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双因素理论视角的新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来的,认为影响员工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主要有“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具备“保健因素”可以保持员工原有的工作积极性,改进与完善“激励因素”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基于“双因素理论”视角,可以看出推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顺利开展的保健因素主要包括完善志愿服务的制度体系、管理体制、平台建设、后勤保障、精神传播、考核机制等方面;推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顺利开展的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增强志愿服务的责任感、成就感、挑战性、认可度、满意度等方面。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志愿服务;疫情防控;激励机制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带来重大的冲击和严峻的考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残酷疫情战争面前,我国的志愿服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广大志愿者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主动请缨,不辞辛劳,无畏艰险,真诚奉献,积极投身疫情防控战斗中,坚守疫情防控岗位,共同守护美丽家园,从事摸排患者、信息登记、劝返引导、消毒杀菌、体温测量、车辆检查、公益课堂、防护宣传、心理疏导、医疗保健等志愿服务工作,筑牢社会疫情防控战线,助力防疫贡献青春力量。参与此次疫情防控的志愿者的参与人数、服务范围、服务时长、服务难度等均为前所未有,这也给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全新的挑战。要进一步使得我国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能够持续推进,其中激励机制是制约志愿者积极性和志愿服务效率的重要因素。
  一、 “双因素理”论概述
  (一)“双因素理论”的内涵
  “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ion-Hygienic Theory)”,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Herzberg)于1959年提出来的,认为影响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让人对工作感到满意的因素,即激励因素(Motivators);一种是不让人对工作产生不满的因素,即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1]。“双因素理论”说明在对工作满意与不满意之间至少还包含没有满意和没有不满意两种状态,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2]。
  (二)“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主要是指工作环境与条件相关的,诸如企业文化、企业政策及管理、职务保障、薪酬福利以及人际关系等工作以外的因素,只能消除或减缓员工对于工作的不满情绪,没有激励作用,而“激励因素”主要指与工作内容与成果相关的,诸如赏识、奖励、责任、地位、工作内容、成就感、荣誉感、责任感、职务晋升与发展空间等,能对员工工作产生积极效果的因素。当“保健因素”具备的时候,可以预防和消除员工的不满,但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而当“保健因素”缺乏的时候,就会引起员工对于工作的不满与消极情绪;当“激励因素”缺乏的时候,员工就会处于工作满意感很低甚至没有的状态[3],而当具备“激励因素”的情况下,员工则可获得一度的工作满意感,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企业为了保持员工原有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保健因素”,而要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则需要改进与完善“激励因素”。对于员工的工作激励,除了需要“保健因素”以外,还需充分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4]。因此,调节和权衡“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两者关系是完善员工工作激励机制的关键。
  二、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保健因素的应用
  这方面的保健因素主要包括志愿服务的制度体系、管理体制、平台建设、后勤保障、精神传播、考核机制等。
  (一)健全志愿服务制度体系
  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建设是根本,加快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建设关系着志愿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健全志愿服务制度体系,首先需要加快志愿服务相关立法,通过完善志愿服务法律体系来保障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志愿服务行为,从而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顺利开展保驾护航,筑牢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制度战线。同时,加强志愿服务相关政策等制度建设,从而使得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理顺志愿服务管理体制
  健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统筹规划机制和协调沟通机制,加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协调与沟通;完善志愿服务及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志愿服务管理方式;科学设置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和岗位,积极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合理设置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时长,认真做好志愿者的心理疏导;建立志愿服务科学疫情防控协调联动机制,推动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共青团、工会、妇联等单位加强志愿服务活动统筹协调,协作联动。
  (三)推动志愿服务平台建设
  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推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步伐。通过志愿服务平台建设,提供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同时,加强与各大相关平台的融合与对接,搭建疫情防控联动机制,推动疫情防控信息资源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系统的衔接应用和融合监管,以此优化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保障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的科学决策。
  (四)加强志愿服务后勤保障
  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后勤保障制度的支持和完善。改善志愿服务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和条件,缓解志愿服务人员工作疲劳;要为志愿者从防护用品、餐饮住宿、交通通讯等方面做好必要的保障工作;提供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专项保险,切实保障志愿者的正当权益;加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深入开展志愿者疫情防控培训工作,切实提升志愿者疫情防控技能。通过完善志愿服务后勤保障制度,推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开展。
  (五)传播志愿服务精神文化
  疫情防控需要强化宣传导向,做好舆情引导,宣传先进经验,表彰先进典型,积极澄清网络谣言,及时通报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进展,广泛宣传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志愿者尤其是援鄂医务工作者以及广大的基層疫情防控干部、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等的感人事迹和先进经验,推出疫情防控志愿者典型报道,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大力弘扬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精神,努力提高公众志愿服务意识,营造尊重、关爱、感恩志愿者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此鼓舞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的奋战激情。   (六) 完善志愿服务考核机制
