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任务为线,以学生为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正式发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教学工作者要落实的重点。“学习任务清单”模式的实践,可消除传统的课堂“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模式带来的低效、缺乏针对性等弊端。以《祝福》的“学习任务清单”中的第一和第二部分为案例,浅谈高中小说专题教学的实践与感悟。
  关键词:高中 教学 鲁迅 祝福 学习任务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4-0172-02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这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趨势、提升我国教育在国际舞台竞争力的举措;明确了教育教学最终应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取核心知识。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可以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天然的优势。教育界的学者和广大教师群体,一直积极致力于语文教育的继承与研究。随着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理念的深入人心,语文教学的研究也相应地与时俱进,引入新的理念与方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便是从“课堂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从而形成生本课堂。
  一、传统课堂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课堂模式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由此而生的弊端有如下两点:
  1.课堂形式单调,学习效率低下
  教师课堂上不间断的提问讲解,学生被动应答的形式单调、内容枯燥,占用了几乎全部的课堂时间;单点提问的形式只能提升被提问者的关注点,即便教师再用心,也无法让全体学生产生积极思考的兴趣与冲动,导致班级整体学习效率低下。
  2.内容设计陈旧,缺乏针对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因循守旧,即便经历了多年教学改革,依然无法打破“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格局,缺乏针对性、以面向学生为目的教学模式。
  二、“学习任务单”模式的实践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病,探索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就指向学生,学生需要的才是课堂需要的。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主提出的问题,才是教学中最该优先解决的问题。以《祝福》的“学习任务单”中的第一和第二部分为例,浅析高中小说专题教学的实践与感悟。
  “学习任务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媒介,最开始出现于建筑行业,在教育教学中也称为“学案”,具有广阔的前景。它以目的为向导,可激发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提升学习兴趣、开展自主学习的动力系统。通过“学习任务单”的模式,设置第一组学习任务:
  第一,阅读《品中国文人》中的“鲁迅”篇,走进鲁迅的世界,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第二,阅读《鲁迅对中国人及中国历史的九大感悟》深入体会鲁迅作品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初读《祝福》,预习字词,整理文中故事脉络及主要人物。
  鲁迅作品长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而且一直是教学、考试的重点。《祝福》这篇小说自1924年发表以来一直广受关注,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祝福》几乎入选了各个时段、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近年来,对鲁迅作品出现在中学课本中的争论很多。这篇发表于民国时期的小说能否让今天的中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能否挖掘出更多的叙事技巧,领悟鲁迅文学作品特有的美学风格,是件很值得期待的事,也是此次选择《祝福》作为考察实践任务效果的重要原因。
  三、学习任务设计
  1.第一组学习任务
  第一组学习任务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重要的背景信息,二是怎样提取重要的背景信息。设计了三个问题:(1)作者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遇到了哪些大事和重要人物。(2)作者的创作思想由几方面组成,这些思想从何而来。(3)作者的艺术风格可以用哪几个词或句子概括,概括是哪个时代的人物。
  这样的学习形式是新颖的,学习内容也是丰富的,打破了原有就课文讲课文的僵化模式,将群文阅读的形式带入学生的学习。当然这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做阅读笔记或批注式阅读,提取重要的概述信息,完成预习部分的学习任务。
  预习作为学生自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教学效率和质量。在第一组学习任务中设计的三个问题,跳出小说内容本身,围绕作者人生经历、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更有益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升对资料挖掘的深度和对小说理解的广度。
  2.第二组学习任务
  学生充分预习后,设置第二组学习任务:全班同学分成6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同学之间质疑、释疑,把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衍生出的新问题,在下课前由一名同学负责整理、书写,制作成自主学习学案,上交教师。
