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分制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分制作为高校的一种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为学生的自由选课、自主排课提供了可能性,帮助其开展自我管理和自主教育。而这相应地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原有行政班级的统一化管理模式不再适用。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在思想上完成从教育到服务的转变,在模式上完成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进而引导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建设、思想教育、素质拓展和综合测评工作。
  关键词:学分制 学生工作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8-0182-03
  学分制是指以学生获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完成学业情况的一种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其核心是遵循学生自身能力基础的差异,摒弃以往单一僵硬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自由安排專业和课程。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一、高校推行学分制的意义
  学分制和传统的学年制管理模式有较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考核体系的改变。从传统的以规定的学习总量转变为以学分计量的学习总量;另一方面是指导形式的改变。学分制为学生独立自由地安排学习,充分发挥其特长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为指导教师提供了改变管理模式的机会。
  1.有利于整合学校资源
  本文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角度探讨学分制管理模式的优势。从学生角度,学分制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与个人兴趣来选择课程,不再受年制课程安排的限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突出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实现个体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从教师角度,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在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学校角度,学分制有利于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在传统的学年制下,经常出现学生重复学习已经掌握的内容的情况,而在新型学分制管理模式里,各学科、各院系之间的界限不复存在,学校的资源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整合,理论实践环节都实现了统一管理,适时调配。
  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个性化、综合型人才
  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高校学分制有利于高素质人才、个性化人才、综合型人才的同步培养。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可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第二,有利于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原来的培养方式不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按照统一的标准统一培养,而学分制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培养方案,允许基础好的同学突出发展。第三,有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学分制在自择专业、自选课程和自主学制三方面都给予了学生高度的自由,适应不同学生不同的人生规划发展,有利于培养综合型能力强的人才。
  二、高校推行学分制面临的问题
  学分制通过自由选课制度给了学生最大限度的选择自由,但加大了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难度。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管理、教育、测评三个方面。
  1.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由于传统的学生管理是以年级的班级为基本单位的,班级成员是同一个专业的学生,这样的班级结构稳定,能形成良好的层级管理系统。而实施学分制后,学生可以根据所选专业的学分要求来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授课班级和授课教师。一方面,班级单位的功能弱化了,学生时间安排不尽相同,生活更加分散,师生沟通便利性减弱,只能依靠班级班委了解学生的日常基本情况,这显然不太适合。每位同学的上课时间、地点不尽相同,教育者的管理信息也不能快速方便地传达。另一方面,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团日活动、班级活动等,很难再以班级为单位来开展。缺少班集体活动的情况下,势必造成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不强,纪律性下降,学生个体事件显著增多,管理的随机性也随之加大。
  2.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难度加大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工作是以班为单位来组织相关活动,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学分制后,学生较分散,旧的组织和教育方式显然是不适合的。一是,学生心理状况难以把握。学生在校的活动不再受统一管理和安排,即使同一专业的学生,由于彼此选择的课程不同、授课时间不同,也会造成学生之间、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心理沟通难度加大。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精力、时间都有限,无法实现针对每个个体的思想教育。二是学生党建、团建难度加大。随着班级行政班功能的弱化,基于班级的学生基层党组织和团组织无法再开展活动,组织建设面临困难,无法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教育管理者无法有效指导学生的选课、心理、人生规划、个性化发展。
  3. 学生综合测评工作难度加大
  现行的学生综合测评系统,是以行政班级为基本单位开展实施的,综合测评主要分德、智两方面,将学生的表现以量表形式进行量化,最后进行分数加权来排名,反映学生在这段时期内的综合表现。而在学分制体系下,一方面,在德育测评中,由于同班级的学生相互接触比较少,综合测评小组成员彼此之间不熟悉,很难客观准确地打分,使德育的得分不能够反映实际。在智育方面,由于学生所选课程、所选年限不固定,选课数量、选课难度上存在差异,即使同一专业的学生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在综合测评计算分数中缺乏客观的标准。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再通过行政班级的划分对学生做全面的评价。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呈现出多元和分散的特征,无论是辅导员还是班主任,都很难准确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高校推行学分制的学生工作管理机制
  在学分制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思想必须转变。常规的组织建设和思想教育形式都面临转变,具体体现在管理思想从教育转向服务,管理方式从被动转向主动,管理途径从行政班级转向双轨制度。
  1.从教育转向服务
