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诗歌翻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学翻译很难,诗歌翻译难上加难。诗歌的意象、节奏、风格和诗人的情感都是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这就是所谓的“对等”。尤金·奈达在1960年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的两个法译文为例,将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诗歌译文的欣赏,为译者进行诗歌翻译提供借鉴,以创作出更多质量上乘的翻译作品。
  关键词:功能对等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080-02
  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诗歌翻译是一门重新编码的艺术,具体地说,是一种旨在解码原诗并用目标语恰当、优美地编码出来的活动。由于诗歌往往具有音乐性,格式工整,译者必须充分理解原诗的含义和诗人的思想,译文也要彰显原诗的语言风格及独创性。因此,诗歌翻译是极其困难的,有必要以正确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语言学派的巅峰之作,他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这一理论为全球翻译理论的创新指明了方向,并受到译者及翻译理论的研究人员的热烈支持。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人。组诗《归园田居》共五首,是陶渊明在41岁辞官后在农村生活时创作的,其中第一首诗描述了重返乡村生活的快乐。本文将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以梁宗岱和弗朗索瓦·马丁的法译《归园田居(其一)》为例,探究功能对等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以实现高水平的诗歌翻译。
  一、功能对等理论
  作为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尤金·奈达认为,翻译的终极目标是使译文读者获得最贴切、最自然的翻译,简单来说,好的译文读起来不应像译文。因此,在奈达看来,翻译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读者反映论。译文的准确与否应由译文读者来衡量,也取决于译文读者的理解水平。后来,他提出功能对等理论,实质是比较原文读者理解原文的程度和译文读者理解译文的程度,使之尽量对等,即原文信息通过译者完整地传递给译文读者,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功能对等理论的问世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归园田居(其一)》法译文对比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共20句,以污浊官场开始,以悠闲田园结束。从整体上看,马丁基本遵循“以诗译诗”的原则,每句有十二个音节,但梁译音节不够整齐。原诗的韵脚均为“an”音,两个译文却都没有做到押韵,这是一个较大的缺陷。两个题目差别不大,都使用了直译法,但梁错译了其中的“verger”,它是指种有果树的土地,也就是说,梁认为“园田”是“果园和田地”。实际上,题目《归园田居》表明陶渊明打算回归自然,过平淡宜人的生活,而不是世俗喧闹的生活。陶渊明之所以把“田园”反过来是为了押韵脚“an”。相比之下,“le retour aux champs”简单恰当,“retour”代表“归”,而“champ”一词让读者很容易预测整首诗发生的地点,马丁仅仅使用四个词就实现了功能对等。
  诗的前四句表明诗人因鄙夷仕途而打算归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适俗韵”是指逢迎世俗的性格。梁将其翻译为“en désaccord avec la foule”,即诗人与他人的性格不“相容”,而马丁译为“point ne plaisait le monde”,其中的否定副词短语“ne…point”使法语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诗人对世事的厌恶。对于后半句,诗人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强调是“我”喜爱高山。两位译者都保留了第一人称,直接表达诗人的感受,达到了形式上的对等,然而梁在“passion”前加上“seule”一词,这表明他唯一的爱好是高山;若回顾陶渊明的一生,会发现他在青少年时期受过儒学教育,因此曾有走仕途的愿望,只不过污浊的官场逐渐使他改变想法,因此“seule”一词不够恰当。此外,马丁在“amour”前补充出“tout plein de”,完美地展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强烈热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原指“捕捉鸟类的网”,这里指仕途、官场。梁译“Trame de Poussière”仅保留其字面意思,完全没有体现出隐含意义,甚至可能使此句晦涩难懂。相反,马丁使用意译法,“siècle”显示出“尘世”的繁杂,法语读者更容易理解。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是全诗最具诗意的一句。诗人用隐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羁鸟”和“池鱼”,并用“旧林”和“故渊”表达对田园生活的依恋。这两小句对仗工整,对译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两位译者均采用与原句结构相同的“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但是对于“旧”和“故”的翻译存在不同,“旧”和“故”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渴望,并暗示诗人希望摆脱束缚,重返真正的家园,马丁略去了它们的翻译,导致语义的缺失,而梁译为“ancien”和“première”,因此,梁译更为精确。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后半句是前半句的目的所在。两个译文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时态的处理。梁使用现在时表示将来,而马丁使用复合过去时。要知道,对乡村生活的渴望不是已经发生且结束的事情,它很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因此不应使用过去时。此外,梁使用固定搭配“revenir à”来表示“归”,但是马丁译中的“s'en revenir à”更为准确,突出了“再一次回来”的意思,因为童年时期陶渊明喜欢农村生活,在宦海沉浮后,他又有机会回归田园。
