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云冈石窟的莲花纹雕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文莉莉

  摘 要:文章以云冈石窟现有装饰纹样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研究,结合图像学、类型学等归纳类比的方法,对云冈石窟不同开凿时期的莲花纹做出细致的归类分析,进一步了解莲花纹在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基本理清了云冈石窟莲花纹的演化脉络,这对云冈石窟的分期讨论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云冈石窟;装饰纹样;莲花纹
  1 莲纹的起源及内涵
  莲起源于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的北半球水域,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被子植物之一。莲花纹是莲的图案化表现,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055年的埃及中古王国时期。古埃及人把莲花视作国花,认为它是太阳神和法老的象征,埃及的纺织品、壁画、雕塑及建筑装饰中大量使用莲花图案。莲花纹的传播最早从埃及开始,影响至古希腊。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复制希腊城,莲花纹又与雕塑、建筑及裝饰艺术相互融合,并传播至中亚、印度及沿线国家。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昼开夜合,茎直而中空,这是解脱化生的过程,是此岸到彼岸的觉悟。佛教往往把莲花的生长特性与佛教教义、戒律相类比,表达了佛教的重生观。因此,在佛教艺术中,莲花常用来表现艰深的佛教理念和教义,并将其形象通俗化,使人容易理解接受。
  莲花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便为人知,它不仅具有实用和观赏价值,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莲花信仰与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有关,多子的莲藕迎合了人们对子孙繁衍的美好追求。人们由莲花的开合延展想到生命的延续,用水中生长的莲花作为厌火的符号。中国莲花纹的形成是将莲花的自然属性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独特象征意义的莲花纹。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东传,莲花纹的造型样式也更为丰富。除不同形态的莲花纹外,还出现了大量与人物、动物以及花草纹结合的组合纹样,并广泛应用于佛教建筑、雕塑、壁画和法器上。
  2 云冈石窟早、中、晚三期的莲花纹演变
  云冈石窟是公元5世纪佛教传入汉地以来第一次由皇家主持雕凿的石窟建筑群,开凿于武州山南麓,东西绵延1千米,有洞窟254所,造像59000余尊。石窟中除有大量的建筑、造像雕刻外,还有花草纹、动物纹、山岳纹、龟背纹、联珠纹及勾栏纹等丰富独特的装饰造型。云冈纹饰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充满异国情调。在诸多纹样中尤以植物纹兴盛,其中莲花纹雕刻最为多见。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花纹的西来样式不断融合汉族及少数民族文化。在云冈早、中、晚期开窟造像中,莲花纹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时代特征及造型特点。
