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西方绘画中的色彩差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色彩作为绘画艺术中最直观的视觉因素,起到快速吸引观赏者眼球的作用。不同的色彩表达给人以不同的情感感受。色彩不光作为绘画艺术中的表达形式,更蕴含着各自的文化感情。因中西方地域文化不同,其色彩运用也是大相径庭。
  〔关键词〕中西绘画;色彩;比较
  一、中西方色彩文化观念
  中国古代画家大多崇尚佛道之说。道家崇尚自然,讲求“清净”“无为”“无欲”“朴素”,反对五彩缤纷的豪华之美。老子“五色令人目盲”,庄子“五色乱目”。“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摒弃五色,代之以墨,正和道家的美学观相遇。黑色就是玄色,黑色亦可谓之天色,乃颜色之中之王色、自然色。墨色是道家崇尚的“朴素”“自然”之色,又可以代替五色。同时以道家玄远的眼光眺望远处山水之色,亦混同玄色,所以多以水墨作画,正是力主虚淡玄无的道家思想体现。西方在科学发展的影响下,崇尚理性,丰富的色彩可以完美地表现自然。
  因中国绘画从汉墓帛画开始,自古都是“以形写神”,画面内容更注重意境表达,因此体现在画面上大多是以线勾勒外轮廓,很少注重色彩运用。而在西方国家,从希腊罗马时代就注重体积感,慢慢加入光影、明暗,注重自然物体的画面再现,用丰富的颜色完善画面。
  二、中西方色彩的表现形式
  中西方的色彩差异不仅仅在颜色上,更在于绘画工具及材料上,这也是我们针对中西方绘画比较经常讨论的问题。任何艺术形式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媒介基础,色彩的运用也要建立在绘画材料的基础上,古代画家作画时颜色体现在不同材质的媒介上,其创作时的心情和体现出的效果都是完全不同的。如在绢布上的颜色可以层层叠加,细腻唯美;在宣纸上的颜色便可根据宣纸的性质进行不同层次的墨色晕染;而西方使用的油画布,粗糙质感的亚麻布可以承载厚重的油画颜料。这是绘画承载媒介中材料的差异给色彩带来的影响。说到油画颜料,不得不分析的便是中西方的绘画工具。
  毛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不同材质的毛笔吸入墨水的含量不同,其体现在画纸上的浓淡也不尽相同。因此,毛笔所特有的性质也是影响笔墨色彩的一大因素。
  墨是中国绘画最传统的颜色,虽只有黑色,但中国古人的智慧便在于用黑墨的变化描绘出无数幅精妙绝伦的佳作。墨分五色,指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的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成“六彩”的。实际上指的是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中国画色彩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受到了五行、儒家、道家、佛教等古代哲学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文人士大夫所倡导的文人画的影响,“水墨之变”后以素淡水墨为主的墨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当时中国画的主流。在古代山水画中,墨色的浓淡变化可用来表现四季,尤其是写意绘画中,用变化丰富的墨色表现出画面想传达的意境和感觉,颜色便显得没那么重要了,这是古代山水画家对色彩的理解。也有具有装饰性色彩的名画作品,用青绿山水来表现恢宏气势的山川景象,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为主,设色具有装饰性并作适当夸张。画家在以青绿为主色调中寻求变化,经层层罩染,艳而不俗,然堂皇之气盎然。唐代的仕女图,多以工笔重彩的形式为主,在绢上作画。如《簪花仕女图》中的宫廷人物形象,人物发饰、服饰的颜色,还有山石牡丹及白鹤的颜色精致清透,整体暖色调为主,映衬出宫廷人物的柔美体态及富贵华丽。
  对于西方油画来说,一般使用厚实、坚硬的木板作为画底,这满足了画基不渗油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利于油画刀的使用。在西方,基督教神学的色彩观和科学的色彩观是组成色彩文化的根本。换句话说,便是形上神学和形下科学两个方向。这两个完全矛盾的角度,在现实中非常和谐地构建成整个西方的传统色彩文化。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画家和科学家一直在寻求色彩感知的基本概念,而真正实用的色彩模式出现于十九世纪,标准的色环得以应用。西方注重对自然情景真实地再现,使得西方绘画中画家十分看重色彩的运用和表达。因此,丰富的色彩是西方绘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绘制一幅画时,限制所用颜色的种类能保证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外观和画面氛围。