化为主线,传承与创新看似相悖,但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开发又离不开形式的创新,一味追求创新无法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沉溺与传统文化的讲述很难达到受众对节目观赏性的要求,因此探索新技术、讲好“老故事”正是融媒体背景下文博探索类节目所追求的目标。
   文物赋予生命。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相互结合,打破了单一媒体竞争模式。对于以历史内涵为主的文博探索类节目来说,受众更期望通过视觉传达理解文物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用“看故事”的模式了解故事內容,这种编排模式在《国家宝藏》第二季中尤为突出。因此,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应满足其不断提升的视觉需求,将文物赋予生命,借助现代科技力量诠释文物内涵,让受众走进历史、了解文物、感受传统文化。    每一件文物原本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记录着华夏儿女千百年来的文化发展,但历史的变迁使其尘封于文明的海洋中。因此,该类节目需要将新理念和新技术贯穿于节目之中,采用“情景再现”的表达模式和多重叙事的故事结构,重塑节目样态,包装文物个态,让文物“活”起来,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避免叙事结构的单一,为文博探索类节目增添趣味性,确保该类节目持续发展。另外,《国家宝藏》第二季均采取线上播出线下互动的双向传播模式,在探索文物“前世今生”的同时,邀约各大博物院、收藏馆及藏品家的文物与受众见面,举办文物博览会,让受众在线上了解文物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近距离接触文物,感受其所蕴含的文化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桥梁之一。
   内容技术双驱动。新时代的媒体融合要实现内容与技术双驱动,《国家宝藏》第二季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优质内容为基底,充分发挥“智网”时代高覆盖、强建设的网络优势,利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和思维不断深化创新。文化是该类电视节目核心竞争要素,五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基底足以成为媒体人挖掘的核心。因此,严格把关节目内容,生产可以激发受众共鸣的文化产品,潜心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注入新的时代特色,打造出可类比于《国家宝藏》的文博探索类节目。
   融媒体时代最终是人的融合,媒体融合更应融入“人心”。对于《国家宝藏》节目组的工作者而言,攻坚克难培养全媒型人才、专家型记者和适应新型媒体环境的技术团队尤为迫切。在传播环境多变的今天,媒体工作者已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而需把握受众的主流需求,传递正确价值观与舆论导向,做好资源顶层建设,抓好信息顶层设计,才能更好地创作出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
   唱响时代旋律。中华文化经过五千年的积淀,已经渗透到每一个炎黄子孙血脉中,重拾往日文化长河中流淌的精髓所在,是《国家宝藏》制作团队一直追寻的方向。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是媒体从业者的基本素养之一。作为时代旋律的传播者之一,《国家宝藏》制作团队不断加强自身政治素质,主动学习党中央的相关精神,具备一定的政治敏锐度和鉴别能力,从而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文化传播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不断发掘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所在,传播主旋律、弘扬时代精神。
   在融媒体时代,信息内容多元化,传播途径多样化,要想满足受众的高要求,就要严格把控节目質量,激发受众兴趣与其产生共鸣,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视觉观赏性。而文化是该类节目的竞争核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结语
   《国家宝藏》第二季紧跟时代脚步,深化行业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适时把握媒体从而走向满足受众需求,同时利用科技力量促进节目形式的转变,适应融媒体环境。因此,文博探索类节目作为弘扬传统文化重要的形式之一,只有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积极地适应媒体环境,才能实现文博探索类节目的持久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栏目责编:杨 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89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