  2.1 云冈石窟早期洞窟中的莲花纹
  早期洞窟位于石窟群西部第16~20窟,开凿时间为公元460—470年。5所洞窟形制统一,均为穹隆顶、马蹄形平面,洞窟四壁以千佛题材为主,莲花纹多雕刻于佛像、菩萨像的台座、华盖及盝形龛楣中。云冈早期莲花纹类型不多,造型写实立体,有鲜明的印度及中亚装饰特征。早期莲花纹主要有宝装莲花纹和蝌蚪形莲花纹两种类型,主要用于装饰头光、华盖、莲花台座、须弥座和盝形龛楣的装饰带。早期洞窟中的窟顶、拱门及明窗均未见莲花纹雕刻。
  宽瓣宝装莲花纹,其莲瓣宽肥,单个莲瓣中间由纵向的两条双阴刻线对称分成两部分,形成双瓣,每瓣各有一个“U”形凸起,花瓣轮廓线较粗,造型粗犷有力,立体感十足,异域特征明显,主要用于装饰头光、莲花台座及须弥座的装饰带,如第20窟头光雕刻、第18窟立佛莲台、第16窟南壁拱门两侧二佛并坐龛须弥座中的莲瓣带装饰等。宝装莲花纹最早见于甘肃炳灵寺第6窟、第9窟和第169窟,雕凿于西秦建弘元年(420)。云冈早期莲纹或由此继承,可能与北魏太延五年(439)道武帝灭北凉强徙僧徒工匠至平城有直接联系,是凉州佛教艺术东传的见证。
  窄瓣蝌蚪形莲花纹,莲瓣窄长,素面,呈蝌蚪状,多为侧面观,主要是莲花化生的组合图案,装饰于早期造像华盖及盝形龛楣中,雕刻样式有明显的西域特征。如第18窟东西立佛像华盖中的化生莲花雕刻。
  2.2 云冈石窟中期洞窟中的莲花纹
  中期洞窟位于石窟群中东部,分别由第1窟和第2窟、第5窟和第6窟、第7窟和第8窟、第9窟和第10窟,以及第3窟、第11~13窟组成,开凿年代为公元470—494年。中期洞窟形制不仅有延续早期的大像窟,如第5窟、第13窟,还有中心柱窟、前廊后室的殿堂式洞窟。无论从空间建筑结构、造像艺术风格,还是装饰纹样的运用,都呈现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表现出富丽堂皇的繁荣景象。中期洞窟的莲花纹类型样式更为丰富,除继承早期洞窟的宝装莲瓣纹外,还创造出线刻圆圈纹装饰的莲瓣样式、素面莲瓣纹以及复合式纹样。此外,中期莲花纹的雕刻位置并不局限于佛、菩萨头光、台座和装饰带中,还大量出现在窟顶、明窗、拱门顶部及门楣装饰中。
  ①宽瓣莲花纹,即莲花瓣较宽,利用高浮雕、浅浮雕及线刻等多种表现手法,莲瓣纹凹凸有致,造型立体。
  中期宝装莲花纹的样式有所变化和创新,整体造型略小于早期。有的莲花瓣数量明显减少,瓣叶略窄,趋于平面化,整体造型较早期更为随意。中期宝装莲花纹多装饰于莲花台座、菩萨头光、装饰带、窟门、窟顶及明窗顶部。如第9窟、第10窟、第12窟明窗顶部的莲花纹,双层莲花瓣叶丰满,莲瓣间距较宽,轮廓线粗实,继承早期莲花纹的雕刻样式,造型更为规整成熟。如第5窟南壁西侧供养菩萨莲台,莲瓣饱满且向外延展,表现为下垂式半圆莲,是云冈中期莲花的创新样式。第7窟南壁第四层东、西两龛的交脚弥勒菩萨莲台,仅雕刻三片莲瓣且为宝装,造型低平,瓣叶宽肥垂于台面之下,注重莲花瓣叶的平面表现。
  中期莲花纹瓣叶虽较宽,但不及早期瓣叶丰满凸起,花瓣上以阴刻线雕饰竖线和圈纹,主要装饰于台座和装饰纹带。如第8窟南壁东侧第三层佛座莲瓣上有阴刻线和圆圈纹装饰,莲瓣平直下垂且依次叠压,形式趋于平面化;第7窟后室下层的莲瓣纹带以减地刻法雕出,宝装双瓣及瓣尖处都装饰阴刻线和圆圈纹,这是异域莲花纹受汉文化影响而创造出来的云冈新样式,是宝装莲瓣纹向素面莲瓣纹过渡的一种纹样。   素面宽瓣莲花纹的花瓣饱满立体,素面无装饰,造型简洁,主要雕刻于台座和窟顶平棊藻井上作为装饰。如第11窟东壁第三层单脚莲台,造型立体,是云冈石窟最小的莲台雕刻;第9窟、第10窟窟顶平棊藻井中的莲瓣略显窄长,呈素面桃状;第12窟窟顶棊枋间雕刻3朵团莲图案,双层莲瓣,用剔地起突的手法加以雕刻,造型写实立体。
