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新课标的英语课程中国文化缺失与融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中中国文化缺失由来已久。新时代,提升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新课标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发展英语教育与传播中国文化必须同时进行,突出英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课程属性,启示英语课程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教材编写者应加快教材的中国文化建设,多样完整地呈现中国文化内容,实现表征与内涵的统一。教师应重审外语教育的人文学科属性,增加中国文化输入,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关键词:中国文化 英语课程 新课标视角 文化缺失与融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8-0191-03
  谈中国文化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文化”一词稍做阐释。何谓文化,众说纷纭。新课标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阐释文化知识[1]12。物质方面是饮食、服饰等可视文化;精神方面主要是哲学、历史、价值观念等非可视文化。上述两种定义都从物质和精神、有形和无形两方面阐述文化内容,即从自然到精神的转义反映文化的两个基本含义。[2]
  一、传播中国文化与学校英语教育关系的应然与实然
  新时代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日益高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中国文化的立场,表明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依托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传递文化与提升文化的手段[3],学校教育、学校课程推动文化输入与输出。
  中华文化与课程融合是英语学科的文化担当,这在课标中已有体现[4]。新课标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课程融合的理念体现在文化意识培养总目标、文化知识内容和文化意识水平的表述上。新时代英语课程需培养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兼具型人才[1]5。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本土文化教育已出现问题[5],即中国英语学习者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匮乏的中国文化失語[6]。此后对英语教育中本土文化问题的探讨从未中断,中国文化缺失亟待解决,在提升中国文化国际话语权过程中不可回避。
  二、基础教育英语课程中国文化缺失的表征及原因
  (一)已有英语教材中国文化内容匮乏、文化失衡现象严重
  教材包含编写者认为最有价值的文化,是文化学习的重要媒介。新课标出台后便开启了教材修订工作,但修订是漫长的过程,目前绝大部分教学依然依托旧版教材。而旧版教材均有本土文化内容选材、设计不足问题[7]。人教版高中第一册涉及中国背景的单元极少且都是选读语篇,而西方国家知识和人物占比极高。此外,教材有所忽视中国文化价值取向,如部分语篇凸显西方个人主义价值,缺少对应的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集体主义群体意识[8]。再如,牛津版高中教材中国文化主题和内容存在缺陷,文化输出型和深层文化理解型活动缺失[9]。教材中西文化失衡使中国文化教学在备课教学环节就出现了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可能无法处理多元文化价值理念之间的矛盾,不能够在跨文化语境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选择正确的价值立场。
  (二)教师教学理念存误,文化素养不高
  教师是关系中国文化能否在英语课程中落实到位的关键因素。文化品格素养高的教师能二次开发文化失衡的教材,引导学生形成多元文化意识。但现实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情况并非如此。
  1.教学理念存误,课堂文化教学积极性不高,有意减少文化内容输入
  研究发现,教师文化教学理念和文化教学行为不一致。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英语课堂应开展文化教学,但在实际上文化教学的积极性并不高[10]。这主要受制于两个现实因素:课堂时间和教学效益(文化教学上的时间投入不能带来试卷得分的大幅提高)。第一,较之语言知识教学,创设文化学习环境和氛围的时间更长。但初高中课堂容量大,分配大量课堂时间给文化教学不现实。第二,目前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得到所有考试评价体系的高度认可[11],教师更愿意将宝贵的课堂时间留给能带来更多教学效益的语言知识操练。教师出于各种现实因素有意弱化文化教学,自然中国文化无法在以英语语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中有一席之地。
  2.自身文化素养不高,跨文化意识薄弱,无形中弱化了本民族文化输入
  价值观决定方法论,行为偏差源于认知偏差。中国文化遭遇冷落在很大程度源于教师文化意识和文化教学概念认识偏误。文化意识概念的核心是对本土文化、异质文化的理解、对优秀文化的认同。三大主题语境承载的也是中外物质、精神层面的不同文化信息。但部分英语教师和不了解该研究领域的群体对文化教学教什么存在认知错误:英语是西方语言,英语教学只应教或多教英语国家或者西方国家的知识,传授中国文化是语文和历史课程的任务。其实,将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等同于第二文化教学的错误认知由来已久,有学者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理解为汉文化教学[12],这与将英语教学等同于英语国家的文化教学在性质上无异,均暴露出语言教师文化意识的不足,对语言学习最终目的是实现跨文化双向交际认识有失偏颇。实证研究也反映出教师跨文化意识、文化意识培养和文化能力训练不足[13]。
  三、基础教育英语课程中中国文化缺失的影响
  (一)学生容易文化移情过度,陷入他文化的思维模式
  有意和无意忽视中国文化输入均易导致文化移情过度。英语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媒介。文化移情是语言学习者必备的能力之一,指立足本土文化与他文化建立双向联系机制,满足跨文化交际中主客体相互适应和情感沟通的需要[14],但移情须适度,以承认尊重世界文化多样、平等为前提。显然,目前英语课程中的文化教育常抛弃本土文化,违背适度文化移情原则,使学生无法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丧失文化批判性思维意识,变成英语语言水平一流,其实是被英语语言文化同化,丧失本族文化认同感的假外语人才。
  (二)国家文化安全受到挑战,国际话语权提高受抑制   以洋为美为尊的背后是国家文化安全危机问题。全民学英语时代,中国文化的地位以及国家文化安全受到挑战。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本可通过外语课程中渗透中国文化这一渠道让学生从异质文化视角解读本土文化,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但现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中中国文化缺失只会使外语教育方向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削弱本民族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存在感,最终抑制中国文化走出去,削弱其国际话语权。
  四、新课标视角的中国文化与基础教育英语课程融合的可行性措施
  受英语教育大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文化与英语课程的有效融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二者的融合处于动态前进的发展状态,存在很大空间。
