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角度出发,立足于互联网迅猛发展这一背景,从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各项挑战入手,分析教育者权威性被弱化,教学思想性和反思性被削弱、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观遭受冲击等问题,从而思考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工作的相关问题,以期帮助高校提升思政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 思政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0-0196-02
  思政作为高校学生必修课之一,学习好思政知识,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思想觉悟,还可以为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都是以理论课程为主,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和技术配合,导致学生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偏低。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普遍认知就是枯燥、乏味。为做好高校思政改革工作,相关人员可以立足于互联网这一大环境,从思政课教学特点入手,再结合互联网技术,创建一种新的高校思政教学模式。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1.教育者主体权威性被弱化
  传统思政教育是借助课程教育和师生面对面交流完成,教学素材大多都是教材或教育主体来提供,学生需要在主客体引导之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思想观念的熏陶,主客体在思政教育中具有明显的作用。尽管此种教育模式自采用以来就备受争议,但它有效地保障了教育者主体性与权威性,确保思政教育引导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模式的出现,使得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得到极大创新,教育平台由以往的课堂拓展到了论坛、微信群、QQ群等媒介。学生作为思政教育对象,主动性大大增强,成为与教育者处于平等地位的参与者,师生之间也由原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身份,转变为知识信息的交互者[1]。此外,网络信息的共享性,更使得学生在某些时候成为舆论走向的引导者,教育者主体权威性被极大弱化。
  2.冲击主流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
  一直以来,高校思政教育都是在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微博、QQ、微信和各类手机APP等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和应用,赋予了每个人制造和传播网络舆论的权利,人人都可以对政府、对实事政事进行议论、评价,这种发展趋势就对高校思政课堂中强调的主流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样一来,就导致高校思政课堂进入了窘境: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引导和教育学生了解积极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在引导和教育的过程中,还会导致一些负面、消极的价值观、人生观腐蚀学生的思想。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平台来帮助自己履行思政教育工作的职责,发挥其中积极正能量的部分,在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中确立主导内容,借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模式教育引导其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就成为思政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3.思政教育思想性与反思性被削弱
  思想教育本身是包含了科学的方法论、世界观、认识论的思想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辩证思维模式来分析和解决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的反思能力与政治敏锐性得到明显提升。但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实践和空间上的壁垒,让知识处于严重碎片化的状态,使学生学习知识时经常是“浅尝辄止”[2]。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懒于思考反思的坏习惯。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策略
  1.创新教学理念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展开思政改革时应当从改革教学理念层面入手。思政教育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发展服务,使学生思想价值理念得到明显的提升,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政改革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并将这一理念同教学改革理念相融合,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3]。因此,高校思政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思政教学在时空层面的局限性,借助技术和管理创新的方式,借助课程体系对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有效降低教学比率,享受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优质教育服务。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应当同时代发展特征和社会热点话题相结合,借助一些典型案例同时开展线上和线下讨论,提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突显思政教育工作的时代性[4]。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打破理论教学带来的束缚,尽可能将教育工作延伸到现实社会中,通过鼓励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社会问题的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让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够有机结合,从而对思政教育理论展开有效改革。
  2.根据学生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受互联网时代影响,高校思政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要主导学生思想发展,还应当遵循信息传播的科学规律,在设定教学内容时,从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入手,立足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借助网络来设定不同类型的主题思政教育。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对传统思政教育内容采用一种碎片化的处理方式,让整个教育内容以更鲜明的方式突显出来,使学生对思政教育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提升[5]。为保证思政教育内容被优化,教师应当要尊重和维护思政教育的共享性与开放性,在实现思政教育对学生引导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創新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开发试用思政教育的相关网络产品,不断地吸收新思想和新精神,建立起一套可以将学生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的新制度。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高校思政教育要想应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挑战,不仅要关注教学理念和内容的转变,还要关注教师、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尽可能地将互联网思维模式同每位思政教育工作者思想理念相融合,以达到促进思政教育发展的目的。首先,在思想理念方面,应当着力于整个思政工作者队伍在跨界思维模式和心态方面的教育,通过拓展工作者视野的方式,帮助思政工作者更新自己的思想理念和观念认知,完善和升级现有的知识结构。其次,思政工作者除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外,还需要掌握一些特定能力,以便在互联网时代影响下,将传统思政教育转变为具有生动活泼属性的具象化活动,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受到感染,达到提升学生思想价值观的目的[6]。最后,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使用互联网工具的能力,能够借助互联网工具与学生展开实时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
  4.完善思政网络教育机制
  互联网的普及,促进了网络化的思政教育模式的发展。网络化教育模式的构建,需要复杂化的系统工程支撑。基于此,高校思政改革不仅要从宏观政策入手完成顶层的设计,还要做到统一思想,构建与之相对应的保障制度。具体来讲,当前各大高校应当从具体网络和教育技术入手,结合网络思政教育的具体要求,从人力资源和资金配置、技术支持等方面出发,确保不同类型的资源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调配[7]。此外,相关人员还应当借助多元化的途径来帮助思政教育工作者逐步完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提升自身的网络教育能力,并构建与之相对应的考核模式,构建起良好的网络教育氛围,使高校思政教育效率全面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态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对高校思政教师来讲,面对如此发展态势,消除理论课程带给学生那种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就成为当务之急。对此,本文以互联网时代为背景,对高校思政课程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优化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和理念改革工作展开研究,旨在提升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教学形式变得灵活多样,创新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方式,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教学改革路径相融合。
  参考文献:
  [1]余贵贤,金华.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才智,2018(6):99.
  [2]谢海燕.“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9(4).
  [3]张帅.“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好家长,2018(31):246.
  [4]陶银鹦.“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文存阅刊,2018(15).
  [5]李东浩.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8(29).
  [6]樊玲.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时代教育,2018(13).
  [7]刘海.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文存阅刊,2018(17):42.
  责任编辑:赵世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64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