  ②窄瓣莲花纹,其素面无装饰,立体感不强,西来风格浓郁。
  莲瓣素面窄长,莲瓣或仰或覆,造型立体感不强,多装饰于菩萨和供养人的莲花台座上,是西域莲花纹东传而来的典型纹样。如第8窟后室南壁第三层龛胁侍菩萨脚下的莲台,雕刻盛开的侧莲叶,莲叶素面且窄细,这种侧叶莲纹在新疆、敦煌及河西等石窟中较为常见,造型样式早于云冈宝装莲;第9窟后室南壁第四层两侧供养天莲台上的莲瓣细长如条,装饰在莲蕾状的台基表面。莲瓣素面无装饰,呈正面“十”字形或侧面观的样式,多雕刻于盝形龛楣方格的装饰中。
  早期洞窟已出现莲花化生的侧蓮叶图案,中期洞窟方格内的莲花纹装饰更为丰富。事实上,印度、中亚、西域石窟及古建筑遗址中方格莲花纹早有应用,其造型主要有正莲花纹(正视)、斜莲花纹(侧视)和三叶四出纹(四角伸出三小叶莲)三类,而这三类莲花纹在云冈中期洞窟都有表现。如第7窟、第8窟南壁盝形龛楣方格中的“十”字形平面莲花,造型简洁;第10窟后室南壁三层龛格以及第1窟、第2窟塔柱上层方格内均有三叶四出纹莲花雕刻,都是外来装饰元素的实物例证。
  ③复合型莲花纹,即多种莲瓣类型的组合纹样和莲花与人物、其他植物的组合图案。
  不同莲瓣的组合纹样,具有程式化和平面化趋势。如第l窟、第2窟窟顶南侧雕刻3朵大型双层团莲,外层莲瓣宝装,瓣叶窄长,内层为细条状的素面莲瓣,莲花中心雕刻莲子。第l窟、第2窟顶部三莲并列的布局形式在云冈中期洞窟中属于孤例。团莲窄细的宝装莲瓣、细长条的莲花造型及莲子的雕刻与晚期洞窟中团莲的造型一致,由此可见云冈团莲雕刻的大致脉络。
  莲花纹与飞天、童子或其他植物组合成为中期洞窟的创新样式,造型丰富生动,装饰性强。如第10窟后室南壁门额处高浮雕雕刻5处莲花化生童子雕刻,莲瓣宽肥宝装,莲心处雕刻手持璎珞的半身童子像;第6窟塔柱下层盝形龛楣间装饰飞天与莲花的组合造型,飞天在飞行时将莲花抛出,莲花体型较小,素面单层,造型随意;第7窟、第8窟南壁盝形龛楣方格中侧莲叶中心用浅浮雕表现立体凸起的莲藕,莲瓣素面窄长且数量不等。
  2.3 云冈石窟晚期洞窟中的莲花纹
  晚期洞窟主要分布于云冈石窟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第14窟、第15窟及第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开凿于公元494—524年。晚期洞窟形制多为小型单室窟,不再成组,内容更为方整规矩,主要有塔庙窟、千佛窟、四壁三龛及四壁重龛式洞窟。造像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逐渐完成佛教汉化进程,形成“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
  晚期洞窟中的莲花纹多表现在台座、窟顶及洞窟地面上。莲花结构为单层、双层或三层,莲瓣雕刻造型多样,瓣叶或宽肥、或窄细,单瓣内或宝装、或素面,莲心处多有莲子,莲花化生童子雕刻在晚期莲花纹中较为突出,莲花纹总体趋于平面化、图案化。如第14窟西壁第五层龛内佛座上莲瓣宝装窄长,缺乏早中期的立体丰实感,瓣叶直垂向下;晚期第5~11窟地面阴刻线雕5朵团莲,莲瓣素面饱满,瓣叶呈圆弧桃状,显然继承了中期第9窟、第10窟前室平棊藻井中的素面桃形莲花雕刻。
  3 小结
