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视觉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逻辑及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视觉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力量,视觉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后者对前者起着微观规制和方向引领的作用,前者对后者具有双重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视觉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逻辑启示我们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在充分发挥视觉文化德育功能的同时,从客观环境和大学生主观自身方面警惕视觉文化的负面效应,增进视觉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力。
  关键词:视觉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视觉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主要以图像的形式表达出来,包括电视、电影、动漫、网络视频(电影、微剧、微电影、快手视频、抖音视频……)、VR视频等各种可视的影像以及人为绘制或网络编辑的图画。当今大学生对视觉文化的理解和应用更为普遍,其思想和行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科学把握视觉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逻辑,探索如何在视觉文化环境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在信息化时代提升德育功能有效性所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视觉文化的微观规制与方向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文化传播功能和文化选择功能,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定性与主体的特殊性对视觉文化的传播和选择具有正面规制与方向引领性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定性赋予视觉文化传播的正面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运行,文化环境必然会“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全过程。[1]就教育本身而言,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以文化人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文化育人的过程,因此,以何种文化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当前所需考虑的重要问题。其次,视觉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一般文化的开放性特征,易受到不同潮流、不同因素的影响,所传播的内容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和争议性,为了限制和降低视觉文化自身内容所蕴含的负面因子传播率,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视觉文化的传播加以规制。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导活动,其内容集政治性和文化性于一体,能够赋予视觉文化以特定的政治内涵和时代特征,推动视觉文化体现时代发展的本质特点、历史潮流和现实要求,从正面引导视觉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殊性引导视觉文化选择的方向性。
  视觉文化以一种更为直观、更加立体的形式影射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现实承载,能否更有效地反映和满足大学生的现实诉求是衡量视觉文化发展繁荣与否的重要标准。青年化是当前视觉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青年的文化选择亦是影响视觉文化形态流变的重要因素。[2]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代表性群体,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的主体选择性和诉求的多样性将引领视觉文化的发展方向,增强视觉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契合性。此外,视觉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商业化特征又促使其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因此为了提升相应的经济效益,视觉文化会自觉适应和满足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需求,提升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普适性,从而进一步促进视觉文化传播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更具针对性。
  二、视觉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视觉文化作为一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影响,因此视觉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可以归纳为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不同影响。
  (一)教育者层面
  1.更新时代观念。视觉文化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过程,对教育者的观念具有重要影响。随着高校大学生对信息接受能力的日益增强,过去教条式的教育观念在这个以视觉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时代背景下已然无法继续发挥作用,为了增强教育效果,教育者首先要在思想上紧跟时代的步伐。视觉文化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特殊形式,推动了教育者由以往的显性教育向隐性教育理念的转变,更加注重视觉文化带来的新奇体验,与教育内容相结合,寓教于乐、与时俱进。
  2.创新教育方法。视觉文化进一步推动直观教学法成为现代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图表、实物、多媒体、模型等直观教学法成了现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正如许多热点问题一改往日的枯燥乏味,利用微博、微信、QQ等平台以视频或者图文的形式简明易懂地传达其核心观点,启发教育者革新教育方法。此外,各大网站和社交平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開设网上课程,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视频教学成为当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种不可抵挡的时代潮流。
  3.增强教育效果。视觉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内容、方式等方面的改进必然伴随着教育效果的提升。以往教育者的施教模式单一,只能通过传统的课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传播,空间的有限性和方式的单一性限制了教育效果的增强。视觉文化内在的趣味性、大众化、时代性特征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教育者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新教育模式、优化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需要创设适时的教学情境,从而促使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一步强化。
  (二)受教育者层面
  1.提升自我表达空间。视觉文化的娱乐性缓解了受教育者的精神压力,为其构建了表达利益诉求的空间和渠道。视觉文化时代,大学生越来越活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积极参与社会公共议题的解读,表达自己的见解。大学生主动了解和收集信息,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创作者,他们可以通过相关视频软件和平台进行直播互动、图像制作等形式,针对社会现象、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能够为时代发展带来有温度、有锐度、有活力、有新意的思考新声。
  2.构建猎奇满足渠道。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人们的视觉在不断延伸,可视性需求也在不断攀升。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来自教师、书本、课堂上的信息权威,而是向着更广阔的社会寻求多元化的答案。[3]在视觉文化的作用下,大学生的信息输入渠道更加丰富多彩、高速便捷,对新事物的追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视觉文化中蕴含的各种图像善于借助发达的智能传播媒介和快速广泛的传播渠道呈现在人们面前,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大众群体,满足了大学生对新奇世界的追求。   3.调动主动性积极性。首先,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大学生个性的张扬和自主性的发挥在视觉文化盛行的今天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其次,视觉文化推动了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尤其是各类图像和视频资源的应用,一改往日课堂上的枯燥乏味,增强了受教育者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由于受教育者接收的教育内容的丰富新颖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改变,其参与课堂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断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和成效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视觉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教育者层面
  1.对专业技能提出挑战。面对大学生对物质和精神方面新的、更高的需求以及知识体系的不断扩大,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技能方面的挑战。视觉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要具备熟练有效地利用和操作视觉产品的能力以及更高的专业水准。然而由于教育者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业务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别,对于一些接受能力尚弱、固守教条的教师而言,其教学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就会遭到挫败,从而引起对自身专业技能的质疑,降低教育成效。
