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明代梅瓶人物纹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通过对收集的95件明代梅瓶人物纹饰的浅析,以窥探明代的社会风貌及人们的审美意向。
  关键词:明代;梅瓶;人物纹
  为更好地发掘明代梅瓶的文化内涵,桂林博物馆于2016年启动了《明代梅瓶资源调查与初步研究》课题,目前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出版物筛查等方式已收集到明代梅瓶数据822件。其中陶梅瓶83件,瓷梅瓶739件,年代贯穿整个明代,主要产自明代景德镇,也有部分产自磁州窑、宜兴窑、石湾窑、阳江窑、龙泉窑。
  所收集的梅瓶纹饰富于变化,分为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三大类,其中人物纹95件。人物纹梅瓶将陶瓷工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纹饰中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文化、信仰以及审美,在陶瓷纹饰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收集的明代梅瓶上的人物题材十分广泛,按内容可以分为高士图、婴戏图、仕女图、神话故事图、历史故事图等,以下重点介绍三类。
  1 高士纹
  高士纹梅瓶35件。高士纹是元明清时期瓷器上比较流行的一种纹饰,高士泛指在封建体制下,淡泊名利、远离仕途,过着归隐生活的文人雅士,他们或流连于山川林泉,或陶冶于琴棋书画,崇尚自由和自然。高士超然脱俗境界受到了当时人们的推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艺术表现形式当中。题材包括携琴访友、携酒寻芳、四爱图、对弈图等。
  携琴访友图(图1):携琴访友是高士间一种高雅的活动,山间行吟,赴友人之约,切磋琴艺,高谈阔论。此次收集的携琴访友纹梅瓶中有青花、五彩、法华彩等釉色。不同时期的携琴访友图具有不同的特点。明早至空白期多构图疏朗,有的笔触细腻,线条流畅,有点略显粗糙,注重人物神态的刻画,人物体态修长,服饰线条流畅,均不填色,人物逆风而行,飘逸洒脱。通常高士步行或骑马徐行,琴童抱琴紧随其后,远处山峦迭起,近处石草点缀。为衬托高士的道风仙骨,此时期纹饰中还绘有大片大片云气纹,十分醒目。明中期的几件携琴访友纹梅瓶器型较小,所绘人物也不似前期那样修长,不太注重人物神态的刻画,大片大片的云气纹被云绕楼阁或成片的花卉纹取代,人物服饰出现勾边填色。明晚期的携琴访友纹饰趋于简化,有的与明中期相似,有的直接省去烦琐的纹饰,突出人物,但画风都略显粗糙。
  四爱图:取自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俞伯牙爱琴、孟浩然爱梅的典故。绘有此纹饰的几件梅瓶均产于嘉万时期,器身较高大,纹饰分层较多且繁密。主题纹饰中群山连绵起伏,古树苍劲,荷莲滴露,花草艳丽,小桥流水,景致各异。人物分为四组,每组二人。陶渊明爱菊图中,秋高气爽,先生正如醉如痴地观赏一盆盛开的黄菊,小童手执盛满菊花酒的酒壶侍立。周敦颐爱莲图中,先生于盛夏时节在荷塘边纳凉赏花,小童臂挟大扇随行。伯牙爱琴图则描绘先生与琴童携琴出行访友。孟浩然爱梅图最富情趣,先生于隆冬季节带小童到郊外采梅,小童肩负梅枝,快步紧赶,先生袖手前行,不时回头与之笑谈。
  梅妻鹤子图:该纹饰取材于宋代诗人林逋(字君复,谥和靖)一生酷好梅花仙鹤,终身不仕不娶,隐居西湖孤山,爱梅如妻,爱鹤胜子的故事。纹饰中丽日当空,蜂狂蝶舞,山巅茅庐险峻,山腰梅竹竞秀。旷野处主人正移步闲游,一仙鹤及一小僮与之为伴,悠然自得。
  2 仕女图
