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屈原与溆浦山水风俗的关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屈原研究”已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爱国主义思想、奇伟瑰丽的神话、香草美人的传统已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民间因他而兴的赛龙舟、佩香囊、食粽子的端午习俗经久不衰,自古以来各地的屈子庙、屈子祠、屈子亭也层出不穷。而屈原晚年在其流放地湖南溆浦居住长达十六年之久,屈子在这里留下的足迹和千古绝唱影响着这里世世代代的人们,因此溆浦也是研究屈原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探讨了屈原文化对溆浦的影响及时代意义,论述了屈原与溆浦山水风俗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屈原;溆浦;山水景物;民俗文化
  一、屈原与溆浦
  (一)“入溆浦余儃佪兮”
  屈原在《九章·涉江》中云:“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两千多年前,屈原“涉江”溆浦,留下了吟诵千古的诗篇,自此,“屈原”这个名字也与“溆浦”结下了不解之缘。根据《涉江》一诗分析屈原自陵阳入溆浦的行程。“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诗中涉及的地名及路线的关键词有:“鄂渚”“上沅”“枉陼”“辰阳”“溆浦”。“鄂渚”为地名,在今湖北武昌境内。洪兴祖说:“楚子熊渠封中子红于鄂,鄂州武昌县地是也,隋以鄂渚为名。”清蒋骥说:“鄂渚,今武昌府。”清代戴震说:“鄂渚在今湖北武昌府江夏县西。”对于“上沅”一词的解释,清代蒋骥说:“沅水东入洞庭,而原西向,故泝而上之。”“枉陼”,即枉渚,地名,在今湖南常德。《水经》云:“沅水东历小湾,谓之枉渚。渚东里许,便得枉人山。” “辰阳”,地名,故址在今湖南辰溪县西。清代戴震说:“自枉渚西溯沅,得辰阳。”《水经》云:“沅水东迳辰阳县南,东合辰水,水出三山谷,东南流迳其县北。旧治在辰水之阳,故即名焉。”“溆浦”一词所指今溆浦县。由此可推出屈原涉江的行程:渡长江,入洞庭,自洞庭入沅水,逆流南下,经枉渚(湖南常德)、辰阳(湖南辰溪),到达沅水与溆水交汇处(大江口犁头嘴),由溆水进入溆浦,见到了“深林杳以冥冥兮”“山峻高而蔽日兮”的景象。
  (二)溆浦境内的屈原古迹
  溆浦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屈原,使其爱国思想和文化精神得以继承传播。溆浦人民不间断地在当地建纪念祠、屈原庙以及开展各种文化纪念活动,致使屈原文化与现在溆浦人民的生活依然息息相关。在屈原入溆处,保留大江口犁头嘴水路驿站旧址,明代在此建了屈原庙,后数度重视,重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在溆浦大地还有建于汉代的“招屈亭”,清代的“三闾大夫祠”,与屈原传说有关的“明月洞”“橘花园”“鹿鸣山”“三闾滩”,作“国殇”的吐钱岩山,古溆浦八景之一的“溆水儃屈”“卢潭渔唱”“屈子峽”,有展示巫儸文化的“鬼葬山”,屈原居住地的“屈子故庐”的碑石。近现代在溆水两岸陆续修建“涉江楼”“橘颂阁”“怀屈楼”“屈原文化广场”“屈原纪念碑”“屈原雕像”“溆浦县屈原学校”(原溆浦县第四完全小学)。各种不同的纪念形式,旨在发扬屈子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屈子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是将屈子文化精神融入溆浦人民生活最好的方式。
  二、《涉江》所见与溆浦自然景物
  屈原在《涉江》中写道:“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我们不难从屈原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心情。“杳”,深远幽暗;“冥冥”,晦暗;“山峻”,山势高峻陡峭;“蔽日”,遮住了阳光;“幽晦”,昏暗幽深;“纷”,雪花纷飞的样子;“无垠”,无边无际。此处诗人所见皆是昏暗幽远,日月无光,猿猴哀嚎,大雪纷飞的凄苦景象。对山川景物产生这样的审美感悟,与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人生经历,美政理想破灭、遭受放逐苦闷哀怨的心情息息相关。《湖南省志·地理志》记载:“溆水西经溆浦县治,约三公里至红花滩,折向西……一公里许又折而南成一河湾,称石湾潭。自此以下,两岸山势所束,平地甚少,河道多依山盘旋,蜿蜒曲折……稍下山峡,峡长十一公里,两岸高峰耸峙,坡削岸陡……再折八、五公里至大江口注入沅水。