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五四运动何以成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五四运动的成功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五四运动成功的原因尤为重要。五四运动期间,作为先锋的青年知识分子主要采取了游行示威、演讲宣传和抵制日货三种斗争方式。这三种斗争方式受社会助长效应、去个体化和从众效应等群体心理的影响,激发了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勇气和誓死抵抗的决心,并深刻的影响了社会各界人士,从而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促进了五四运动的成功。
  关键词:五四运动;社会助长;从众效应;去个体化
  100年前,3000多名大学生有感于国家凋零、山河破碎的屈辱,集聚于天安门广场,游行示威、递交请愿书、火烧赵家楼,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广泛动员了士兵工商各行各业的参与,使得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并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职务,取得了初步胜利,五四运动就此成为了中国学生运动乃至整个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其实在五四运动之前也举行过很多的学生运动,但均以失败告终。那五四运动为何能够摆脱学生运动均以失败告终的命运,取得成功呢?本文拟从群体心理的视角出发,结合五四运动期间青年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采取的游行示威、演讲宣传、抵制日货等斗争形式,探析五四运动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游行示威过程中的去个体化效应
   五四运动期间,青年学生最早采取也是最主要的斗争方式就是游行示威,参与游行示威的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都深受群体心理的影响。参与游行的青年学生对北洋政府的不满、对卖国贼的愤恨、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等情绪因受到群体的暗示和感染愈加激烈,同时他们想要采取激烈手段制裁卖国贼的勇气也因群体的压力而愈益高涨。游行的青年学生受群体的暗示、感染和压力,产生了社会助长效应和去个体化现象,大大增加了他们抗争到底的勇气,促进了五四运动的成功。
   社会助长效应指的是他人的存在能提高个体的行为表现的现象。游行的青年学生受到群体的影响,存在评价顾虑。他们在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因此能够激发出超乎平常的勇气。正如五四运动的主要学生领袖匡互生回忆所说,当游行队伍行至东郊民巷受阻时,“素不感觉外力欺压的痛苦的人们,这时也觉得愤激起来了!‘大家往外交部去,大家往曹汝霖家里去!’的呼声真个响彻云霄。这时候,无论怎样怯懦的人也都变成了一些有勇气的人了!”青年学生受到群体情绪的暗示、感染,唤醒水平大大提高,促进了社会助长效应产生,从而激发出了他们誓死抵抗、不畏牺牲的勇气,这为五四运动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心理基础。
   游行示威的过程中,青年学生除了受社会助长效应的影响,还产生了去个体化现象。去个体化现象指的是当处在较大的群体中时,人们对个体身份的感知被削弱,自控能力降低,产生一些在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火烧赵家楼就是青年学生去个体化的结果。学生被阻于东郊民巷气愤不已,决定转向卖国贼曹汝霖的家示威施压。“当走到曹宅前面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都从墙外把所持的旗帜抛入墙内,正预备着散队回校时,而那些预备牺牲的几个热烈同学,却乘着大家狂呼的时候,早已猛力地跳上围墙上的窗洞上,把铁窗冲毁,滚入曹汝霖的住宅里去。”①青年学生因这几个激烈分子的行为而大受激励,情绪更加高涨,于是纷纷涌入曹宅,大肆搜索曹汝霖,“群众找不着曹汝霖更加气愤,有人在汽车房里找到一桶汽油,大家喊着‘烧掉这个贼窝’。汽油泼在小火炉上,当时火就烧起来了。”②群体情境造成的匿名性和责任分散以及来自群体中他人的激励和超负荷的刺激,削弱了青年学生的自我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也降低了他们的内在控制能力,使得他们自觉的个性暂时消失,变得更加情绪化、冲动。在一定程度上说火烧赵家楼事件正是在当时青年学生去个体化的心理状态下发生的。虽然去个体化现象在很多时候会威胁社会稳定,但是在特殊时期却不失为一种推动社会变革的一种有力的心理武器。火烧赵家楼很好的震慑了当时的北洋政府,展示了青年学生坚决反帝反封建的信心,进一步推动了五四运动的成功。
  二、演讲宣传过程中的社会助长效应
   五四运动期间,为了唤醒更多中国人的觉醒,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青年学生除了进行游行示威,还采取了演讲宣传的方式进行斗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十人讲演团。青年学生在街头的演讲宣传也受到了北洋政府的强硬压制和日本的百般阻扰,可是他们不惧武力,甚至要求主动入狱,这种大无畏勇气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群体情境引发的社会助长效应。