  仕女图梅瓶共5件,年代为明宣德至正统时期。古代仕女通常指官宦人家的子女,也指上层社会的妇女。受封建思想影响,古代贵族妇女基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收集的梅瓶纹饰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其纹饰背景多为亭台楼阁的园林景致,内容也则是焚香拜月、盥洗梳妆、赏花、扑流萤、蕉叶提诗、课子教女等,直观地再现了古代上层妇女养尊处优、悠闲度日的生活面貌。这类梅瓶纹饰布局也极为相似,颈部一圈卷草纹或团花纹,肩部绘缠枝花纹,胫部为莲瓣纹或蕉叶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园林景致,场景开阔,远处山峦隐约于祥云之间,近景园中栅栏雕砌、青松翠竹、花草点缀,表现出一派恬静淡雅的格调。
  焚香拜月图:拜月是从“秋分祭月”这一古老帝王祭祀活动演化而来的。《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即春天祭日、秋天祭月。”至隋唐,“拜月”风尚盛行,出现很多描写拜月的诗词,如唐李端的《拜新月》、施肩吾的《幼女词》等。所收集的这件焚香拜月图梅瓶中霁月当空,祥云密布,香几之上置一件精美香炉,一名贵族女子着盛装,持蒲扇端坐于旁,神情庄严肃穆,凝视香炉,一侍女服侍左右。
  浣月图:应从上述拜月之风发展而来,浣月,即浣于月,意为在月下洗涤,可以明心静气,又寓意洁身自好、一尘不染。中国古画《五代人浣月图轴》就有盛装妇人月下取水涤珠的场景。这件梅瓶纹饰中同样皓月当空,盛满水的花瓣形的精美容器正置于月下,月亮的倒影投入盆中,一盛装妇人卷袖准备净手,一旁仕女手持毛巾服侍在侧。
  蕉叶提诗(图2):取意于唐代诗人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诗:“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表达了悠悠思念之情。纹饰中危石耸立,古松婆娑,蕉林婀娜,蕉林下,一仕女正手握笔管在蕉叶上题诗,一女仆捧砚墨侍立。
  扑流萤:取意自唐代诗人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反映贵妇百无聊赖的孤寂之情。花园中一仕女端坐凳上,一侍女执扇追扑流萤,另一侍女手捧琴盒,姗姗而来。
  3 婴戏图
  婴戏图最早出现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中,因纹饰以儿童玩耍嬉戏为主题,故称婴戏图。此次收集明代婴戏图梅瓶共14件,大多产于明万历年间,少部分产于嘉靖、崇祯时期。内容包含扮演帝王将相、骑竹马、扑蝶、玩拨浪鼓、对弈、看书、玩蝈蝈、抽陀螺等。此时期的婴戏图大多以庭院为背景,所绘孩童都有后脑较突出的特点,有的甚至呈冬瓜状,内容多寓意吉祥。
  扮演帝王将相图:此类纹饰中通常有小童扮装帝王将相,有小童扮装随从侍卫,有持刀弄棒者,有弯弓射箭者,有执荷叶当帝王华盖者,有执旗在前开道者,有执莲花为仪仗者,也有骑竹马或木马策马前行者。因图中多与荷莲有关,故有“一路清廉”“连生贵子”等寓意。其中桂林博物馆馆藏一对崇祯时期的青花梅瓶中,除上述纹饰外,还有一小童所捧之瓶内置三戟,取意“平升三级”。此类题材反映了金榜题名、入仕为官的想法在当时非常深入人心,纹饰中小童所模拟的场景也是当时官员出行真实的写照。
  对弈图:对弈图是此次收集中比较多见的题材,图中一般绘孩童6个,2人对弈,其余孩童分站两边,或观棋,或助威,也有被其他事物吸引的,神态各异,刻画得生动有趣。此类梅瓶的另一面通常绘有玩陀螺的场景,形式与对弈相似,6个孩童分作两边,也似有比赛之意。
  仕女婴戏图:也称教子图。一类与仕女图布局相似,庭院中,一发髻高梳的仕女身着华服,正看向庭中小童,或指点小童捕蜻蜓,或指点小童抓蝴蝶;另一类则省去了背景的描绘,突出人物,庭院中四位仕女分别做拱手、捧书、持扇、掬花等姿态,回首顾望身后的婴孩,婴孩有的蹲地扑蝶,有的执书,有的托瓶獻花,有的观察笼中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29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