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育成本补偿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研究及国际化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单纯依靠政府的教育财政投入已不现实,如何分担教育财政压力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基于“成本补偿机制”等经济学理论,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应运而生,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契机。基于上述理论依据的研究,剖析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教育成本补偿措施与经验,再分析我国高校教育特点及实际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成本补偿机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育成本补偿 学费 经济学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6-0072-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只有高等学校205 所,在校生11.65万。近几十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2019年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002万人。相应地,我国政府在高等教育各方面的投入,呈不斷增长的态势。
  一、高等教育学费面临的问题
  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高达50175亿元,其中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3464亿元,比2018年增长11.99%,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26.83%。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达到大众化普及是一把双刃剑,既实现了相对的教育公平,又导致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从实施的“政府买单”到“双规”制度;1989年我国高校迎来全面收费时期;1997年我国高等学校全面“并轨”;再到当下的“均衡博弈”时期,高校学费制度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不仅是我国,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学费都是一个影响深远、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与之息息相关的“教育成本补偿”课题,也成为国内外经济学领域研究、探讨的热点。
  二、教育成本补偿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早在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维泽最早提出了“教育成本”一词;5年后,西奥多·舒尔茨出版了《教育的经济价值》,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资本理论”,引起经济学界对高校教育成本问题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约翰斯通提出了“成本分担理论”。可见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具有合理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在此简要分析“人力资本理论”和“成本分担理论”。
  (一)人力资源理论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就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即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而教育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具有生产性,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来源是教育投资,因此,教育投资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二)成本分担理论
  成本分担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顿于1986年提出,即高等教育的成本,应由纳税人、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捐赠)共同分担。约翰斯顿认为,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与补偿,应遵循以下原则:
  1.收益结构原则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公平的内在客观要求,成本由受益方的个人或群体来承担。相应地,受益多的一方多承担,受益少的一方少承担。以高校教育的受益者为例。政府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受益者,其次是受教育者个人,因此,在大多情况下,政府和个人都是教育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企事业单位也是高等教育普及的受益者,因此,近些年国际上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2.能力结构原则
  基于社会公平的内在客观要求,能力强的一方将多承担成本,而能力相对较弱的个人、低收入群体,则相应地少承担教育成本。个人或群体都在高等教育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利益,获益各方均应按照能力结构原则分担相应的教育成本,以能力结构原则确定分担的比例。
  三、国外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采取教育补偿的时间更是有限,国际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补偿机制,对于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补偿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一)美国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机制
  美国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研究起步较早,形式多样,主要有实时付费制、预付学费制、延迟付费制等几种补偿形式。
  1.实时付费制
  实时付费制的优点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高校经费的来源稳定,缺点是因为不同学校的声誉、实力、专业的不同,导致就业前景不同,收费标准差距较大,往往名牌高校的学费居高不下,培养人才的成本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2.预付学费制
  预付学费制包括州学费预付计划和学费储蓄计划两种形式。
  (1)州学费预付计划。州学费预付计划,就是学生预先按照现行价格付清学杂费即可,后期如果学费上涨,也按照之前的既定价格收费。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由于无须担心学费上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2)学费储蓄计划。学费储蓄计划包含州储蓄、国家储蓄和商业储蓄计划等多种形式。州储蓄计划基本只在州内实行,国家储蓄计划可以全国通行,商业储蓄计划由大学储蓄银行操作,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风险共担。
  3.延迟付费制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机会法案》,由联邦政府出资,通过低息贷款、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支持年轻人上大学。90年代,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国家服务”计划,让无力支付贷款的毕业生以做社会服务来抵债,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学费压力。
  (二)英国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机制
  作为世界上最早实现高等教育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教育成本补偿机制起步较早,有一定参考的价值。早在1902年,英国政府《教育法》明确规定向大学生无偿提供助学金。在此之前,剑桥、牛津等名校只招收贵族子弟,此项举措为教育公平提供了契机。   20世纪60年代,英国高校开始扩招,高等教育逐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扩招后的英国高校在教育财政支出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因此,《1988年教育改革法》奠定了“学费加贷款”政策实施的基础,用助学贷款的方式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学,“免费加助学金”制度落下帷幕。
  英国针对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机制的探索并未止步,2003年,英国教育部长克拉克公布了《高等教育的未来》白皮书,开始实行“先上学后付费”及“差异收费”。这项制度放宽了学生缴纳学费的时间,允许学生在毕业后,用工作获得的薪水偿还贷款,而还款的利率直接与收入挂钩。据专家计算,按照这一比例,大部分毕业生用10—15年时间,即可偿还债务。此项政策的实施,对于帮助更多贫困家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三)日本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机制
  日本高等教育补偿机制值得我国借鉴的模式是完善的学生贷款方式,它属于一种延迟付费制度。日本采用的育英会奖学金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商业抵押助学贷款,该奖学金由国家财政补贴,还款期限长达20年。不仅如此,针对国立高校的学生,日本政府还采取了学费减免制度,并大力提倡勤工俭学。
  日本的国立、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收费差距巨大,这主要是由于国立、公立大学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其学费包括听课费、入学注册费和检定费。而日本私立高校的日常经费,基本以学生缴纳的学费为主,其学费内容,除了上述三项之外,还包括设施、设备使用费,这部分高昂的费用,成为日本推广私立办学的沉重负担,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問题。
  四、我国教育成本补偿合理性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高等教育费用需要由各受益方进行合理分担以实现成本的补偿,一方面是为了让高等教育事业实现良性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积极推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由于我国高校以公立为主,民办高校的数量较少(截至2019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国家承认的民办大学仅有756所);因此,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是以国家的财政拨款、个人缴纳学费为主,并通过社会捐助、高等学校经营性收入等方式为辅,筹措高等教育经费。这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成本补偿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各地区、各省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收入家庭的分担能力不同,无法通过“一刀切”政策做到真正的教育公平,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部门和高校积极拓展补偿的途径,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站在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角度,有针对性地优化国家、社会和个人分担比例。
  基于对发达国家教育补偿经验的研究,建议为保障更多低收入家庭子女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国家和高校应重点普及助学贷款、奖学金制度;为部分品学兼优但家庭无力负担学费的大学生,提供类似国外“延迟付费”的灵活方式;同时可以参考日本的经验,为大学生勤工俭学提供环境与机会。
  五、结语
  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研究及与英、美、日三国的国际化比较,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对实现教育公平、提高高等教育系统资源配置效率都有现实意义,同时符合人力资源理论、成本分担理论的经济学原理。适度收取学费,可在一定程度上舒缓公共财政压力,增加高校收入,扩大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规模,更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与个体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目前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教育成本补偿避免了少数人独享国家公共教育资源的局面,让高校教育配置更趋于合理,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长期策略。
  参考文献:
  [1]柴效武.高校学费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甘国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黄丹凤,杨琼.英国高校内部绩效管理模式探[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97-94.
  [4]钟宇平,陆根书.高等教育成本回收对公平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
  [5]洪成文.国外大学经费筹借的主要方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6]杨天平,刘召鑫.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分析比较[J].高校教育管理,2014(3):7-16.
  [7]杨国洪.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借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8]张俊森,李宏彬.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杨国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226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