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微信使用动机与行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于使用满足理论,在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探索了大学生微信使用动机。研究发现,大学生微信使用的动机包括自我表露动机、社会交往动机、信息获取动机,其中自我表露为首要动机,信息获取动机在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中的作用较小。微信作为社交媒体平台的代表,通过研究其大学生用户的使用动机与行为,从媒介使用角度对现有的传播学研究进行了补充,对微信平台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微信 使用动机 影响因素 微信参与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7-0114-02
  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信息获取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挑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观念与社会传播理念,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促使新的社会交往模式与社会沟通方式产生。本文以国内首屈一指的社交媒体平台——微信为研究对象,结合使用满足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对大学生微信使用动机进行探索性分析。
  一、动机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动机的概念
  早期的传播学理论通常将传播者作为首要研究因素,认为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传播者生产的内容[1],传播者生产的信息能迅速引起受众的反应甚至支配其行为,这一观点忽略了受众的意识能动性。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受众接受信息的数量与渠道急速增长,这为其提供了选择信息内容与渠道的机会。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出,受众能够基于一定的需求和动机使用媒体,并在行为中表现出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主动性[2]。互联网时代到来后,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兴社交媒体的出现赋予了用户生产和交换内容的能力,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化为信息创造者与转发者,全方位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在受众的身份职能发生转变的背景下,使用与满足理论能否解释新兴媒体的使用,人们的媒体使用动机是否发生了转变等问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根据研究重点的不同,不同学科关于“动机”的定义并未达成一致的结论。心理学中,动机被定义为“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自身的内在要求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作为一个理性人,个人越是对结果有期待,动机强度可能越大[3]。动机与行为的关系较为复杂,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来源于动机的影响,但动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为的发生[4],因此,动机是引起行为的主要内在原因和动力。
  微信作为社交媒体平台,其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也是受其动机驱动的。基于此,本研究将大学生微信使用动机定义为激发并维持大学生用户使用微信的动力因素,是在外部环境和自身意向的共同作用下,促使大学生用户使用微信的一种心理状态。
  (二)大学生微信使用动机的相关研究基础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接触媒介,微信能成为当前社会最流行的社会交往方式,正是因为它满足了受众的使用需求。王欢和祝阳[5]认为,用户使用微信不是一种简单的媒介接触行为,而是以自我价值的实现、情感表达的需要和娱乐游戏的需求为目的的动机性媒介体验与媒介消费。匡文波[6]利用技术接受模型分析,认为微信的免费、有用性、易用性和同辈压力、打发通勤和等待时间及技术支持等是用户使用微信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微信有极大好奇心的大学生开始大规模“进驻”微信平台,其使用动机是认知动机与习惯动机,大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获得了人际交往、信息等方面的满足[7]。
  关于微信用户使用动机的研究采用定性研究的较多、定量分析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详细分析大学生微信使用动机的结构,并研究其对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的影响,有一定的理論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微信使用动机的结构与测量
  (一)测量指标确立
  本研究将网络环境下关于大学生的媒介使用动机、微信特性、用户自身特性和社会环境相结合,根据使用需求理论,提出研究假设,认为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动机主要有三大类:信息获取动机、社会交往动机与自我表现动机,不同的动机代表了大学生对微信不同需求的满足程度。
  本研究以此作为主要变量,根据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实际情况和微信平台的特性,结合研究目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4个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这些指标将大学生的微信具体行为与需求进一步细化,反映了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目和主要行为表现,较为完善地呈现了大学生微信用户的使用动机与行为。
  (二)大学生微信使用动机的结构确立
  我们将实地考察所得数据与网上调研数据相结合进行录入统计,共得到482份有效问卷。本次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适当,受众广泛分布于一、二、三线城市,覆盖范围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信度与效度分析
  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是进行因子分析的基础。本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前,先计算所有指标的信度系数与效度系数。
  信度检验的系数为0.921,基于标准化项目的系数为0.922,两个系数均大于0.8,说明该量表有很高的内在一致性,可靠性很高,满足进行因子分析的条件。
  KMO检验是对采样充足度的测度,检验变量间的偏相关是否很小,Bartlett球形检验是检验相关矩阵是否是单位矩阵,表明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KMO=0.886,显著性P=0.000,这表明问卷调查结果信度良好,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
  2.因子分析过程
  在因子分析过程中,采用最大方差分析法,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和调研结果的初步分析,在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多次公因子提取后,发现提取3个因子时,指标的区分度良好。虽然第三个因子的特征值<1,但是考虑到社会科学研究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时兼顾方差贡献率,确定提取3个因子。这3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累计达到68.428%,如表1所示,已包含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可以把14个维度降为3类维度进行研究。   3.因子分析结果
  因子分析结果具体如表2所示。根据数据分析可知,自我表露动机是影响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的最主要的因子,其次是社会交往动机,最后是信息获取动机。这一结论也说明微信对大学生来说,其主要作用不在于信息,而在于交流互动与个人表现,这也是微信特性的体现。
  4.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的微信使用行为与使用动机进行分析可知,目前大学生使用微信主要出于三种动机:自我表露动机、社会交往动机与信息获取动机。具体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大学生使用微信的首要动机是自我表露动机。社会化媒体可激发人们参与贡献和反馈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圈。根据调查结果,自我表露动机在影响大学生使用微信行为中的贡献率最大,说明大学生在微信中发表个人意见的情况、微信对大学生个人情绪的表露,对个人能力与特质展现极大地影响了其使用与参与微信平台的基本情况,成为影响大学生使用微信的首要动机。
  (2)信息获取动机的贡献较弱。这说明大学生虽然能从微信平台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相当一部分信息可能是被动获取的,有用的信息相对匮乏。因此,微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自身平台的整合优势,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信息推送,提高平台上信息的有用性。
  三、结语
  微信作为相互沟通、社会交往的重要通信手段,为人们了解社会热点事件、表达自我想法提供了重要的媒介平台。基于大学生使用微信动机的不同,在发挥微信引导社会舆论及人们思想观念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发挥部分动机的作用,以提高大学生的微信参与水平与参与深度,提高社会公众对微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姜兰,侯婕.“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高校图书馆新媒体阅读推广的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9,37(4):125-129.
  [2]Katz E,Blumler J G,Gurevitch M.Uses and Gratifications Research[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3,37(4):509.
  [3]趙玲,张静.微博用户使用动机影响因素与结构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4,11(8):1239-1245.
  [4]刘丽群,李轲.多终端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的关系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71(3):44-54.
  [5]王欢,祝阳.人际沟通视阈下的微信传播解读[J].现代情报,2013,33(7):24-27.
  [6]匡文波.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微信使用行为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5(10):117-126.
  [7]黄楚筠, 彭琪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使用动机与传播效果研究:以中南大学微信平台为例的实证分析[J].东南传播,2014(8):122-124.
  责任编辑:景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282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