  2.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就教育者本身而言,随着视觉文化的盛行,教师不再是只需传授某种知识的唯一信息拥有者,其权威性遭到削弱。此外,就受教育群体而言,由于他们对视觉文化的需求日新月异,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追求个性的张扬,对传统的“尊师重教”观念也不再恪守,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呈现出一种消极应对的心态。因此,无论是教育者自身权威的弱化还是大学生对教师尤其是对政治辅导员的不尊重现象都表明了对教育者主导地位的冲击。
  3.教学效果随机性增强。随着视觉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加深,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极易将教学重点更多地放在如何改进教学形式上,从而忽略教学实质,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流于表面,难以达到高质量教学目标。开放式的课堂同时也伴随着开放式的网上冲浪,随着电子产品的高度覆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课堂上沉迷于网络,尤其是视觉图像更容易在不知不觉间消耗学生的精力和时间。现代化大学课堂尤其是公共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随机性也在增强。
  (二)受教育者层面
  1.诱使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异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视觉文化不可避免地被打上经济的烙印。“电视媒体需要热闹和反映,不存在冷静分析或长时间说理的空间。”[4]因此,在这个“图像比语言更受欢迎”的时代,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似乎也逐渐被这个功利化的世界所冲淡。视觉文化中的消费观日益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尤其是商业广告和各类宣传总是以新颖奇异的视觉形象误导消费者,助涨其虚假需求,大学生不免会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费观念的影响。
  2.误导大学生审美走向的偏颇。视觉文化本身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艺术审美资源,能够使大学生根据各种视觉图像塑造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并改变其认知方式和审美取向。视觉文化兴盛的同时,也伴随着审美文化越来越偏向表面化甚至庸俗化,图像资源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信息辨析能力,从而引起精神层面的匮乏性和审美走向的低俗化。视觉符号所带来的冲击效果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陷入了肤浅、表象化的“时尚漩涡”,导致审美的畸形。
  3.造成大学生理想与现实脱节。新媒体技术对感官刺激的无限追求,使大学生沉迷于视觉快感和享乐,视觉文化带来的便捷和对新事物广泛猎奇的背后,是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享乐成为许多大学生奉行的第一准则,逃课、缺课现象层出不穷,“日常宅”、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沉迷于网络成为常态,呈现出理想与现实的脱节,造成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念的混乱:既勇敢追逐梦想,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既关心社会,又不得不游戏人生;既向往无拘无束,又不得不屈服于权威。
  四、视觉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逻辑的启示
  针对视觉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态势,我们要注重发挥视觉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同时从客观环境与主观自身方面警惕视觉文化的负面影响,正确把握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视觉文化之间的互动力。
  (一)发挥视觉文化的德育功能
  视觉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要求后者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鼓励视觉文化的发展,充分发挥视觉文化的德育功能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全过程。首先,在教育方法上,傳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知识灌输为主,视觉文化环境下由于图像对受教育者的感官刺激更为明显,弥补甚至代替了文字的枯燥乏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充分发挥视觉文化的载体作用,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时代性和艺术性。其次,在教育内容上,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抽象而不能符合受教育者的感性需求时就会遭到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无法得到实现。因此,要利用视觉文化的积极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包含的信息和体系符合受教育者的感性与理性需求,从而推动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认同和践行。最后,视觉文化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视觉文化与不同领域的内容和方法相结合,共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二)客观上优化视觉文化传播环境
  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为视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契机,使其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为防止和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视觉文化中迷失方向甚至陷入“图像陷阱”,需要我们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5]首先,学校开展有益的活动可以利用视觉文化对人的感官刺激来充分调动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教育者在优化视觉文化传播的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大学生尚且处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其应对复杂信息的能力有待提升,因此教育者需要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运用视觉信息,及时掌握热点信息并做出迅速反应,提升视觉文化资料的时效性和说服性,不断增强对图像解析的引导力,从而为大学生提供积极有效的受教育环境。   (三)主观上增强大学生自省自律
  面对网络世界和不断更新的社交软件,行为主体面临着多元的道德选择,受到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冲击。
  [6]大學生置身于新媒体的汪洋之中获得源源不断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非社会主义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因此更要强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具有高度的自省自律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终还是要通过人们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7]所以,面对视觉文化中的消极负面信息,大学生要强化自律意识,提高信息辨别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现象的侵蚀,加强自我监督、自我调控、自我管理,进行自我教育并学会自主选择,真正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要端正自身的态度,增强时政观念,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结语
  “图像成为这个时代最富裕的日常生活资源,成为人们无法逃避的符号情境,成为我们文化的仪式。”[8]大学生作为走在视觉文化前沿的群体,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成功与否,是整个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涉及党和国家政策落实情况与社会进步状况。此外,视觉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与冲击挑战并存,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视觉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促进两者之间的共同进步有利于双方的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邢德亭.视觉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消解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1):13.
  [2]王迎新.视觉文化与青年价值观的互动逻辑及现实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01):101.
  [3]陈晨.论视觉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版),2015(2):62.
  [4][法]巴斯卡尔·博尼法斯著.何清译.造假的知识分子-谎言专家们的媒体胜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4.
  [5]张云德,郭建娜.视觉文化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2):120.
  [6]詹碧卿.网络时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J].福建论坛,2003(10):59-61.
  [7]周从标.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70.
  [8]王光明,胡越主编.我们时代的文化症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59-360.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038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