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途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山东华宇工学院    山东    德州    253000)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以大数据为依托,逐渐建立了成熟的网络平台。随着网络覆盖率的提升,网络正在渗透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互联网的这些优势为高校辅导员解决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臨的学生学习态度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问题、缺少检验学习成果的机制问题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互联网实现了课堂的网络延伸,提升了辅导员工作的趣味性,并帮助建立有效的成绩评定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辅导员 创新 工作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7-0126-02
  思想政治水平决定一个人认识世界的角度与方法,也影响了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从当下实际来看,学生还未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来自外界的诱惑,他们的判断往往还不成熟,因此,他们需要辅导员予以思想上的引导,这便是高校辅导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所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以大数据为依托,它的技术优势、普及优势和受众优势为高校辅导员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问题提供了机遇。高校辅导员或可从重视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趣味性、开设网络课堂,以及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评定机制四个方面探索提升工作有效性的途径。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优势
  1.富含丰富的大数据资源
  互联网以大数据为依托,它通古博今,使用者能够在互联网中搜索到他想知道的信息。“互联网+”背景下,人们足不出户也可知悉天下大事。“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同样可以在互联网中搜索、整合、归纳、提炼出适用准确的思想政治资料[1]。另外,互联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形式多样,比如动画、视频等形式的资料能够帮助辅导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趣味性。这是传统课堂难以具有的优势,也是当下高校辅导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一大发展契机。
  2.网络平台建设逐渐成熟
  “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从事互联网行业的技术人员群体扩大,网络平台建设日益成熟。网民在网络平台上分享和交流信息,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近年来,网络平台逐渐渗透进了教育领域,陆续出现了网络微课堂。微课突破了传统课堂时空的局限,只要使用者有网络,便可以随时随地播放课程[2]。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巧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既节省了课上时间,也免去了组织学生学习花费的时间与精力。
  3.网络覆盖率逐渐升高
  自网络兴起以来,网络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网络并没有推广到我国的全部地区。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网络逐渐覆盖到更多的地区,网民数量也有所增加。高校处在互联网覆盖区,校园内部的互联网设备先进,还配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检查与维修,辅导员办公和授课时均可随时使用互联网。此外,互联网在学生内部的普及,使他们在网上学习成为了可能,这就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借助网络技术的帮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是行之有效的。
  4.网络渗透进日常生活中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逐渐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网络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购物方式,还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可以说,网络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3]。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过着忙碌的生活,网络成为了我们忙中偷闲的主要娱乐方式。高校辅导员可以借助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在网络技术与网络平台的帮助下,实现线下课程的网络延伸,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下的技术与普及优势,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常态,借此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与习惯[4]。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问题
  1.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从当下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普遍心态是认为这不过是面子工程,没有实际用处。但其实,学生的这种认知是完全没有道理可言的。历史发展历程证明,我党是人民的政党,党出台的方针政策立足实际,从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设是以一种较为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形式解读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与发展理论,这对当代青年了解国家大事,洞悉肩上使命是很有意义的。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直接导致了他们消极学习的心态,这影响着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升[5]。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严肃
  思想政治教育涵盖时政与理论知识,这些知识的说教色彩较重。另外,相较于其他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氛围较为严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这些都是限制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因素,也是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诚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严肃性无法改变,但辅导员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互联网资源,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改变以“满堂灌”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寻找高效有趣的授课方式,并重视学生的课上参与度,改变他们的消极学习状态。
  3.缺少检验学习成果的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不具备成熟的学习成果检验机制,再加上学生的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任何学科来说,授课的最终目的都在于“学以致用”。但对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它提高的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而这种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且难以把握的。考试这种形式诚然有效,但它更多检验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与知识掌握程度,而非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当前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大难点在于建立一套成熟的学习成果检验机制。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有难度   在应试制度的压力下,自从幼儿园以来,大部分的学生接受的就是“满堂灌”式的教育,教师和家长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之中,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渐渐消磨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志。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辅导员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只能挑选重中之重進行讲解,那么其他的重要内容只能依靠学生自主学习。然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思政内容的意识,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这方面的意识与习惯,是当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难点内容。
  三、“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途径
  1.引导学生正视思想政治教育
  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与缺失有效的意义讲解有一定的关联。因此,辅导员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时代意义。“互联网+”背景下,辅导员既可选择从互联网上下载讲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视频动画给学生播放[6],也可从互联网上搜集我党的历史资料,对我党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事例进行总结,以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只有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了,才能保证辅导员后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
  2.借助互联网技术提升教学趣味性
  从当下工作实际出发,大部分的辅导员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往往采用的是“满堂灌”这种说教性质较强的教学方式,从表面上看,这种授课方式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教学效果应当很理想。但其实不然,这种授课方式下,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机械的授课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降低。“互联网+”背景下,辅导员可以从互联网中找到涵盖教学内容的趣味动画,学生直观观看动画的过程就是他们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过程[7]。
  3.使线上学习思政内容成为常态
  要想切实提升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政知识的意识与习惯。“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微信等网络平台的成熟,为辅导员实现线下课程的网络延伸提供了方便。辅导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使线上学习思政内容成为常态。比如,辅导员可以在微信等网络平台上以短视频的方式发布思政内容的讲解视频[8]。此外,辅导员还可以创设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在这一平台上与学生分享党的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辅导员还可以开设留言区,鼓励学生在留言区就思政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4.将网络课堂表现纳入成绩评定机制
  上述内容提到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难点问题,在于建立较为成熟的成绩检测评定体系,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效果提供制度保障。“互联网+”背景下,辅导员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开设网络课堂,以使学生线上学习思政内容成为常态。在此背景下,辅导员可以将同学们在网络课堂上的表现纳入成绩评定机制中。具体而言,学生观看网络课堂,参与网络答题互动会获得相应的分数,辅导员将学生在网络课堂中获得的分数以一定的比例折算进期末考试成绩中,以起到监督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网络课程的作用。
  四、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大数据资源与高覆盖率的优势,在成熟的网络平台上推出微课视频,实现线下课程的互联网延伸。学生学习网络课程时的表现可以计入成绩评定机制中,并以此来激励与督促学生养成关注时政、学习思政教育内容的习惯。另外,高校辅导员还可以通过搜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互联网为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系列的机遇,本文针对当前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难点内容,研究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四种有效途径,希望对辅导员的思政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琪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9(22):391-392.
  [2]毕欣.浅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策略[J].艺术科技,2019,32(3):228.
  [3]颜文芳.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6(9):202.
  [4]张福顺.“互联网+”背景下的辅导员思政教育模式研究[J].现代交际,2019(20):181-182.
  [5]葛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路径探究[J].教育评论,2019(10):111-115.
  [6]王军.“互联网+”背景下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探索研究[J].知识经济,2019(27):172-173.
  [7]王浩.“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模式发展的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9,3(24):186.
  [8]邱续荣.“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新途径[J].智库时代,2019(36):268+271.
  责任编辑:景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316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