   六月四日“上午十点钟时候,各学生怀里藏着白旗,上写某校某队讲演团字样,或五六人或十几人不等,静悄悄的出去。走到行人多的地方,就从怀中摸出白旗子,大声疾呼的演说。这个时候街心的警察,比平常增加好几倍,又有穿灰衣的马队,背着枪,骑着马,四处乱跑。遇到有人讲演,不問他人多人少,放马过去,左冲右突,也不知道踏伤了几多人。把听的人冲散之后,便让游缉队保安队把演说的学生两人夹一人送到北河沿法科大学里边去监禁起来。”③青年学生并没有被反动势力的高压态势吓倒,次日他们继续演讲,“这天学生更加激昂,当出去的时候,各人背着行李,连牙粉牙刷面包都带了,预备去陪伴同学坐监。这天聚集大队出发,各路讲演,合计约有两千多人”④青年学生不顾个人安危,勇敢抗争的行为并不是自发获得的,而是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处在群体中的个人无法完全脱离他人对自己的影响,青年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更在乎他人的评价。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青年学生害怕被同辈群体评价为胆小怕事,懦弱无能,因此反而激发出无限的勇气和力量,此时
   青年学生这种演讲宣传的集群政治行为发生时就具备了社会助长效应发生的场景。在演讲宣传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了军警的武力镇压,但他们依旧坚持讲演,甚至要求主动入狱,这些行为在个人独自面对武力威胁时是很难发生的,但是在社会助长效应的影响下就变得十分普遍。青年学生坚持不懈的演讲宣传,很快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同时向北洋政府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促进了五四运动的成功。    三、抵制日货过程中的从众效应
   五四运动期间,学生还采取了抵制日货的斗争方式,企图在经济上抵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学生的演讲宣传工作唤醒了国人的爱国意识,很多工厂、商铺纷纷罢工罢市应援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商人都自觉的响应学生的爱国号召,为了赢得更多商人的支持,青年学生甚至沿街跪求商人抵制日货,在从众效应的影响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浪潮,严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有力的促进了五四运动的成功。
   从众效应指的是在来自他人真实(或假想)的压力下,我们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以保持与他人行动、信念的一致。人们的行为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如果个人的行为违背了社会规范,个体本身会遭受巨大的心理冲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所以为了维持个人的社会发展,赢得群体认同,人们往往会屈从于社会压力,改变自己的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民族资产阶级在罢市斗争中带有被迫性,是学生和店员的压力下实现。“此次罢市,店东均不愿意,由各伙友怜惜学生之一念耳,事如有转圜地步,无有不从命也。”⑤“铺主经理不赞成,而多数之店伙学生为义愤所激,促成此举。”⑥可见当时的很多商人并不是自发参与到罢市的斗争中来的,来自店员、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遵守当时的社会规范,改变自己的盈利行为,与青年学生的爱国行为保持一致。在这种从众效应的影响下,社会各界都开始了抵制日货的行动。有的店员在店铺门前张贴血书“学生一日不放,本店一日不开”,有的青年学生收集校园里的日货当众焚烧,甚至有的妓女也参与进来,上海西福致里有一位名叫妙莲者的妓女发布了《敬告花界同胞书》,“请求花界同胞不购日本货”。抵制日货的浪潮席卷全国,在经济上給予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展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决心,极大的促进了五四运动的成功。
  结语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的成功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五四运动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离不开青年学生的努力。本文从青年学生采取的游行示威、演讲宣传、抵制日化等三种主要斗争方式入手,分析斗争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助长效应、去个体化现象和从众效应等群体心理是如何影响青年学生的心理状态,又是如何进一步促进五四运动的成功的。研究五四运动成功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对于引导青年学生的集群政治行为,以及保证学生运动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缺乏当时参与五四运动的青年学生心理活动的资料,资料的来源集中于主要的学生领袖,缺少普通学生的口述和回忆。这些不足之处笔者会在日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以使文章更加的真实可靠。
  [注释]
  ① 匡互生:《五四运动纪实》。《近代史资料》,一九五七年第二期,第120页。
  ② 范云:《五四那天》。《五四运动回忆录》续。第87页。
  ③《军警压迫中的学生运动》。《每周评论》第二十五号,一九一九年六月八日
  ④《军警压迫中的学生运动》。《每周评论》第二十五号,一九一九年六月八日
  ⑤《申报》,一九一九年六月八日
  ⑥《新闻报》,一九一九年六月八日
  [参考文献]
  [1]匡互生.五四运动纪实[J].近代史资料,1957,(2):120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运动回忆录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87.
  [3]军警压迫中的学生运动[N].每周评论,1919-06-08(25)
  [4]申报,一九一九年六月八日
  [5]新闻报,一九一九年六月八日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101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