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化理论的兴起与缺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代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中,美国最早开始研究现代化,其主要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发展问题。现代化也是二战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的普遍愿望。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特征为坚持“传统—现代”的二分法原则、强调社会发展变化是单一的进化过程、西方原生型观点、强调现代性、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亲西方偏见。但现代化理论也存在缺陷,诸如对“传统”与“现代”这两个概念的认识过于简单、对现代化过程与道路的理解过于简单、质疑和否定现代性、受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从现代化理论所具备的特征揭示现代化理论所具有的缺陷,以期对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有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 兴起 缺陷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9-0239-02
  “现代化”一词形成的原因大致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工业化的决定性胜利为人类社会从“文明”和“野蛮”到“现代工业社会”和“传统非工业社会”的划分制定了标准。因此,最先的“现代化”就是指“工业化”。人们一言蔽之来描述现代化,但后来人们认识到现代化社会不仅仅是高度工业化社会,而且是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进步性变化。广义的现代化是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以工业化作为推动力,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所经历的一场剧变。它使工业主义渗入到社会各领域,从而导致社会整体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从狭义上讲,现代化是指落后非西方国家通过学习西方现代国家發展的经验,采取高速有效的途径追赶先进西方国家发展水平以适应全球发展的过程。这是一种人类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变迁,而非像西方现代国家经历的自然变迁。现代化理论就是对这种变化过程的系统认识,并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而得到的知识体系[1]。
  一、现代化理论的兴起
  西方现代化理论也称为经典现代化理论,它的产生有其必然的因素。这一理论是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的必然产物,即二战后三大历史性事件的产物。首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迅速崛起成为了超级大国,同时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其他西方国家则在大战中遭受了沉重打击。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重建西欧,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并因此而成为世界头领。其次,由于全球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运动展开, 苏联的影响在遍及整个欧洲的同时,也席卷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峙是国际政治的新特征。第三,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欧洲殖民帝国接连崩溃。而此时大量新兴和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却应运而生。它们处于美、苏两个大阵营的中间地带,政治独立和经济繁荣是这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共同愿望。现代化理论是针对“欠发达世界”的一整套政策理论和行动计划,已经成为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和“现代化”的处方。显然,早期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主要意图就是通过现代化理论的传播,促使非西方国家来选择西方现代化道路并进入资本主义的轨道以满足其需要。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说是出于学说上的兴趣,不如说是政治上的需要[2]。
  二、现代化理论的特征
  1.“传统—现代”的二分法原则
  “传统—现代”的二分法原则是现代化理论的首要特征。现代化理论方法论的研究源于对“传统”社会和 “现代”社会的区别。理论家们对这两种社会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对比,西方和非西方国家是“现代”与“传统”的代表成为大部分西方学者的想法。在二分法的原则下,西方现代化理论已经形成了西方与非西方双重社会发展理论的清晰模式。因此,这种“传统—现代”的二分法原则是传统现代化理论的首要特征。
  2.强调社会发展变化是单一的进化过程
  西方现代化理论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社会发展和变革是一条单线和进化的过程。现代化理论“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解释为传统社会向着某种单一式的现代性模式 (西方社会)发生单线式渐进变化的过程”。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想要实现现代化和成为现代化国家,就应该照搬西方的现代化进程或现代化模式。
  3.西方原生型观点
  基于“传统—现代”的二分法原则,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现代化的实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由社会自身的内在力量推动的现代化,由社会内部变革从而推动现代化进程,这种现代化称之为“内诱原生型”现代化。另一种在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形成发展的现代化是西方现代化的延伸,也可能是在其影响与刺激下被动形成的社会发展局面,是“诱发性”现代化,如第三世界等国家[3]。
  4.强调现代性
  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结晶,现代性的标志首先是理性化。对于西方基督教社会而言,理性化是与社会的世俗化联系在一起的。它产生于同宗教分离,来自于世俗化的过程。这种现代性还包括人的现代性。从哲学上讲,根本在于个人具有自由意志和主体性,可以决定自己的价值选择与行为选择。那些非西方社会之所以被认为不能实现现代化,是因为无法超越传统社会因素的障碍,无法在国家内部传统文化与历史背景下构建人的“现代性”。
