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三月三”民歌文化的电视传播实践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广西电视传媒不断探索,运用广西独特的优势——“三月三”民歌文化资源,以电视传播为渠道,以“三月三”的文化渊源为根脉,以民歌文化為主体,通过电视传播进行海外文化交流,针对不同国家观众进行了特色鲜明的规划与设计,举办了新加坡、阿联酋迪拜、越南河内分会场演出,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广西特色的文化传播新丝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三月三、电视传播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广西紧抓机遇,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三大定位”,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的同时,文化交流也日渐繁盛,广西电视传媒不断探索,运用广西独特的优势——“三月三”民歌文化资源,以电视传播为渠道,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广西特色的文化传播新丝路。
  一、“三月三”民歌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
  广西的“三月三”文化起源于两千多年前,以“上巳节”活动为根基,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全地域的重大节日庆典,其文化不但覆盖周边省份,在海外也有着深远影响,越南、泰国、缅甸等国的部分民族都有过“三月三”的传统。以“三月三”的文化渊源为根脉、以民歌文化为主体,通过电视传播进行海外文化交流,成为广西电视传媒的海外传播突破口。
  近年来,广西广播电视台以国际频道和综合频道(广西卫视)为主体,通过落地覆盖、与当地电视台合作等方式,实现了本土节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外多渠道播出。从2018年起,广西卫视借“三月三”节日庆典之机,在海外设置演出分会场,并将内容接入到“三月三”活动大直播当中,对广西民歌文化的海外推广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提升作用。
  二、“三月三”海外分会场的节目特色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族、文化、宗教多元化十分明显,要做好文化传播,必须精准施策,针对不同国家观众设计不同的节目,对此,广西卫视进行了特色鲜明的规划与设计。
  1.新加坡分会场:“民歌情怀”交织“长寿文化”
  2018年4月,广西卫视首次在新加坡举办“三月三”海外分会场,对于这破天荒的“第一次”,导演组慎之又慎,经过讨论之后,决定主打“民歌情怀”,邀请第一代“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女士和宜州彩调剧团前往演出。
  新加坡观众对“刘三姐”的感情非常深,许多观众都拥有“民歌情怀”,这是有历史渊源的。1962年7月11日《刘三姐》首次在新加坡公映,公映时间长达7个月,观影人次达50万[1(] 当时新加坡人口175万),风靡一时。婉转动人的山歌、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牵动着华人华侨的思乡之情。新加坡观众还把在家收看广西卫视“三月三”节庆直播,作为了解中国民族文化和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渠道。[2] 2018年取得成功后,广西卫视再接再厉,于2019年“三月三”再次举办新加坡分会场活动,激发了新加坡观众的浓厚兴趣。
  2.阿联酋迪拜分会场:“壮美广西”与纪录片同行
  2018年“三月三”的迪拜分会场,是广西卫视首次在中东国家举办“三月三”文化表演,导演组考虑到中东的民族、宗教文化习俗,以原生态壮族民歌为主,结合纪录片《广西故事》的中阿双语展播为辅的传播模式,邀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嘹歌”的演唱组合和龙州天琴文化艺术团参加表演。本次分会场活动对场外观众的文化传播更加重视,在当地电视台播出的时候,观众在领略壮族原生态民歌艺术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已经翻译成阿拉伯语的纪录片《广西故事》中的《壮族嘹歌》《刘三姐》等节目,加深对广西文化、中国文化的理解。
  3.越南河内分会场:展示交流融合、文化异同之美
  河内分会场活动是2019年3月举办的,相比新加坡、迪拜的活动,最大的特色是加入了中越民歌文化的深层次交流。中越文化之间具有大量同根同源的文化元素,如广西的京族与越南的越族、芒族都同源于古代骆越民族,壮族与越南的侬族、岱族在语言、服饰、习俗、宗教、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导演组在设计节目的时候,特意把京族民歌《过桥风吹》作为重点来展示,此歌不仅是广西京族的传统民歌,其源头更是来自著名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南“北宁官贺民歌”,曲调抒情婉转、缠绵悱恻,传唱数百年,在越南群众心目中的地位,类似于刘三姐歌谣之于广西。用以演奏歌曲的民族乐器“独弦琴”在世界上亦仅有中越两国仍在使用,编导们将中越文化民俗上的几种共通之处凝聚在这首《过桥风吹》之中,引发了越南观众内心深处的文化共鸣。
  此外,河内分会场尤其注重现场互动,以侗族《多耶》舞蹈为结束互动点,演员、嘉宾走下舞台与观众手拉手围成一圈,一边高唱“呀啰耶”一边踢踏着多耶舞步,原汁原汁地将“三月三”文化的互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让越南观众体会到“三月三”的互动之趣。
  三、结语:广西卫视举办的“三月三”海外分会场活动,以一国为一策,灵活多变地根据当地民族文化氛围进行节目设计,在传播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筹备时间、语言沟通、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困难,也有一些遗憾和不足之处,成为制约“三月三”文化海外电视传播的重要原因。笔者在参与过程中,深感当地电视传媒的主动介入仍不够深入,导演组以中方编导占绝大部分,外方编导寥寥无几,主要是制作时间和语言沟通的限制,让导演组难以更深入地了解外方观众、当地流行文化的传播需求,也就很难设计更具针对性的节目。此外,制作模式的限制,也无法通过后期合作进行更深入的推广,例如利用东南亚十分流行的Tiktok社交软件(“抖音”海外版)对节目进行剪辑、包装做新媒体推广等等,这都是未来“三月三”文化海外传播需要思考的新问题。
  在当今国家不断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软实力的背景下,“三月三”民歌文化的海外电视传播应该成为电视传播的一条长期渠道,借“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之机,走进更多国家,增强互动,让世界认识广西民歌之美、人文之美。
  参考文献:
  [1] 《20世纪90年代前刘三姐文化品牌海外传播过程及其国际化策略研究》 张坚 《贺州学院学报》第29卷第1期
  [2] 《“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电视台对东盟传播策略研究》颜兵 覃彤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年第6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302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