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联助词的表达功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了解关联助词“的话” 的语法意义、表达功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位置及用法区别,针对典型的例句,讲解它们的用法及容易混淆的地方。从关联、语用、情态三方面说明关联助词“的话”的表达功能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探讨在语篇中“的话”起到的衔接、补充、假设的作用,以及在特定场合下“的话”的加入对说话者和听话者交流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关联助词 表达功能 作用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8-0074-03
  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经常存在结构助词“的话”的使用问题,关联助词“的话”的形成是其不断虚化的结果,在口语和书面语中被广泛使用。在以往的研究资料中,“的话”作为一个语气助词具有多功能的属性,本文总结以往的研究经验,推陈出新,全面分析“的话”的三个主要功能,用简单的例子来诠释“的话”的功能,讨论“的话”所具备的关联、情态及语用功能,探究“的话”在日常沟通交流中起到的作用。
  一、关联助词“的话”的功能
  1.关联功能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是传达语义。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沟通和交流离不开话语,话题在交际关系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的话”作为助词,除了改变句子的形式外,还发挥着关联的作用,将语句联系起来,对说话者表达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以下举例说明“的话”在句子中所起到的关联作用:
  (1)我昨天如果没有去上班的话,就不知道这个事情了。
  (2)如果明天下大雨的话,我就不用去上班了。
  (3)我今天很忙,如果可以的话,你帮我去寄一下快递吧!
  (4)天天都这样忙,假如我有很多钱的话,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例(1)中“没有去上班的话”就是在谈话中假设我自己没有去上班,这个事情我就不可能知道,为接下来所说的话做了铺垫,起到了关联作用,同时也可以用“如果……那么……”使其明显化,即“如果我没有去上班,那么这件事情我就不知道了”。由此可见,“的话”跟“如果……那么……”在句子中的作用是一致的,起关联作用。
  在例(2)中,“下大雨的话”就不用上班了,其关联作用可跟“如果……就……”一致。
  在例(3)中,如果删除画线句子,表达的意思则为:我今天很忙,你去帮我寄快递吧!是强硬的命令语气,加上“的话”则很委婉地表达出让对方帮忙的含义。
  在例(4)中,显而易见“的话”发挥的是关联作用。
  以上例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带有表示假设的词,附着在假设词后的“的话”使句子变得更加具体,同时也更容易理解句子所处的语境。
  日常的沟通交流中,有明确的前提,才能有更清楚的表达效果。例如:
  (5)如果明天考试的话,我今天晚上一定得好好复习,这样才能考高分。
  (6)如果考100分的话,我父母一定会很高兴的!
  例句(5)中的前提是明天考试,结果是复习才能考高分,“的话”关联着前提句和结果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果把“的话”删去,会感觉句子中缺少成分,试用其他关联词语填充:“如果明天考试,那今天晚上一定得好好复习,这样才能考高分”。可见“的话”在句子中发挥的关联作用与其他关联词语的作用是完全一致的,且“的话”关联的是句子中的前提句和结果句,有了前提条件,才能引出想要表达的结果。
  2.情态功能
  情态一直都是语言研究的重点内容。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者认为,语境可以分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说话人所说的话放在不同的情景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而具体语境中的情态则表达了说话者的感情和希望事物向自己愿望发展的态度,句子中“的话”的加入,则很好地发挥了情态这一功能。
  人们在沟通时,话语语气的不同会带给听话者不同的感受,“的话”在与一些词连用时,所发挥的关联功能不明显,但体现了情态功能。以下通过对比没有“的话”的句子和有“的话”句子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差异,来说明“的话”的情态功能。
  (7)A:如果可以,你去帮我把作业交给老师。
  B:如果可以的话,你去帮我把作业交给老师。
  (8)A:你要这个,我就买给你。
  B:你要这个的话,我就买给你。
  用“的话”的句子比不用“的话”的句子有委婉表达情感的功能和不确定性,对事情朝着说话者希望的方向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例(7)中,A句说话者想要表达的目的性较强,接近命令的语气,给听话者施加了无形的压力,相比之下B句中所表达的情感较为柔和。例(8)中,A句说话人的态度更为坚决,表示的是一种不可置疑的假设性推理,而B句中表现出说话人对事情的两面都可以接受的豁然态度;在语气方面,两个例子中的A句均显得更加强势,而B句说话者的语气更为温和,明显带有可以商量的余地,表达也较为委婉且含蓄。
  3.语用功能
  关联助词在实际运用中会发挥不同的功能,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其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含义也不同,“的话”在字面表述之外,还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例如:
  (9)如果测试为真的话,其结果就是肯定的。
  (10)如果不是因为你干了这样的事的话,还有什么原因让他们这么生气呢?
