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情感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情感是德育的生命力。目前,学校德育工作正处在转型时期,情感德育也成了德育的新领域。学校应该从学生的个体需要和情感体验出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然而,情感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阻碍。学校应该从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入手,融入情感教育的因素,将情感德育理念融入德育工作之中,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关键词:情感教育 德育 学校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4-0128-02
  随着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道德教育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情感德育理念作为一种新理念被广泛接受。加强情感教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只有将情感教育融入学校德育工作,让学生有情感体验,才能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情感教育及学校德育的相关概述
  研究情感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问题,首先要研究情感教育与学校德育的概念,寻求之间的契合点。只有使二者共同作用于道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情感和情感教育内涵
  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体验,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情感教育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根据特定的方法和规范创设有利于受教育者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来增强受教育者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受教育者高尚品德行为、情操的形成。情感教育以情感为核心,辅之以必要的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品质与行为上的熏陶与影响,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二)德育与学校德育的相关概念
  1.德育
  陶行知在他的《中国教育改造》一书中提到,“近世所提倡的自动主义有三部分:一智育注重自学;二体育注重自强;三德育注重自治”[1]。此后,“德育”一词开始在中国流传开来。关于德育内涵,不同学者都曾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如今,我国学界关于德育的定义主要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2]
  2.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推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道德教育与学校德育是不可分割的。学校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领域和渠道,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
  二、情感教育融入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情感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生活,情感教育适應了当前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新要求,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内在驱动力
  知、情、意、行是人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过程,情感是人品德形成过程的关键,处于核心地位。情感教育就是通过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道德知识传送到学生的大脑和行为之中。只有通过具体的情感活动,学生才能将自己对道德的认识通过外在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情感教育正是作为一种内心的驱动力从而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的实现的。
  (二)情感教育是实现学校德育生活化的重要途径
  现实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础。近年来,学界高度重视德育生活化的问题,呼吁德育回归生活。实现德育生活化需要情感这个中介,情感教育是连接德育和生活的桥梁,情感教育也是实现德育生活化的重要方法。德育要回归生活,就要创设有效的生活环境来进行道德教育,学生只有在具体的环境中才能体验情感,实现情感的升华。只有将情感教育与学校德育相融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生活化。
  (三)情感教育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时效性的客观要求
  传统的德育教育过度注重认知,这种过度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情感体验的德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情感教育以学生为核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学校在德育工作中融入情感教育,对于改变德育工作模式、走出传统德育框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学校德育工作中情感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要想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首先要研究情感教育缺失的现状和原因。准确分析情感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举措,才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学校德育工作中情感教育缺失的现状
  1.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德育目标与情感需要脱节
  学校德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主要途径,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德育的起点出现了偏差,这大大降低了学校德育的效果。在如今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德育目标的确定过于理想化、片面化,缺乏层次性的递进,这样的德育目标早已超出了学生的心理水平,也不符合学生的情感需要。如今学校德育目标的起点过高,忽视了对学生基础道德的教育,使学生的道德教育出现了断层现象。
  2.缺乏对学生情感培养,德育内容过度重视知识教育
  重知识轻情感是我国教育模式的弊端。虽然,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评价机制也在不断改变,但是应试教育的生命力仍然顽强。目前学校德育中知识性教育仍占据重要部分,德育课评价仍然以考试为主,学生在考试前仍然是采取突击的方法,死记硬背空洞的理论知识。
  3.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德育方法缺乏实践性体验
  德育与其他课程是有根本性区别的,学生德育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隐形教育。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对道德修养形成的重要作用,将德育束缚在课堂之中,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育方法仅限于课堂,学生缺乏实践性的体验往往会造成德育知识与德育行为的脱节,德育理论很难转化为内心的道德信念。
  (二)学校德育工作中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   1.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偏差,忽视学生基础情感需要
  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无论是方法还是内容都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情感需要,违背了德育发展的趋势。学校德育在内容的设定上还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的情感需要是有层次、多种多样的,而学校德育内容忽视学生基础情感的需要,这就造成了教育内容的偏差。
  2.教师自身能力不足,忽视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结合
  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德育教师,在整个学校德育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一些教师自身能力还存在些许不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与德育教师身份功能相脱节,二者之间无法形成合力。一些专业课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一些德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德育的理论知识,采取灌输性的德育方法,不能将理论知识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无法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由外向内的强制性教育,无法将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意识,学校德育工作也因此降低了实效性。
  3.家庭教育方法存在问题,缺乏对孩子道德情感的培养
  家庭是人的德行和道德教育的起点,道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单单只依靠某一时期、某一主体。家庭是将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最佳阵地,以亲情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庭成员之间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然后,目前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偏向于知识性教育,忽視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一些家长忽视对孩子道德情感作用,不能以身作则,孩子在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容易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家庭教育也与学校的德育出现了脱节,无法合力育人,学校德育工作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四、推进情感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高效应用的对策
  “学校是一个人接受规范化教育的重要场所,也必然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3]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将情感教育融入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德育目标的确立要结合学生内心的情感需要
  德育目标体系的确立应该根据不同年龄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模式、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等确立、制定可行的教育目标体系。学生作为有需要的人,有不同的情感需要。国家在制定宏观和具体的德育目标时,应该把学生的情感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根据不同层次、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和连贯性。
  (二)德育内容要贴近生活,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
  德育要回归生活,德育的内容就应该贴近生活,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学校德育内容的制定也应该包含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感、义务感等各个方面,将这些教育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师可以多采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和学生感兴趣的时政热点问题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将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心的行为规范。
  (三)创新德育方法,完善情感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以“感受—体验”为基础的原则,要完善情感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将德育知识融入于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率,就必须将德育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四)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质,正确把握德育功能
  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情感上的教育,更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全面地认识德育的功能。教育者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更要了解学生、爱护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严”“爱”结合,与学生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学校德育工作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在稳步前进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准确把握情感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推进情感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高效应用,以情感为中介,激发学生内心的动力,将道德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使学生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3]马勤学.学校道德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4]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谢昭雪.试论情感德育生活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8(21):18.
  [6]姚裕萍.情感德育理念与高校德育创新略论[J].高教与经济,2009(4):32.
  责任编辑:赵世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19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