  宽瓣莲花纹在云冈石窟早、中、晚三期呈现出明显的演化发展关系,早期洞窟中的宽瓣莲花纹均为宝装,叶瓣肥厚立体,装饰较深的轮廓线,西来风格浓郁。中期洞窟中的宽瓣莲花造型与早期莲瓣纹相似,立体感较早期渐弱,并在第7窟、第8窟的莲瓣中出现了竖线和圆圈纹等中原装饰元素,此外在第9窟、第10窟、第12窟雕刻了大量变形丰富的素面莲花纹样式,出现了素面桃状莲瓣雕刻。云冈晚期洞窟继承了中期规整的莲瓣纹样式,莲瓣细长窄小,或素面,或宝装,出现多层莲瓣,已不见竖线和圆圈纹装饰的莲花纹。晚期莲瓣纹组合纹样丰富,装饰性强,但缺乏皇家的富丽丰实之感,纹饰趋于平面化、图案化。从早期宝装莲花纹,到中期出现的竖线、圆圈纹装饰,再到素面莲花纹,后至晚期出现的宝装莲花纹、素面莲花纹和单层、多层及组合式莲花纹,造型渐趋规整和图案化,由此可以看出云冈石窟莲花纹演化发展的大致脉络。
  窄瓣素面莲花在云冈石窟三期中均有表现。早期第18窟东西壁华盖中蝌蚪形素面化生莲花属于外来纹饰。中期洞窟中第8窟南壁第三层龛胁侍菩萨脚下莲台雕刻的素面侧莲叶样式和南壁盝形龛楣中的侧莲叶与莲藕的组合雕刻,以及第10窟出现的三叶四出纹莲花雕刻,在新疆、敦煌及河西等石窟中较为常见,属于西来纹样。第5窟和第8窟中盝形龛楣中装饰正面观呈“十”字形的素面莲花,形似雏菊;第9窟、第10窟、第12窟大量出现素面桃状莲瓣雕刻;第6窟塔柱下层瓦当及帐幕中大量出现单瓣素面小莲花,这些均为莲花纹汉化后的创新样式。第1窟、第2窟窟顶南侧雕刻双层莲花,内圈素面,莲瓣叶片窄细,造型规整且趋于图案化,与晚期洞窟第30窟窟顶莲花纹雕刻相似,晚期洞窟中的莲瓣更为细长,雕刻平面化。
  早期洞窟中的莲花纹未见莲子雕刻。中期洞窟有少数莲子雕刻,如第8窟后室南壁拱门两侧束莲柱中的莲心处雕刻莲子,第1窟、第2窟窟顶南侧莲花中心也有莲子雕刻,与晚期洞窟中的部分窟顶团莲造型一致,说明莲子雕刻是中期洞窟莲花纹中的一种创新装饰,晚期以后这种装饰更被频繁使用。
  早期莲花雕刻主要装饰于头光、台座及装饰带中,窟顶、拱门及明窗均未见莲花雕刻。中期洞窟在头光、台座、窟顶、明窗、拱门及装饰带等处大量装饰莲花纹,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晚期造像头光和方格装饰带上未见莲花纹装饰,仅雕刻于窟顶、地面及莲花台座中。
  参考文献
  [1]莫殿霞.敦煌石窟藻井井心莲花图案的探析—北朝至隋唐时期莲花纹样造型的变化[J].文物世界,2006(6):15-20.
  [2]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云冈石窟[M].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云冈刊行会,1952.
  [4]国家文物局教育处.佛教石窟考古概要[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5]张焯.云冈石窟全集[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7.
  [6]云冈石窟研究院.平城丝路[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4.
  [7]文莉莉.云冈石窟莲花装饰纹样的调查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3.
  [8]员小中.云冈石窟中的莲花[J].文物世界,2004(5):41-48.
  [9]蒋赏.中国传统莲花纹饰—审美特征及设计思想[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83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