  分组讨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性别等因素,将学生按学习成绩搭配、活泼型与内向型搭配,增强小组讨论的活力,利用组内的思想碰撞、组间的竞争意识,以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达到教学目的。
  四、教学反馈分析与延伸
  在上交的6组自制学案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共有41个。分析后总结为: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一定程度的阅读的正确思维,可以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提出问题并解决部分问题。同时发现,学生的提问形式较集中,主要体现为“为什么”“是什么”,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在情节与人物刻画方面,仍旧局限在小说的框架内,没能跳出来。这时,教师需要适时将提问的角度、技巧、方式教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建立概念间的联系,让知识与情境发生联系。比如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小说中的“我”与作者的关系还分不清楚,很多同学认为两者是同一个人。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这个答案通常是由教师讲解,直接传达给学生的,学生被动接受答案后,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能瞬间豁然开朗,但有的学生心中仍有疑问。这时,教师尝试用继续提问的方式,以问题组学生通过类比其他文章,自己主动探索答案。
  于是在学案中补充了一个问题组:一是叙述者和文章中的“我”是一个人吗?二是叙述视角与《林黛玉进贾府》相同吗?三是《祝福》有两个故事,一个是“我”回乡的故事,一个是我讲述“祥林嫂”的故事,请简述两个故事的主要脉络,并准备在第三个学习任务中引入《鲁迅小说教学的“叙述学”研究》一文,让学生学会一种文本的解读方法,并通过与所学过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参校式阅读,让学生可以自主解决这个问题组中的剩余内容。
  同时,在备课时也准备了预设的问题组,和同学的提问形成有益的补充,构成完整的课堂问题组。师生共同完成《祝福》一课导学案的第二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故事情节及叙述视角
  (1)《祝福》有两个故事,一个是“我”回乡的故事,一个是我讲述“祥林嫂”的故事,请简述两个故事的主要脉络。
  (2)叙述者和文章中的“我”是一个人吗?
  (3)本文的叙述视角与《林黛玉进贾府》相同吗?
  2.关于鲁镇的提问(人物除外)
  (1)文章中对鲁镇的描写有哪些?试从文章中寻找并赏析。
  (2)有人说鲁镇显示了传统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几乎全部:从风俗到制度,从思想到宗教,从日常生活到行为准则,你怎么评价?
  3.鲁镇人和事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内容:
  (1)“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共两次出现,有何用意?
  (2)四叔两次说“然而”,他未说完的话是什么?
  (3)祥林嫂重复阿毛死的过程有什么用意?
  (4)“你放着罢,祥林嫂!”和“祥林嫂,你放着罢!”表达效果一样吗?祥林嫂的两次反应相同吗?说明什么?
  (5)祥林嫂的肖像描写,随着情节的发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文章中出现的封建迷信事件:
  (1)为什么以《祝福》为题?如何理解祝福仪式是四叔家的最重大的事件?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处作者描写的祝福仪式的场景?
  (2)祥林嫂问“到底有没有鬼魂”时,为什么“我”很悚然?
  (3)如何理解“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为什么不改称“老六嫂”?
  鲁镇的其他人:
  (1)柳妈善良吗?
  (2)为什么卫婆婆、四婶、柳妈、祥林嫂都是同时代的女人却不能互相理解?
  五、总结与心得
  《祝福》一课的学习任务清单的第二部分制作完成了,但是真正的课堂教学才刚刚开始。通过此次教学实践,收获了宝贵的教学成果。
  首先,“学习任务单”教学模式经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以往《祝福》这篇小说的教学中,陌生的历史年代感、对封建思想的批判的角度,往往会限制学生对小说及作者的理解。此次教学实践,在预习阶段,通过“学习任务单”先把问题抛给学生;在授课环节,将问题正确引导、深刻挖掘,拓展了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引入“分组讨论”模式。通过组内探讨、组间争论,梳理出问题,在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可以发现哪些学生思维活跃,对抛出的问题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哪些同学擅长引导组内讨论思路,有成为“意见领袖”的潜质;哪些同学预习不到位,对本篇小说理解有偏差等。
  最后,通过拓展“学习任务单”,将全班同学存在的共性问题、部分学生没能理解的问题、个别学生提出的精彩问题反馈给学生。当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对作者的理解,对小说原著的理解,已经超越预习时的状态了。
  通过如上的案例分析,完成了“以任务为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阐释了基于生本课堂的“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的“学”;而教师的“教”从“一言堂”转化为师生共同学习,相互补充的“教”。
  参考文献:
  [1]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8.
  [2]金陵.如何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5).
  [3]李怡.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阅读笔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杨小波.《祝福》里反复变换的四个视角[J].语文建设,2010(1).
  [6]李本東.新论《祝福》:以“我”为主人公[J].名作欣赏,200(10).
  责任编辑:杨国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189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