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电视舞台美术创作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从电视舞台美术与传统戏曲舞台美术的关系切入,解释二者在创作手法、传递介质、灯光色彩运用方面的异同以及电视舞台美术未来发展与高科技产品的融合,并结合创作与体现经验深入技术、专业探讨,阐明了电视舞台美术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与科技紧密联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电视舞台美术;传统戏曲舞台美术;文化与科技
  电视舞台美术起源于传统戏曲舞台美术又区别于传统戏曲舞台美术。
  一、创作的手法一致
  传统戏曲舞台一个重要的美术特征,即“虚拟性”。经营好虚实关系,是舞台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传统戏曲舞台的设计就是布景,运用实的布景为虚拟的戏剧表演服务,舞台上所有的布景和空间都具有假定性,一个景片或景块就可以是墙、门、山等等,这都是简单的实的营造,而舞台上空的部分才是真正的魔法盒,是观众无限遐想的发源地。可以说,舞台设计就是通过实在布景的规划来经营舞台上空的空间,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布“空”,而非布“实”。
  戏曲舞台美术历来有关于“四个统一”的说法:
  (一)似与不似的统一。
  (二)神似与形似的统一。
  (三)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四)有限空间与无限空间的统一。
  在空间处理上,用“虚拟艺术手法”,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从而丰富舞台环境。舞台美术,既讲生活真实,又重艺术加工、提炼,讲艺术夸张。电视舞台美术创作是戏曲舞台美术创作的继承和发扬。
  二、传递介质的不同
  戏曲舞台传递的介质是通过人眼看舞台,电视舞台传递的介质是电视和摄影机,而传递介质的不同决定了电视舞台美术与戏曲舞台美术又有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灯光的运用、舞台制作选材以及配色等方方面面。
  说到传递介质,我们要初步了解电视和摄影机的发展。19世纪末,少数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1935年,贝尔德与德国公司合作,成立了第一家电视台,每周播放三次节目。1936年,英国播送当时全世界最清晰的公共电视节目。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天津诞生,同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实验播出,当时叫北京电视台,此时全国仅有五十多台黑白电视机。1971年,全国已建有电视台32座。1973年5月1日,北京電视台面向首都观众正式试播彩色电视画面,我国进入了彩色电视时代。其后又经历了模拟彩电、数字化彩电、数字彩电几个阶段,画面尺寸也从4:3向16:9阶段进化。 21世纪初,中国大陆的电视覆盖率高达94%。
  1889年,美国的爱迪生发明了一种摄影机。这种摄影机用一个尖形齿牙轮来带动19毫米宽的未打孔胶带,在棘轮的控制下,带动胶带间歇式移动,同时打孔。这种摄影机由电机驱动,遮光器轴与一台留声机连动,摄影机运转时留声机便将声音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活动摄影机。摄影机中有一个十字轮机构控制胶片做间歇运动,另有一个齿轮带动胶片向前移动。摄影机使用带片孔的35毫米胶片。1891年,爱迪生获得了这种活动摄影机的专利。此后陆续诞生了高速摄影机、航空摄影机、动画摄影机、网络摄影机、主场摄影机等等。
  然而,不管电视和摄影机如何发展都暂时无法取代人眼睛的自适应即时辨识度,无法如人的眼睛般,我视即我见。电视和摄影机还需要经过方方面面的专业调校,才能传递出完美的画面。
  三、灯光色彩的不同运用
  舞台美术的创作离不开灯光的运用,对舞台灯光而言,色彩的运用可以自由大胆、不受拘束,只要符合剧情需要,只要技术条件可以达到,只要观众的眼睛可以接受,什么样的色彩都可以运用;对电视灯光而言,运用的色彩宜淡不宜浓,意思就是饱和度不要太高。不同的色彩在经过摄像机呈现到电视上出来的色彩会加深,所以,电视灯光所运用的色彩要根据录制后在监视器上呈现的色彩效果来调整。如果依据舞台灯光的经验来配置电视灯光的色彩,那么,许多饱和度高的色彩在通过摄像机拍摄后所呈现画面会“糊”成一片,无法体现景物的细节,尤其像蓝色、紫色系列等冷色调,人的视觉感受到的明明是淡蓝色,但经摄像机拍摄后的电视画面却是深蓝色了。如果根据舞台灯光的经验配色,把深蓝用到电视灯光中,那呈现到电视上的画面一定是蓝得一塌糊涂。所以对电视灯光而言,在运用色彩时,不仅要顾及现场观者的眼睛,更要密切配合摄像机,把握好色彩的度,使呈现到电视画面的色彩舒适通透。