溆水经溆浦县治自西向东,经石湾潭后两岸山势陡峭,河道变窄,蜿蜒曲折但“河槽平稳,不碍州行”,后至大江口注入沅水。可见溆水的特征是夹在两山之间,狭窄蜿蜒。据前文所述,屈原流放江南的行程:渡长江,入洞庭,自洞庭入沅水,逆流而上,经枉渚(湖南常德)、辰阳(湖南辰溪),到达沅水与溆水交汇处(大江口犁头嘴),由溆水进入溆浦。屈原《涉江》所见的昏暗幽远,猿猴哀嚎,大雪纷飞的凄苦景象,大抵指其自沅溆交汇处自溆浦县治一段所见,即所引《湖南省志·地理志》一段。我们可以想象,屈原南渡长江,自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而来,经宽阔的沅江逆流南下,一路所见之景尚犹开阔。然而,当其到达大江口进入溆水时,突见此蜿蜒狭窄、山势陡峭、野兽哀嚎的凄苦景象,一时物我相融,产生共鸣。由此推出涉江中的景物描写与当地景物特色吻合。此外,屈赋中的臭草香花在溆浦高山平地俨然随处可见,《橘颂》与素有“橘乡”之称的溆浦更是相得益彰。
  三、屈原對溆浦民俗文化的影响
  (一)屈原与溆浦大江口龙舟文化
  “说龙船,道龙船,大年一过望扒船;歌龙船,颂龙船,阳春三月造修船;想龙船,梦龙船,强身健体赛龙船……”这是流行于溆浦的民间歌谣,唱出了溆浦人对端午节赛龙舟的重视和期待。“五月五,赛龙舟”,全国很多地方自古以来都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然而根据溆浦民间传说,屈原自沉后十日,这个悲痛的消息才从汨罗传到溆浦,因此溆浦人端午节的时间和别处不同,他们过农历五月十五日,当地称之为“大端午”,并将赛龙舟成为“扒龙船”。每到这天,大江口一带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宽阔的江面上条条龙船满载呐喊,锣鼓喧天,炮声、鼓声、唢呐声、号子声此起彼伏,岸边看痴的小孩,内心澎湃的老人,充满自豪的望夫媳妇——好一派令人热血沸腾的热闹景象。与其他地方相比,除端午节时间不同外,大江口一带的龙舟赛更别具一格,有着很多特别之处。   1.“活龙头”,大江口龙舟的船头是敞口,不装龙头。比赛时,一位青壮男子坐在敞口之上,当地人称之为“活龙头”,取之于溆浦人划船营救投江屈原之意。“ 活龙头”由擅长摔跤的男子担任,每到两船并驾齐驱的关键时刻,双方进行摔打搏击,须要一方将另一方摔下水,方才罢休。龙尾是高高翘起的流线凤尾,凤尾顺着船体曲线,在船尾自然上翘延伸三米左右,高出水面大约两米,两者龙头凤尾非常融洽,体现了“龙腾凤舞”吉祥文化的传承。大江口传统龙舟,“活龙头”占据船头,运用腰部和上肢的力量,与对方搏斗,将对方摔落水中,赢得比赛的主动权,由此形成了专门用于龙舟竞赛的“挠术”。相传,当地的龙舟挠术,对应天上二十八星宿,有二十八项技法,目前流传下来的虎踞式、龙盘式等技法,仍有十四项之多。龙头“互挠”,至今仍是当地扒龙船最动人心弦的场景之一。
  2.“龙船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河边专门用于放置龙船的“龙船亭”。全国大多数地方的龙舟,安上龙头是龙舟,拆下龙头是渡船,但大江口龙船则是专用龙舟,一舟一亭。长约三十米的船亭,形似龙舟状,成为当地一道特殊的风景。每年赛完龙舟,就将其置于龙亭内,来年比赛时再抬出。
  3.“祭祀仪式”,大江口龙舟祭祀仪式分为“造船祭祀”和“扒船祭祀”。造船祭祀就是造龙船伐木时祭祀山神,船木匠发墨开工祭祀鲁班,龙船完工下水时祭祀鲁班和河神。扒船祭祀就是龙船下水前统一到屈原庙祭祀屈原,并在梨头嘴码头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共饮鸡血酒盟誓,祈祷平安吉祥,比赛夺魁。
  4.“旗语”,大江口龙舟的旗语堪称赛龙舟一绝。头旗在船头,竞渡时起指挥和号令作用;腰旗在中间偏后,与锣鼓为伴,鼓劲加油,龙舟旗语样式多姿多彩。头旗笑,跳头旗者要跳跃挥舞,彰显男性的潇洒自如,动作矫健;腰旗翘,跳腰旗者要男扮女装,扮相俊俏、野性,以活跃气氛。
  “宁荒一年田,不输扒龙船”,这同样也是溆浦大江口一带的民谣,这里的人们对龙船和屈原的感情深入骨髓。除此之外,当地端午节还有食角黍(粽子)、饮蒲酒、挂艾叶、佩香囊等习俗。两千多年前,屈原由此入溆浦,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时光;两千多年来,人们以如此隆重的方式纪念屈原,历久弥新。
  (二)《招魂》与溆浦的巫文化