  5.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亲西方偏见
  现代化理论另一重要特征是其意识形态上的亲西方偏见。在现代化理论的发展阶段,研究其相关理论的学者曾认为现代化理念与西方文化的传播有密切的联系。加之由于英国作为一个内源型现代化的国家,成为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因此,有人断定,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采用西方工业化道路形成的发展模式。这种观点基本上忽略了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内部因素,而这种外部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对这些区域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
  三、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
  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期间,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仿照西方模式谋求现代化并建立现代文明,但是这些愿景没有实现,反而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并受到其他理论和思想家的猛烈抨击,使现代化理论区别于其他的特征,同时也成为其弱点。许多理论家对此进行了批判。   1.对“传统”与“现代”这两个概念的认识过于简单
  现代化理论关于“传统”与“现代”的两分法过于简单,这不仅体现在从传统到现代是线性的,而且认为现代与传统必然是对立和断裂的关系。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过去,没有什么能完全逃脱过去的影子。现代化也是如此,只有从传统价值中才能获得合理的诠释和理解。“传统”与“现代”是可以共存的并且相互促进的,传统价值的适应力和生命力证明了传统仍然是塑造现代的中坚力量。其次,将“传统”等同于落后,“现代”等同于先进,认为非西方社会不能实现现代化的原因是不能超越传统社会因素的屏障。其实传统具有巨大的价值,不能单纯地等同于落后。传统可以为人们提供广阔的空间感和安全感,而且由于悠久事务价值观的积聚,能使得个人和集体体验更加丰富。因此对于所有想要发展并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不可以一味地抛开传统,而是要充分地利用传统资源中合法的和合理的资源来减少向现代化过渡的阻力,结合自身国家的内在力量,努力实现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2.对现代化过程与道路的理解过于简单
  現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过程是所有社会、所有国家都将经历的普适的进化过程。它被认为是一种“单线进化”的社会发展模式,同时被称为“西化论”。首先,西方发达国家经历的现代化过程正是非西方国家的必经之路,西方的现代化作为衡量各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一种手段,完全忽视和否定了非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存在多样化的可能性。其次,理论在时间上的运用有明显的错误。用基于西方工业化发展过程及经验的现代化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问题,这一理论运用于此实践显然有时间上的错位。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国家现代化在起点上就存在着差距,再加上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国家历史传统的不同,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结果自然而然也是不同的。因此,这种现代化讨论停留在最一般的抽象层次上,脱离了具体时空和实际情况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3.质疑和否定现代性
  现代性是现代化社会的基本特征,理性是现代性的核心。“主体意识”和“理性至上”一直是现代化社会的两大主题。后现代理论认为现代化理论将人的知识、理性,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物质文明推向了极端,现代性和科学理性打破了奴役和压破的根源,却又建立另一种新的奴役和压迫,建立了新的“权威”和“中心”。现代化带来了物质繁荣的同时也使人成为金钱、理性的奴隶,人们与真正的幸福还有距离。后现代理论认为个体主体性与理性至上这两个支撑现代化内在精神的原则才导致了西方现代化社会出现的危机。因此,应该解构这种意义上的理性和一切有关现代性的观念和理论,否定一切工具理性。
  4.受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现代化理论提供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西欧国家的经验基础之上,这也就使其理论主张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色彩。首先,现代化理论是对应冷战需要的一种意识形态,企图通过新独立的民族国家接受西方的自由发展模式,促使它们摆脱苏联的影响。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政治、文化、价值观念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美国等西方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济富足、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康,认为应先发展经济和社会改革,政治稳定自然会水到渠成。因此,美国等西方国家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而第三世界国家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政治稳定、政治秩序、政治权威、政治合法性等政治发展问题和有效政府的建立。同时,美国在实现现代化的实践中,他们考虑政府建设时思路不是创造权威和集中权力,而是限制权威和分散权力。这些观念与发展现代化的国家的需要是相违背的。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J].历史研究,1994(3):153-165.
  [2]俞思念,陈平其.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兴起与演变[J].学习与探索,2005(6):131-134.
  [3]吴额布力图.当代西方现代化理论及其启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3):77-79.
  [4]李泽实.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发展[J].开放导报,2014(1):64-66.
  责任编辑:赵慧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64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