  (一)加快英语教材的中国文化建设
  1.丰富中国文化主题,优化中国文化内容结构,增加精神文化
  首先,丰富中国文化主题。新课标中三级别英语课程涉及的中国文化知识类型多样,且三级别课程的文化知识内容学习均要求用英语表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表现形式及内涵,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意识[1]32-33。因此,新版教材的文化内容应全面覆盖新课标涉及的中国文化类型,特别要提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例。其次,优化中国文化内容结构,增加精神文化,凸显中国文化价值观。社会特定阶段的主流意识形态决定教材的价值取向,而价值取向又通过教材制约学校教育的受众。教材应选择最能反映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立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内容,如价值观念、社会规约等。教材可适当增加主流精神文化,特别是旧版教材缺失的国家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扭转文化选材弱化中国价值理念的倾向。
  2.多样化、完整化呈现中国文化内容,实现文化内容表征与内涵的有机统一
  除了量不足,教材中中国文化缺失还体现在质的浅薄上。多样化、完整化是指以完整语篇配真实插图、影像音频等多维呈现文化内涵,激发对中国文化产品、实践、观念、人物及其内部联系的思考。较之图片,语篇传达的意义更丰富;较之片段式文本,完整语篇承载的信息更多;利用真实性较强的插图的具象表达功能强化概括文化内容,促进文化意义传递。除了呈现方式,呈现视角也可多样化。可多用文化共现的手段结合文化讨论活动,基于文化差异反思本土文化,呼应“比较中求同存异”的文化意识培养宗旨,在比较文化内容表征与内涵的异同中理性认识本土文化。
  (二)教師审视外语教育的人文学科属性,增加中国文化内容输入
  1.转变教学观念,注重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努力实现人文英语教育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英语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偏向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训练,服务思维学习、工作交际;人文性侧重比较多元文化,寻求文化认同和自信。但受实用主义思潮影响,当前外语教育工具性凸显。教学目标直指考试评价体系中的考核内容,文化浸润给中高考语言知识点操练让道的现象比比皆是。虽然英语学科的人文学科属性是人人乐道的真理和外语界的基本共识,其人文性内涵却未扎根思想深处。
  以人文英语教育推动高校英语教学范式转变[15],其部分理念恰与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不谋而合。英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正如新课标提出课程培养兼具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新时代的“语言能力”应增加跨文化能力和学术语言能力,形成跨文化思辨英语能力,这也与新课标比较鉴赏、批判反思不同文化的理性审视文化的内涵相似。教师应适当冲破考试评价的桎梏,转变唯工具论思想,增加中国文化专题学习时间和内容,让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为一体。
  2.提升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文化教学能力
  教师对跨文化概念理解模糊,启示需提升文化素养,厘清跨文化意识内涵,提高文化教学能力。对此,不妨采取多元文化共现的策略比较中外文化异同。这一做法利用了本族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两大作用:文化移情的工具和外国语言文化学习的激励工具[16]。用本民族文化对比他文化,揭示他文化的主要特征,同时从他文化反观本民族文化,获得对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认知,从中理性认识文化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激励工具帮助学生跳脱民族主义观念,提高外国语言文化学习参与度。新课标也用对比、比较、了解中外差异等暗示跨文化比较的词汇描述文化知识学习要求,说明跨文化是外语课的时代主题。对此,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深入学习中国文化,减少教师层面的中国文化失语;其次自我培育跨文化意识,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文化,提升文化鉴赏力。
  五、结语
  基础教育英语课程中本土文化缺失原因较多,而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明确要求外语教育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应共同进行。对此,新课标修订了课程性质和育人目标,强调传播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教材建设、教师教学均可做出积极改变,将中国文化融入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夏谷鸣.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意识内涵分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2):93-97.
  [3]励雪琴.教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甘小亚,黄珊.我国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教育的研究现状研究:基于国内学术期刊的数据分析(2000—2010)[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94-196.
  [6]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C01).
  [7]易娜伊.国际理解视域下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34.
  [8]任平.新课标角度下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意识的缺失:以人教版高中第一册英语教科书为个案[J].当代教育科学,2009(10):13-16.
  [9]钱璇.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缺失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10]李红恩.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D].重庆:西南大学,2012.
  [11]朱泽权.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应为、难为与作为[D].无锡:江南大学,2019.
  [12]李润新.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C]//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35-147.
  [13]邱然.高中英语教师文化品格素养现状调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14]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29-32.
  [15]孙有中.人文英语教育论[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49):859-870.
  [16]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赵世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521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