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医学类专业基础化学实验课单元操作微课化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将基本实验操作单元化、独立化,比如称量、滴定、移液管使用、分光光度计使用等等,这些都是基本实验操作,对这些操作单元化进而微课化。对它设置独立的教学目标、教案、备课笔记以及相应评价体系,形成一套完整的微课程系列。以“微设计”和“微评价”为重点。
  关键词:医学类;实验课;微设计;模块化
  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是医学专业第一门必修实验课,是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学习科学实验方法,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基础化学实验又是医学生最早接触到的实验内容。医学类专业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非常强,从教学大纲来看医学类专业实验课课时占据很大一部分的学时,不仅从教学大纲来看是这样的,从医学毕业生从事的具体工作也可以看出实践性对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在具体的实验课中,学生可以手脑并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对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实践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来移动技术、视频线上传播、4G以及5G的高速發展,并且随着视频分享网页的高速发展,线上教学微课常态化越来越成为现实[1-3]。与此同时以“学生为中心”这种理念正在快速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4-5],以及翻转课堂等融合互联网精神的学习理念思潮相结合,为微课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教育应用的土壤[6]。
  微课对中国教师来说已不再陌生,越来越多的教师把精力投入到微课的研究和建设中。本文提出基础化学实验基本单元操作微课化,这里的微课化并不仅仅是视频化,对它设置独立的教学目标、教案、备课笔记以及相应评价体系,形成一套完整的微课程系列。以“微设计”和“微评价”为重点,“微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将单元操作模块化,学生以模块为基础自行设计简单实验,切实提升学生应用及创新能力;“微评价”突出“个别化学习”,以单个学生为主体,以实验操作失误率、实验完成时间、实验数据错误率及数据处理正确率为实体参数,形成有形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再以个体为点,小组为线,班级为面,进行完整数据统计分析,并为后期针对医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课程改革做数据支撑。
  一、医学类学生基础化学实验课所遇到的问题
  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为例,我院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省市,受地域影响,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层次不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我院学生录取分数并不低,生源质量有保证,但却有一个大的问题:江苏省内生源普遍不选修化学。这个实际情况就导致了很多学生的化学基础薄弱,进而影响了对基础化学这门课的接受能力。我院基础化学实验场地以及任课教师情况:基础化学实验课教学对象是临床、全科、预防、检验等专业的学生,学生数量庞大,但任课教师和教学场地都受到限制。由于这些限制又导致了理论课进程和实验课进程无法同步的现象,这些都加大了基础化学实验课的授课难度。
  二、基础化学实验课微课化教学改革思路设计
  1、基本思路设计
  ①对临床、全科、预防、检验专业学生采用问卷调查,了解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情况:具体为是否高中学过化学;高考是否考化学;化学学习对自己而言是否困难等等;②对相关任课教师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其基础化学实验课任课情况。前期选取单个实验单元微课化进行试点教学实验,结合“学生学”“教师教”两个方面来采取信息反馈。
  2、梳理基本单元操作
  对其进行单元化、独立化,对它设置独立的教学目标、教案、备课笔记。对基本单元操作进行视频录制,与教学目标、教案、备课笔记形成一套完整的微课程列。
  3、“微设计”
  “微设计”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基本操作达到模块化以后,学生以模块为基础自行设计简单实验,切实提升学生应用及创新能力,避免实验课也出现类似“填鸭式”教学效果。
  4、评价体系建立
  首先以“微评价”为中心点,“微评价”突出“个别化学习”,以单个学生为主体,以实验操作失误率、实验完成时间、实验数据错误率及数据处理正确率为实体参数,形成有形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再以个体为点,小组为线,班级为面,进行完整数据统计分析。
  5、安全事项:
  安全问题是第一位的问题①实验室安全教育以微课形式反复训练②模块中不仅有标准注意事项也加入安全提示③对有毒性及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实验以微课形式呈现。
  [参考文献]
  [1]李凌霞,“慕课+翻转课堂”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136-138.志,2015,38(5):626-627.
  [2]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3]尹贞姬.就业能力导向下大学生学科知识学习与核心素质培养研究[J].高教探索,2017(1):121-124.
  [4]王霞,张天亮,张丰香.改进工科专业实验教学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1):69-71.
  [5]黄晓冰,胡铁生.“助学型”微课教学设计策略[J].数字教育,2016,( 4) : 64-70.
  [6]丁国栋.我国在线微课视频资源现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7,(9):95-97.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2019SJA2239);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2018年度科研发展基金(KD2018JYYJYB011)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038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