通过强迫自己缩小颜色的选择范围,画家可以探索出更好的方法使画面呈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和强烈的感情色彩。例如伦勃朗的调色板中只有褐色系、黑色系和土黄色系,这样能保证其作品具有暖色调的和谐感,观赏者从沉稳坚固的画面中窥探到更多的思想内涵。另外,光影是西方画家色彩运用的重要手段。在19世纪70年代,包括莫奈和雷诺阿在内的一群法国印象派画家探索出一种表现光感的新方法, 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几乎所有的画家对光的表现都是通过画面物体表面色调的变化来完成的,而印象派画家力图借用小的鲜艳色块来表现温度的色彩变化,捕捉到室外景色生动的光感。当然,这也得益于当时在光学、色彩感知等领域的一些科学发现。由此可证。
  三、中西方色彩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画家在作画时讲究“胸有成竹”,把眼中观察到的竹经过内在加工最终呈现到纸上,这个创作过程也是画家对色彩创作的过程。我们看到现实中景物的颜色与我们看到的中国画名作上的颜色是非常不同的,这便是画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把画面中的色彩主观处理了。画家在观察现实中景物的颜色后,收入心中进行“处理”,再根据画面需要进行赋彩,颜色与画面线条融为一体。
  中国传统绘画自古讲究主客观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色彩作为整体画面的一部分,是为了整合画面,中国古代画家并不会为了模仿或者再现某事物去刻意使用色彩,而是利用色彩的效果去突出表达画面的意境,是一种媒介和方式。
  在西方,其画面语言总体特点是偏重感性,突出质感,再现视觉经验。甚至在画面中还出现颜料厚堆、涂的技法。古希腊时西方艺术萌芽,当时人们对形体的注重大于色彩,因此在古希腊时代的绘画色彩仅仅表达物体的原色。到拜占庭时期,出现许多宣传基督教的彩色镶嵌画,颜色逐渐鲜艳,更具有装饰性。而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更加注重对人性的探索,把人物的颜色与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
  西方现代绘画不仅抛弃了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对自然的精确模仿和对绘画技法的重视,更重要的在于色彩的解放。画家们用不经调和的色彩在画面上大胆塑造,用简单明快的色彩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体现西方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和看待事物的独特视角。
  四、中西方色彩的表达感受
  东方绘画的特性使画家在作画时能形成不同的线条及色彩变化,各种层次的墨色可表现山河的恢宏之气,亦可展现花树的青翠欲滴。工笔的色彩罩染,使得画中的人物形象不需要过于写实,便可惟妙惟肖。中国画讲究浓墨淡彩,使用特制的中国画颜料可在纸面上形成轻薄透明的视觉效果。即使是工笔重彩画,也讲究以主观的形式体现色彩变化,最终形成画面滋润、自然的效果。中国画特有的这种绘画特征使观赏者进入到另一种唯美的艺术世界。
  与东方绘画感受完全不同,西方丰富色彩具有强烈的写实性,绘画以油色烘托出画面的立体感和明暗的转换使观赏者进入现实世界中,其色彩的厚重感加上笔触的豪放大快人心。
  结 语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中的“颜色”经过画家们的“再创造”,变成画面中定格的直观视觉因素,传递最直接的观赏感受。色彩是绘画的语言,不同的色彩组合產生不同的美感。人们对色彩的认知正在逐渐提高,推动着艺术的发展。艺术家在熟练掌握技巧的同时,也应注重色彩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中西方绘画艺术中的色彩文化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都各具特色代表着各自的艺术文化。在当代,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色彩理论体系也不断完善发展,产生了不同色彩绘画风格,中西方绘画逐渐走向趋同,中国绘画色彩逐渐走向再现性色彩,西方绘画色彩逐渐向表现性和美观性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中西方绘画艺术在相互鉴赏中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杨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759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