  “的话”在句子中充当假设条件。事情发展的多面性,使其趋向于一个方面,从而排除其他方面,起到准确说出自己想法的作用,增强说话者的说服力。此外,“的话”还具有指定范围的语用功能。
  (11)如果你今天想来见我的话,我的办公时间是从3:30到4:30。
  (12)同学们想要全面理解这本书的内涵的话,必须把这本书完完整整地读一遍,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但又不想伤害别人,或让人产生误解时,也可以运用“的话”的委婉表达之意,例如:   (13)我笑着对他说:“如果我没算错的话,我的答案有可能是对的。”
  (14)如果他是我的话,一定会理解你的。
  语言是表达情感的最有效媒介,“的话”这一关联词语很适合委婉地表达观点。
  二、关联助词“的话”的作用
  1.衔接作用
  关联助词对其他语言单位的关系起着很好的协助作用,使句子更加完整,在特定的语句环境中,“的话”具有假设性,能起到更好地衔接句子的作用,例如:
  (15)假若可能的话,他想要一点水喝;就是要不到水也没关系;他既没死在山中,多渴一会儿算得了什么呢。(老舍《骆驼祥子》)
  (16)假若他有了自己的车,生活舒服了一些,而且愿意娶亲的话,他必定到乡下娶个年轻力壮,吃得苦,能洗能作的姑娘。(老舍《骆驼祥子》)
  (17)“小伙子,我要是钱富裕的话,真想留下!”老者说了实话。“干脆就留下吧,瞧着办得了!”祥子是那么诚恳,弄得老头子有点不好意思了。(老舍《骆驼祥子》)
  (18)她也劝祥子把钱放出去,完全出于善意;假若他愿意的话,她可以帮他的忙。(老舍《骆驼祥子》)
  上述例句中,“的话”作为一个关联助词,起着衔接上下文的作用,使单句变得完整,并向读者清晰地表达了句子的含义。
  2.补充作用
  在日常交流中,句子的完整性极为重要。有时需要运用关联词语来补充说明,使句子成分完整且表意清晰。“的话”作为一个关联助词,可以在句子中充当补充句子的作用。例如:
  (19)这件事情很麻烦,如果不是他的话,应该很难完成。
  (20)今天我钱包被偷了,要不是有好心人在的话,我就回不了家了。
  “的话”为下句的表达提供了前提条件,使语句变得更为完整,起到补充的作用。
  3.假设作用
  假设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假设在句子中的运用给主句提供了前提条件,假设性关联助词一般有“如果(假使、倘若、要是)……就……”;“即使(就是、尽管、就算、哪怕)……也……”“的话”,等等,假设句子在古代诗歌散文中就有:
  (21)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稗类钞·战事类》)
  (22)洛阳亲友如相问。(《芙蓉楼送辛渐》)
  例(21)翻译成白话文为:“如果诸位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听我的指挥。”对对方的意图做出假设,用“的话”来代替:“诸位有意的话,看我马头的指向,听我的指挥。”在例(22)中,对亲友的行为做出假设:“洛阳的亲友们问起我的话。”
  (23)如果明天下雨,那么郊游取消。
  (24)如果明天不下雨,春游照常进行
  (25)假設我参加了这个活动,那我一定能得到经验。
  这些假设性词语都可用“的话”来替代:
  (26)明天下雨的话,那么郊游取消。
  (27)明天不下雨的话,春游照常进行
  (28)我参加了这个活动的话,那我一定能得到经验。
  “的话”在具体的语境中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如上述例句,加了“的话”与不加“的话”相比,前者的表达更加清晰,使听话人清楚地知道主句成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现代汉语中的“的话”在具体语句和语境中的功能和作用,可以对关联助词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现代汉语中的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助词作为虚词,在句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关联助词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关联功能,除此之外还有情态功能,给原本生硬刻板的语句增添了说话者的感情,在具体语境中使说话者的语气变得更加委婉含蓄,以上所谈到的功能和作用共同构成了关联助词在语句中的表达特点。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4(5):387.
  [4]姜露.假设助词“的话”的语用功能考察[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57.
  [5]金莉娜.论话题标记“的话”[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1) :79.
  [6]朱岩.关联助词的性质和形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责任编辑:孙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52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