  色温其实也属于灯光色彩的范畴,本文将其单独列出,是因为“色温”在电视灯光中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色温是表示光源光色的尺度, 单位为K (开尔文)。色温是按照绝对黑体来定义的,光源的颜色与黑体在某一温度下发出的颜色相同时,此时黑体的绝对温度称为光源的色温度。随着色温的升高,从黑体逐渐向“红——橙红——黄——黄白——白——蓝白”的颜色过渡。同一物体在不同色温光源的照射下会呈现不同色彩。例如一张白纸,在3000 K的白炽灯和6000K的荧光灯照射下,按道理所呈现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前者为暖黄色,后者为微蓝色。但事实上,人眼对这种差异并不敏感,没有色彩知识的人往往认为都是白色的,这是人眼的“色觉守恒”现象。人眼的这种适应性,使得人正常观察景物色彩,但不能准确感觉色彩的特征,正是因为人眼的这种惰性,在戏剧舞台灯光中涉及到“色温”的概念并不做过多强调,灯光的色彩方面还是主要以人眼的视觉为基础的。但在电视舞台灯光中,色温却是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这主要是由于摄像机对于外界环境色彩的变化非常敏感、非常“客观”。摄像机的白平衡一旦确定,灯光微小的色温变化都会反映在电视画面上,拍摄不好的电视画面中人脸肤色没有还原好,有时偏黄或有时偏蓝,往往就是电视灯光色温变化和摄像机的白平衡没有协调好的原因。在进行拍摄前,电视灯光和摄像机的协调配合有一个固定的工作流程。首先,灯光工作者开启一个基础照明光源(简称基础光源,是舞台照明的主要光源,一般是指演出中的面光、耳光、逆光等),此基础光源要求色温一致,和演出时常用的基础光源一致,把其他演出时不会用到的不同色温的杂光关掉。然后,不同机位的所有摄像机统一根据这一基础灯光进行“调白”。“调白”是电视工作者经常用到的一个俗语,所谓“调白”实际上是指调节白平衡的一种简称,也就是所有的摄像机先统一按此基础光源定义一个白色,这样,所有的摄像机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白色”的标准。不同色温的光或有颜色的光则会以此“白色”为基础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视觉色相。电视播出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选择追光灯时一定要考虑与演播厅基础光源或主光源色温配套的问题,如果电视演播厅的基础光源是3200 K低色温,追光灯是6000 K的高色温,而摄像机调节白平衡时又是以3200K的基础光源为依据,那么此时追光灯投射到人脸上、显示在电视画面上的颜色会明显偏冷蓝色。反之,高色温的基础光源一定要配备高色温的追光灯,如果演播室的基础光源色温为6000 K,而追光灯配备的是3200 K的光源,在摄像机以6000 K的基础光源调白之后,此时追光灯投射到人脸上、摄像机拍摄后则显示为暖黄色,电视画面的偏色一定是很明显的、不协调的。所以,电视台在选择追光灯时最好是首先考虑好自己演播厅基础光源的色温,使追光灯和演播厅基础光色温一致,以便更好地还原肤色。当然,追光灯也可以配备升色温纸和降色温纸,但毕竟还是有可能出现不准确、偏色的情况,这一点对电视舞台美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你的创意和新颖的构思,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还是要经过电视画面的检验。   四、电视舞台美术未来发展与高科技产品的融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表演艺术的形式也随之增多,伴随着电视文化以及大众审美的偏爱性,舞美设计逐渐由剧院更多地进入演播厅、广场、体育馆等空间。这些大型文艺晚会的舞台设计也称为综艺舞台美术设计,其实也是经济发展和表演艺术发展的产物。“恢宏的场面,豪华的装置,闪动耀眼的灯光,奇异的服装”等等,使我们这些舞美设计者逐渐认识到“艺术包装”的重要性。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投影设备、LED显示屏幕设备、虚拟视频技术以及灯具和控制技术的提高,还有冷烟火、水造型的运用等,重要的舞台语汇不再仅仅是演员和布景本身,新材料和新科技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舞台美术的表现力。
  以时下电视晚会使用比较多的投影设备——LED显示屏幕设备举例,电视舞台设计师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知识的运用。
  (一)投影设备的运用
  投影设备与LED显示屏幕设备在电视晚会舞台中运用得相当广泛,最大的优势就是迅速变换舞台场景,免去了传统戏曲舞台换景换场的繁琐工序,同时极大增强了观众身临其境的视觉冲击。
  只要光照得到的地方投影设备都可以发挥其优势。投影机一般用流明表明其发光的亮度,常用的投影机流明数值在1000—4000流明之间。家用投影机一般不超过2500流明。教育和公用投影机一般在5000流明左右。剧院使用的数字投影机一般在10000流明以上,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晚会使用的就是30000流明的投影,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50000流明的投影设备。流明是光通量的单位,发光强度为1坎德拉(cd)的点光源,在单位立体角(1球面度)内发出的光通量为“1流明”,英文缩写(lm)。40瓦的白炽灯220伏时,光通量为340流明。在电视晚会中使用投影设备做舞台背景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背景正常人物偏暗,人物正常背景却又偏暗的情况。碰到這样的问题时一般有三种处理方式:
  1.投影设备与灯光设备交叉使用。比如使用投影播放VCR的时候灯光可以关闭,以免灯光的亮度盖过投影设备的亮度。
  2.增加定点光源。比如独舞独唱类节目时压低环境灯光,增加演员区域定点光个数以达到光比的平衡。
  3.多台投影设备画面的叠加。比如大型情景类节目时,我们既要主要演员和舞蹈演员光照正常又要投影画面正常,可以多台投影画面的叠加以增加投影画面的亮度来减小电视画面的光比差,同时压低面光照度,增加侧面光的照度,以增加电视画面的光比平衡。
  根据实际节目类型的样式与风格,调节不同节目的光比和投影背景画面的照度以达到我们创作所需要的画面。
  (二) LED显示屏幕设备的运用
  LED,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缩写)。它是一种通过控制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显示方式,LED显示屏是经LED点阵组成的电子显示屏,把红、绿、蓝三种LED晶片或灯管放在一起作为一个像素的显示屏。LED显示屏幕用P代表LED晶片的点距,比如P10就是LED单个晶片点对点相距10毫米。当代LED屏幕有P6、P5、P4、P3、P1.18等点距的型号。LED屏幕在舞台运用上优势明显,有组装快捷、轻便、节能、温度低等特点。LED屏幕是由模块式组合方式构成,可以组合成任意立体结构,如平面的电视墙、大小不一的方块、球形、柱形等等。就如家庭装修中贴瓷砖和墙纸一样便捷,任意的组合可以表达不一样的三维空间。
  LED屏幕设备在电视晚会中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技术要求:
  1.光比的运用。LED屏幕作为舞台背景在室内场馆或室外晚会中使用时一般亮度调节在30%才会和晚会灯光完美的配合。有些实例中总觉得LED屏幕抢了演员的光,只要演员出现在LED屏幕前,演员的面光就觉得不足,其实就是没有调节LED屏幕的亮度达到合适要求。
  2.使用的误区。避免用在主持人背景区域。在拍摄过程中为了保持主持人与主持人背景同样清晰,主持人背景区域景片一般都会控制在主持人身后3米以内的区域中。如果在这个区域内使用LED屏幕制作主持人背景就会产生摩尔纹或是拍摄出来的全是一颗颗的LED灯珠,非常影响画面效果。如果非要使用视频画面作为主持人背景,可以选择非镜面效果的液晶显示器。
  3.多工种严密配合。随着LED屏幕技术更新的飞速发展,LED屏幕生产使用成本逐步降低,使很多创作者盲目追捧“沉浸式全景视频舞美”的概念,在舞美设计中大量使用LED屏幕,更有甚者,所有的舞美景片都用LED来代替,却忽视了视频内容和灯光结合的创作。很多视频画面只是盲目拍摄一些实景作为舞台背景,完全没有进行二度创意和加工,例如胡乱堆砌地标性建筑、象征性实景、地域性产品等等,这样不但没有达到艺术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有的甚至忽视了灯光的作用,在舞台设计过程中灯位预留不足,对舞台灯光系统的构建与运作带来了极大干扰,它让灯光设计师无法精准测量节目表演嘉宾所需要的光照强度,也让舞台的整体色彩变得杂乱无章。只有导演、舞美设计师、灯光设计师、视频设计师通力合作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营造出真正的视觉空间盛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刻了解前沿科技的发展是我们文艺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心,文化与科技虽然在历史上就存在内在联系,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当今世界,文化与科技日益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科技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每一次科技进步都给文化发展带来革命性影响;文化成为科技创新的智力源泉,每一次文化创新都使新的科技革命得到强大智力支持。如果高技术与低文化结缘、新技术与旧观念携手,则往往表现为文化发展的阻滞力,对我们这群热爱电视舞台美术的文艺工作而言就是灾难,所以我们还要不断提高和丰富自身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未来的VR技术机器人技术逐渐成熟以及一些新兴的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科技成果的问世,如果我们抓不住创作的契机甚至闻所未闻,那将成为时代的淘汰者。 (责任编辑:张贵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759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