  在学分制背景下,要求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学生的意识,其核心就是将传统的以管理、惩罚为主要手段的硬性管理模式转变为以服务、引导为主要手段的柔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遵循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主动转变教育角色。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活动和学生第二课堂的组织开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服务学生的思想,尽一切可能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在学分制体系下实现辅导员和班主任管理制度的转型。   2.从被动转向主动
  学分制的实行,对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管理者要根据专业要求、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未来职业规划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要改变教育价值观念,让学生自由选课,自由控制学年期限。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在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培养、发挥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不断提升学生自我培养意识,从被动转为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变他律为自律。
  3.从行政班级转向双轨制度
  在学分制背景下,应为学生配备教学及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或导师,加强对于学生选课、学习的指导。在学生工作上,要同步开展雙轨制的学生工作载体。一方面,行政班级是特定的载体,平时应多组织开展班级的集体活动,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以课程教学班级为临时载体,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任课老师获得学生相关的信息,以课程班级为单位,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教育,并由此开展思想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四、高校推行学分制的学生工作管理手段
  思想转型后,学分制下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手段也应同步改变。
  1. 关注学生思想动态
  学分制教育体系下,学生普遍无法迅速完成从高中的被动学习到大学的自由选择方法的过渡,其主要体现为心理迷茫,对大学生活乃至人生没有确定规划。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关注新生的思想动态,在此基础上,开展“名师导航”和“学生导航”,同步培养新生的思想建设。“名师导航”是通过学校知名教授、专家的讲解,影响和感染学生早日制定个人目标,树立个人发展规划意识,充实精神生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为新的学习生活夯实基础。“学生导航”是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学业优秀、素质全面的学生,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帮带作用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采取一对多的形式,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以朋辈效果开展心理建设,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融入学分制下的大学生活。此外,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建立长效监督机制,为学生提供经常性、多渠道、多角度的人际交往平台,提供更加和谐的环境。
  2.思想教育多样化
  在学分制背景下,要丰富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式,加强内容建设,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应建立党支部、团小组等团体,组织学生参与集体活动,行使权力并履行义务。一方面,在实施学分制之后,要进一步健全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宿舍的组织管理,将日常学生工作重心慢慢转移到学生宿舍中;另一方面,组织开展学生宿舍的个性化活动。以寝室为单位进行党建和团建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宿舍集体文化活动,使思想教育和学生生活融为一体,促进党团、班级建设。
  3.以团队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辅导员和班主任应依托学分制开展的平台,将校内外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形式多样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都纳入素质拓展体系。一方面,开展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利用校内外的资源,根据自身特点参与各种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术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社团组织,使社团组织成为学生活动的主要形式与载体,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增进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综合测评合理透明
  在学分制背景下,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建立更加动态、全面、透明、合理的测评体系。测评的全面和动态化原则指的是,学生的测评不仅应该包括学业成绩,还应涵盖学生所具备的素质,全面反映学生在校的活动。明确学生专业对应的学习目标,将不同学科分配不同的考核权重,对于重点学科进行重点考核。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评价档案,通过进一步量化、细化指标,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转变传统的学期综合测评,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同时,综合互评体系应着重将班级互评分数比例降低,同步提升寝室同学互评分数比例,使测评更加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 卢彦峰.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目标管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 薛峰.论学分制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3] 李桂红.我国高校学分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4] 薛峰,石澄贤,常愉.论学分制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5).
  [5] 胡月,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文教资料,2015(24).
  [6] 戴克林.刍议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机制: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的思考[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1).
  [7] 王吉东.学分制过渡时期高校学生班集体建设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
  责任编辑:孙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523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