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吉林省应用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高校纷纷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专业设置重复度高,趋同化明显,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针对这些问题,探索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而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点,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更好地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高校  学科专业  优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001-02
  近年来,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升,经济总量突破上千亿元,发展前景良好,动力充足,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取得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方面成绩斐然,在人才培养方面和服务地方经济上都成效明显。但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存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失衡方面的矛盾,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地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因此我们要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路径进行研究。
  一、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现状
  2015年11月,吉林省教育厅公布首批进行转型试点高校9所(含民办高校5所)、二级分院4个、专业群17个(含民办高校4个)、专业6个(含民办高校3个)。同年,由30多家单位组成“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联盟”,联盟中有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成员定期召开会议,交流经验,创建合作共享平台,推行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该联盟是吉林省高校进行转型改革的重要组织机构,致力于在成员单位创新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吉林省新一轮经济发展。2019年7月,吉林省教育厅确定了省级转型发展示范高校、二级分院、专业(群),其中有8所高校,5所二级学院,20个转型发展示范群。这些高校推进转型发展,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很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吉林省范围内高校转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数量已经达到了110个,这些试点能够更好地将地方高校的专业和当地的产业链进行衔接,指向性明确地改革学科专业设置。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学科门类覆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 11个学科门类,占教育部所颁布的110个一级学科专业类总数的较大比例,其中学科专业的转型调整是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关键环节,是高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吉林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本省经济发展特点及自身资源,纷纷进行学科专业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取得了初步成绩,尤其根据吉林省现有生态农业、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物流产业和餐饮旅游等优势产业,针对性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并在未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布局方面,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但跟国内其他发展较好省份相比,省内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仍存在很多问题。
  二、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重复设置偏多
  一些学校只追求学科专业的数量,纷纷开设各类专业,导致高校出现了资本和设备投资较低的文科和管理专业。比如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金融、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直接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毕业生就业时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意味着教育资源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最终导致办学质量的下降。
  2.特色专业建设不突出,缺乏内涵式发展
  省内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制订长远的、有针对性的专业建设计划。某些学科的专业建设计划是拿来共用的,没有自己学校的特色,造成学生在就业上缺乏优势,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高校一般追求学校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而丧失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同时加剧了大学专业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学校对人才定位不准确,应用技能人才培养特点没有显现出来,造成学生没有办法适应就业岗位。没有一所大学可以开设所有专业,且只有将独特的、具有优势的学科作为学校整体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支撑点,学校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支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协调
  应用型高校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学科数量和实力基础。高校服务社会的方式主要在于对高深知识进行创新、传播和应用,因此其服务基础在于具备一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基础。对于应用型转型高校而言,核心措施是对专业进行建设,杜绝高校盲目跟随社会热点,追求新专业的设立,没能根据地区及产业链人才特点配套设置,未充分考虑产业结构变化和区域经济产业的需求,更无法接轨地区产业发展的情况。
  三、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路径
  1.深化学科专业结构性改革
  第一,优化专业布局,落实改革工作,签署责任书,明确相关的奖惩办法,避免工作流于形式的情况出现。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资源进行改革工作的推进,始终围绕着高校和产业对接的核心,对专业结构进行改革,使地方高校和产業之间保持高度紧密的联系。继续改造老专业,对老专业不应一味“关”“停”,而是应该保留地区特色专业或与相关联的应用型专业合并招生。第二,重点建设应用特色型专业,针对当地的特色产业,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出对应的专业体系。第三,形成专业的预警机制。有一些高校某些专业毕业学生连续几年没有达到要求,这种情况下要对招生人数进行合理的压缩;甚至是暂停;对专业的设置方式进行调整,使其和市场供求比例相符合。第四,健全应用型专业管理办法,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使得各高校、各专业在专业建设时能够依据相对成熟的制度办法,合理有效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第五,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新工科”专业的建设有利于国家高等教育变革,对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几乎一致。因此,地方转型的高等院校可以着手于专业改造,使得学生能够获取专业对应国家教育认证证书。第六,加强应用型专业集群建设。结合各地发展现状,分析专业对应的市场需求,打造出对应的专业集群。   2.高校自身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办出特色应用型专业
  在推动地方高校课程設置改革工作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应用型高校专业内涵机制,形成高校特色应用型专业。第一,利用已有优势学科,探索交叉新型专业的建设,建立“模块化”课程,根据当地支柱企业及市场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及方式,增加实习实训学时,加强师资培训。第二,逐步建立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使之顺应区域优势、匹配支柱行业,科学安排学科布局,发挥现有学科优势,重点建设有特色、有水平的应用型专业集群,不断完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形成特色专业,从而发挥示范及辐射作用。第三,加强应用型教材建设。教材内容要满足专业发展学术前沿和发展趋势,可以从产业界聘请一些技术专家编写涵盖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前沿信息的教材。第四,加强专业建设评估工作。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专业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适时开展特色专业评估,政府应对办学水平高的专业给予扶持。
  3.创新应用型教学改革
  教学过程中,保证高校在转型时采用产教融合模式能够实现教学和生产实际的对接,使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目标和质量适应统一。要达到这一要求,第一,就要让地方高等院校从以前的理论性教育逐渐转向应用型教育,体现出人才培养的职业适应性,不再拘泥于以前的学术性理论型人才的培养。第二,将校企合作中的两大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凸显出来。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如果想达到突出双主体的目的,还要在人才培养主体上逐步实现由学校教师单主体向学校教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的双主体的转变。第三,在人才培养计划中,采取动态的人才培养计划修订机制。根据企业行业评估不断改进和修改人才培训计划。随着行业的加速发展,人才培训计划的修订也将加快。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应突出由静态的、基于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向动态的、基于产业职业技术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变。第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人才,而不是盲目地与学生互动以直接创业。今天,许多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仍然是支离破碎的、结构化的,高校真正需要的是创新教育涵盖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的概念模型。地方转型高校应该为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并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明确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由于地方转型高校的特殊性和生产教育一体化的多面性,地方转型高校应该在校园教育的每个环境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而不仅仅只是在大学科学园等地集中开展教育活动。高校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为学生未来创业打下基础。第五,通过课堂教学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师教授内容既要有基础理论又要有行业领先发展趋势,增加学生实习实训学时,聘期企业或行业专家来高校举办讲座,教授学生工作技能术。第六,采取“项目式”和“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逐渐脱离传统的讲授式授课形式,采取项目或者案例授课方式,在课堂中引入新颖的教学元素,提升教学质量。
  四、结语
  高校的根本使命在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经济结构的大幅调整,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都要求高校加快服务社会的能力,尤其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供给结构矛盾突出,必须尽快进行学科专业改革,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制订长期计划,不断探索建设优质特色学科专业的路径,使得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能够契合地区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地区经济健康、持续、高效发展贡献高校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李国强.2030年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前瞻[J].中国高等教育,2016(17).
  [2]刘献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及面临的主要矛盾[J].高等教育研究,2017(1).
  [3]崔勇.打造特色专业集群助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6).
  [4]朱琳.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景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22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