  诗中间的四句描绘了一幅美好动感的乡村风光画,利用质朴的语言,与官场的乌烟瘴气形成鲜明的对比。尽管它们相对容易理解,但句子越简洁,译者翻译起来的难度就越大。“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十个字将诗人的简单生活高度概括。两个译文差异不大,但都没有沿用原文对仗的修辞,因此没有百分百恢复原诗的语言风格。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一句是对住所周围环境的描述。房子后面的大树与房子前面的花朵相映成趣。“荫”通常用作名词,表示大树的阴影。两位译者均将其活用作动词“ombrager”,以体现大树的庇护作用。梁使用主动语态,马丁使用被动语态,相比之下被动语态更符合法语读者的阅读习惯。针对后半句,马丁译与前一句更加对仗,给读者营造出一个充满动感的画面,而梁译缺乏前后的对比,不够生动形象。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一句勾勒了一幅生动的风景画。“暧暧”意为“模糊的”,因为各个村庄相隔较远。“依依”描绘的是炊烟缓慢上升。梁仿照原文的重复,尽管重复会使人产生模糊感和音乐感,但它过于中式,不符合法语语法规则,甚至可能造成阅读障碍。另外,“vacillante,vacillante”缺乏上升的含义,无法传递原诗的画面感。就马丁译而言,“diffus”一词直接体现了模糊的特点,但缺乏重复产生的效果;“依依”的译文“alanguies des fumées paresseuses”使用拟人的手法,在忠实于原诗含义的同时,更加具有表现力;这一句实际上是由“d'où”引导的关系从句,将两个独立的图画有机地连接起来,完全符合法国人的习惯表达。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句诗取自汉乐府民歌《鸡鸣》:“鸡鸣高樹颠,狗吠深巷中”。在句法结构方面,梁译更符合原句结构,而马丁译加入了一些修饰成分,作用不大有些多余。梁使用动词“aboie”和“chanter”翻译“吠”和“鸣”,使用介词短语“au fond de”和“sur la cime de”翻译“中”和“颠”,简洁且准确。两位译者在译文中展现了壮丽宜人的乡村风光,且都采用“主语+谓语+环境补语”的结构以实现动态对等。
  最后两句诗描述了诗人在乡村生活中的愉快心情。陶渊明摆脱了尘世的喧嚣,过上了平静祥和的生活。“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不是指空气中飘浮的沉积物,而是指尘俗杂事。马丁直译为“poussière”不够准确,而梁译为“murmure intérieur”,法语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融入新生活后如释重负的心情。此外,两个译文均未突出强调“无”和“有”之间的强烈对比,进而缺少新旧生活的强烈对比。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句诗与开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强调了本诗的主题:“归园田居”。“自然”既指自然环境,也指尊重自己的本性,回归自由生活。“樊笼”一词使用隐喻的手法,表明当时的官场如牢笼般令人窒息。因此,对于“自然”的翻译,梁译为“Nature”,展示了诗人终于摆脱尘世、回归自然,却忽略了隐藏的含义;马丁将其转译为“liberté”,以点明诗人终于可以自由地生活。对于“樊笼”,尽管两位译者都按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因为“cage”一词在法语中也具有束缚的含义,因此法语读者也可以轻松理解其含义。总体而言,马丁译有利于加深法语读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深层理解,彰显回归田园的喜悦感,更加符合功能对等理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功能对等理论适用于诗歌翻译。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这两个译文具有各自的优势。梁译比较细致,风格比较接近原诗,而马丁译更符合法语表达习惯,更加流畅自然。值得一提的是,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在忠实原诗语义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诗歌传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因此,译者不仅要有超强的理解能力和精准的语言转换能力,还要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汉语有充分的了解。
  参考文献:
  [1]MARTIN,Fran?ois.Les Six Dynasties et les Sui[M].Paris:La Pléiade,Gallimard,2016.
  [2]郝晓静.此中真意 解者何人:《归园田居》(其一)英译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6(1).
  [3]梁宗岱.法译陶潜诗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罗晓佳.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诗歌翻译[J].英语教师,2019(13).
  [5]任淑坤,赵林.同怀汉诗情结,异彩陶诗翻译:《归园田居》四个英译本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4):122-126.
  责任编辑:赵慧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225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