  完善志愿服务考核机制是加强志愿服务监管的重要途经和关键环节。各地方各单位对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应该加强考核,通过考核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志愿服务的考核工作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健全志愿服务长效考核工作机制和监管制度,确保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不走样、不偏漏,推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规范化发展、高效化运作和持续性推进。
  三、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激励因素的应用
  这方面的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志愿服务的责任感、成就感、挑战性、认可度、满意度等。
  (一)增强志愿服务工作的责任感
  工作责任感是指志愿者对于自己所从事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的认同和责任。疫情防控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人身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疫情防控责任重于泰山。要让志愿者认识到从事疫情防控工作虽然危险但责任重大,是善意善行,是舍小家保大家的牺牲奉献精神,是责任和担当。当一旦志愿者有了这种责任和担当意识,光荣感和责任感就由此得以有效激发,从而能够激励其更加自主、自愿、自动参与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中去。
  (二)增强志愿服务工作的成就感
  工作成就感是指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和体验的价值感。增强志愿服务工作的成就感就是要让志愿者感受到自己当前所从事的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荣誉感,由此感受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所以,应该尽可能多地给予志愿者更多的自主工作或独当一面的机会,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更多的资金、时间和技术等条件方面的支持,使得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能够较为顺利地完成相关任务,从而增强完成志愿服务工作任务的成就感。所有这些,可以形成回报志愿者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志愿者从事疫情防控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投身疫情防控战役之中。
  (三)增强志愿服务工作的挑战性
  工作挑战是指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工作中所遭遇的各种挑战。当前,疫情防控面临的形势非常复杂,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有时不但需要无偿服务理念、团队协作意识和牺牲奉献精神,还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这也让许多的志愿者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感受到志愿服务工作带来的挑战性。要提高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的挑战性,政府管理部门和志愿服务组织可为志愿者提供相应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方面的技能培训,帮助其提高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从而能够从容应对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中面临的各种挑战,也让志愿者在这种工作挑战中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奉献的快乐和人生的意义。
  (四)增强志愿服务工作的认可度
  工作认可指来自社会对于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的认可。单位、领导、同事等对其认可都会给志愿者带来强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健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表彰激励机制,诸如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疫情防控志愿者可以加分;单位评优评先可以给予倾斜;就业、升学、入党、晋升等方面享受优惠或优待;实施物质鼓励或者奖励,对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工作进行补贴;为疫情防控志愿者购买人身保险避免其“流汗”“流血”还“流泪”;尽可能地满足志愿者的各种合理要求,解除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后顾之忧;设置一些奖项,对疫情防控先进典型进行奖励,使其通过获得奖励和荣誉感受得到认可;让优秀志愿者交流志愿服务的先进经验和关辉事迹,在分享和交流中感受到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他人的认可等。
  (五) 增强志愿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满意度是志愿服务工作得以持续推动的关键。志愿者对于自己当前从事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感到满意与否,取决于志愿服务工作能否让自己感受到幸福感和获得感以及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要提高志愿者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就必须从增强志愿服务工作的责任感、成就感、挑战性和认可度等方面着手,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激励的体制机制,让志愿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的幸福感、获得感、挑战性和认可度,从而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进而激励其全身心地继续投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之中。
  四、 结束语
  新冠疫情防控是一场“恶仗”,也是一场“硬仗”。新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具有突发性、风险性、紧急性、规模性、持久性、特殊性等特点,尽管当前全国疫情形势稳定好转,但输入性风险依然很大,疫情防控依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持久作战的勇气和心理准备。如何继续发挥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补充力量的志愿服务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值得深思的难题,而完善相应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应该是其中的题中之义。借鉴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探讨新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郑锴,杨红,郭晓芸,王柳行.双因素理论在高校学生学习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2015(25):139-141.
  [2]李峰.基于双因素理论下的企业人才激励管理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20):37-39.
  [3]杨燕.基于双因素理论的知识员工激励策略探析[J].现代商业,2014(18):91-92.
  [4]王雁.新时期浙江省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机制研究[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7(1):7-7.
  項目资助:共青团海南省委志愿服务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海南志愿服务激励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20018;主持人:周义龙)。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038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