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广西贺街镇临贺故城南朝墓发掘简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梁冰松

  摘 要:2016年广西贺州市贺街镇发现一处墓葬,贺州市文物管理所和贺州市博物馆联合对该墓葬进行了调查和清理。墓葬本体保存情况较差,出土了一批青瓷器及少量墓砖,年代初步判断为南朝晚期,对于本地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临贺故城;南朝;墓葬
  1 墓葬清理经过
  2016年1月19日,八步区贺街镇政府在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工程项目时发现一处墓葬随葬器物暴露于剖面,受自治区文化厅委托,贺州市文物管理所和贺州市博物馆联合对该墓葬进行调查和清理。
  该墓葬位于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政府办公区内,位于207国道东南侧、贺江西侧,处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贺故城核心保护范围内(图1)。清理情况如下:该墓葬距地表80~100厘米,形制已受到破坏,仅残留部分墓底铺砖及几块墓壁砖。从铺砖方向判断,墓向大致为南北向。从残留的墓砖看,完整墓砖长约30厘米,宽约16厘米,厚约7厘米,均为素面。墓底铺砖铺呈“人”字形样式。西侧残留两层墓壁砖,呈阶梯状,其中一件圈足碗放置于第二层墓壁砖之上。墓葬残余部分东西长约80厘米,南北长约60厘米。紧贴墓葬西侧有一条长约1.8米的红色土带,南北走向,北端呈直角状,怀疑可能为墓坑填土边缘。土带范围内无出土物。墓葬残余部分形制如图2所示。
  2 出土器物
  器物置于墓底铺砖和第二层墓壁砖上,共6件,均为带釉青瓷。其中M1∶1、M1∶3、M1∶4、M1∶6为饼足碗,M1∶2、M1∶5为钵形碗(图3)。这批瓷器均为灰白胎,胎质较为疏松,青黄釉,釉不及底,有细小冰裂纹。釉层已多有脱落,内底可见支钉痕迹。
  饼足碗,共4件。
  M1∶1,残。直口微敞,尖圓唇,深腹,饼足内凹,足底削成斜面。素面。口径9.4厘米,足径3.8厘米,高4.9厘米。
  M1∶3,完整。直口微敞,圆唇,深腹,饼足略有内凹,素面。口径13.8厘米,足径5.4厘米,高6.2厘米。
  M1∶4,残。直口微敞,尖圆唇,深腹,足底有一圈凹槽,素面。口径9.3厘米,足径3.2厘米,高5.2厘米。
  M1∶6,残。直口微敞,方唇,深腹,足底有一圈凹槽,口沿下方有一圈极细的弦纹。口径9.4厘米,足径3.3厘米,高5.6厘米。
  钵形碗,2件,均为平底。
  M1∶2,残。敞口,折沿,圆唇,浅腹斜收成平底,内底突出。素面。口径13.5厘米,足径6.6厘米,高4.5厘米。
  M1∶5,残。敛口,尖圆唇,浅腹斜收成平底,内底突出。素面。口径13.8厘米,足径6.9厘米,高5.2厘米。
  3 墓葬时代
  墓葬中出土的饼足碗器形与乳源泽桥山Ⅳ式碗①、广东揭阳南朝墓中出土的碗②、广东韶关六朝墓Ⅱ式碗③、钟山晋墓出土的陶杯④、恭城大地湾I式碗⑤、藤县跑马坪Ⅱ式碗⑥、恭城长茶地Ⅲ式碗⑦、融安南朝墓出土瓷碗⑧类似;钵形碗中M1∶2与乳源泽桥山I式钵形碗⑨、揭阳南朝墓中出土钵⑩形制类似;M1∶5与钟山晋墓出土4号及6号瓷碗k、广东始兴晋墓中IV式碗l类似。综合来看,该墓葬器物具有较为典型的南朝时期的器物特征。与其他墓葬的类似出土器物比较,这批器物器形细高,其中饼足碗足窄高、深腹、口沿下有一圈极细弦纹、足底有一圈细凹槽等特征,都具有南朝晚期的形制特征。综上所述,该墓葬的年代应为南朝晚期到隋代。
  4 意义
  该墓葬是贺州地区首次正式发掘的南朝时期墓葬,以往对于临贺故城乃至贺州地区早期的了解多集中于汉代。这次发掘出土了一批南朝实物资料,对于了解这一地区南朝时期的生产生活面貌具有重要的补充意义。
  该墓葬位于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临贺故城内,临贺故城初设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为临贺县贺州市县治。临贺故城范围包括大鸭城址、洲尾城址和河西城址,该墓葬正处于河西城址范围内。根据目前了解,河西城址始于东汉时期,临贺县治自洲尾城址迁至该处,此后长期作为区域中心沿用至民国。河西城址仍保留有子城和主城,子城为五代南汉时期在主城基础上内缩并新挖护城河形成,但对城区在东汉至五代时期的演变史仍缺乏认识。该墓葬即位于子城范围内,为了解临贺故城的功能分区和城址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843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