  溆浦是苗蛮集团的居住中心,自古以来巫风盛行。《溆浦县志》记载:“溆俗信鬼尚神由来已久……”溆浦民间至今仍保存着“招魂”的巫俗。笔者曾在家乡溆浦大江口镇新民村目睹过一场声势较大的招魂法事。溆浦民间一直流传着落叶归根的说法,卒于异乡的人,家人须请法师在家设法场、做法事为死者灵魂超度,指引其灵魂回家,免于在外漂泊不安,以佑生者。一名在外务工的青年男子不幸突发疾病死亡,按例家人请来法师为死者招魂。法师在死者家的堂屋摆八仙桌设法坛,屋前和土地庙各设一个法场。法坛正中两根竹竿牵引着一张师祖的神像,法坛上写有死者的生平信息,死亡原因及时间地点,八仙桌上摆设贡品,四周贴满了符纸。法师一会儿坐着念经超度,一会儿围着堂屋绕圈高歌招魂。意为指引死者的灵魂回归故土安息,免于在外漂泊,受孤魂野鬼的欺凌。法师们随着锣鼓高声呼喊:“快回来啊,外面猛兽横行、飞雪千里;快回来啊,外面五谷不生、寸步难行……快回故乡啊,跨过山又跨过桥……”在溆浦的巫俗中,类似这样大大小小的招魂法事不胜枚举,民间至今仍保存着为溺水者招魂、为车祸亡者招魂、为打架斗殴致死者招魂等巫俗。总的来说,“招魂”的目的在于为游魂指引方向、安排归宿。民间流传的招魂辞大多与屈原《招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湖南苗巫吴正中所传招魂辞:“东方有假嘎的关魄的牢,魄魂啊,不能去呀!归来!归来!南方有蛇毒的关魄的牢,魄魂啊,不能去呀!归来!归来!西方有旋风大鬼的关魄的牢,魄魂啊,不能去呀!归来!归来!北方有大鬼散雪的关魄的牢,魄魂啊,不能去呀!归来!归来!九虎九豹在天,九鬼九妖在牢在地,魄魂啊,不能去呀!归来!归来!”苗巫吴正中的这段招魂辞,与屈原《招魂》大同小异:“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讬些。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旋入雷渊,爢散而不可止些……赤蚁若象,玄蜂若壶些……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首先,从描写四方之恶的方位和顺序来看,吴辞和屈赋均为东、南、西、北。其次,两者关于四方之恶描写的内容也极为相似。根据当地的传说,吴辞中的“假嘎”为高脚鬼,这与屈赋中东方之恶的“长人千仞”类似;吴辞中南方之恶有“毒蛇”,与屈赋中“蝮蛇蓁蓁”对应;吴辞中西方有“旋風大鬼”,与屈赋中西方之害“旋入雷渊”近义,吴辞中的“旋风”也与屈赋中“玄蜂”同音;吴辞中北方有“大鬼散雪”,屈赋中北方有“飞雪千里”……不难看出,一些民间流传的招魂辞几乎与屈赋《招魂》如出一辙。另外,屈赋《少司命》和当地的“求子”风俗、屈赋《山鬼》《湘夫人》和当地的傩戏等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当地信鬼尚神的风俗给了屈原丰富的想象力和奇伟诡谲的创作素材。
  结 语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受放逐,他带着那颗伤痕累累忠君爱国之心一路南渡。流放是屈原文化的精华,没有流放就没有屈原的伟大。毛泽东曾在读书笔记中写道:“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没有了,正因为丢了官被流放,才有可能产生这么好的作品。”“流放”对研究屈原文化,研究《楚辞》是何等重要,溆浦独占这一资源的鳌头。两千多年前溆浦敞开了她那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屈原。而溆浦是屈原生命中不可抹去的一站,这里留下了他的千古绝唱和足迹以及他的历史回声和人文精神。
  (责任编辑:张贵志)
  参考文献:
  [1]汪瑗.《楚辞集解》[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2]闻一多.《九章解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蒋骥.《山带阁注楚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4]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戴震.《屈原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6]郦道元.《水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8]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9]徐文武.《楚国宗教概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该论文由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18B279),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二〇一七级在读博士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522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