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池三山”造园理念在当代园林景观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一池三山”造园理念历史悠久,其海上仙山式的造园模式蕴含了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仙境的道家思想,为后代各类园林的建造奠定了基础手法。本文结合句容上清湖景观设计案例,从规划布局、设计手法等角度剖析“一池三山”造园理念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一池三山,道家思想,造园理念,景观设计
  一、“一池三山”与道家思想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深信道家庄老学说,追求长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数千人寻仙境、求仙药。但最后他梦想破灭,退而求其次,营造了一处人间仙境——建阿房宫,挖湖筑岛,通过模拟海上仙山的景象来慰藉自己求仙不得的失落,而兰池宫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进行挖湖筑山的古典园林,求仙活动也成了秦汉时期皇家园林的主要功能之一。东方蓬莱神话,海外三仙山等传说的流传,使得“蓬莱”一词成为“仙境”的代名词,历代帝王对于海上求仙、追求永生的活动乐此不疲。汉武帝在长安营造建章宫时,在宫中挖凿太液池,池中堆筑三岛,取名为“蓬莱、瀛洲、方丈”,象征东海三神山,通过自然山水来模拟人间仙境。建章宫也是第一个具有完整三仙山式的皇家园林,“一池三山”也成为皇家园林的主要建造模式,北魏华林园、元大内太液池、清代颐和园都沿袭这种建造方法。
  二、“一池三山”园林布局特点
  1.山水式园林多以大水面为主题,通过桥、堤坝等设施对水面、陆地进行分割、连接,园林中水面往往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割,形成主次之分,而蜿蜒曲折的小水系也贯穿全园。
  2.水体中挖筑的“三山”,高低错落,丰富了景觀视觉效果。水岸、山岛上栽种植物,山岛藏匿在绿色植物之中,虚实交错,增加了景观层次,丰富了视觉效果。
  三、案例分析——以句容上清湖景观设计为例
  1.项目概况 (1)项目区位 上清湖公园景观作为温泉谷项目的部分,整体项目场地位于江苏镇江句容市茅山风景区脚下,茅山作为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
  (2)周边用地状况 公园位于温泉谷中部核心区,周边分别是别墅、温泉区、农业、老街等部分,承担提供观光、游憩的功能的作用。
  2.设计理念 (1)道教与景观环境的融合 茅山历来为道家圣地,道教文化浓厚,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道文化中,最重要的是修德,需要人们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不管是个人还是外部世界都应该返璞归真,回归山水自然之天地本源。
  以中国传统自然山水文化为主要理念元素,创造“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体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意象意境。用内部山水与外部的茅山与茅山湖的形成共同形态,人工与自然相一致,天人合一。
  (2)“一池三山”手法的应用 通过挖凿水池、堆筑土山,利用桥梁分割水体等方法,创造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景观空间。山体是园林的骨架,而水形成贯穿全园的脉络。一池三山中的岛屿作为景观最重要的主体,在岛屿上布置高低错落的游憩型景观建筑,增强景观的空间层次感和游玩趣味性。而大大小小的水面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呼应,增加空间景深的同时,也起到延伸或阻隔视线的作用。
  3.案例规划 (1)总体规划 上清湖公园整体规划面积8.7公顷,地势较为平缓,南北高差约6m。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倚虹桥将水面划分为大小不同的两个部分,在大的水面空间之中堆筑彼此衬托、相互联系的三个岛屿,其中较大岛起到主导作用,在岛上建造以道教文化为主的休闲建筑,通过游船码头与岛屿进行交通联系。
  (2)分区规划 上清湖公园景观分区设计主要通过采用不同类型、景观特色的植物来进行,结合各个分区的特色和景观营造需求,将公园划分为七个主要部分,包括十里风荷、桃李春风、一池三山等。从植物类型和配置模式多样性的角度出发,不同片区的园林空间进行经济合理、自然美观、符合生态规律的植物配置。以游赏意愿为框架,贯穿山水、林岛,沿线组织不同的植物景观,在山与水的相互交叉、林与岛的融合中,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植物空间形态。
  ①兰桂齐芳:以玉兰和桂花为代表性植物,价值高,寓意美好,突出入口处植物景观特色。
  ②十里风荷:还原古诗里“归途十里尽风荷”的意境,体现夏季美景
  ③柳浪闻莺:以垂柳植于岸边,衬托乌桕、枫杨及黄菖蒲、千屈菜等植物。视野开阔,是欣赏湖景的观景佳地。
  ④树海阳春:利用起伏的地形密植榉树、香樟、栾树等观赏价值高和季相变化丰富的林木,作为湖区背景林。
  ⑤杉林水韵:以芦苇、茭白等水生植物散置在水域中,水岸边种植池杉、水杉等耐水湿乔木。辅以人行木栈道、休憩亭、船坞等,增强人的可达性与视觉观赏性。
  ⑥桃李春风:在水岸边栽种桃树、樱花等观赏性较强的植物,营造休闲舒适的景观环境。
  (3)一池三山景区规划 以圆明园、颐和园等中国传统园林为设计参考依据,堆筑三岛,以模拟“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以上清湖为基底,依托周边茅山道教文化背景,形成舒适安逸的休闲环境。为增强游览的趣味性和景观丰富性,以游船活动进行辅助。
  四、设计手法
  1.虚实结合 山水相依,水是“虚”景,蕴含无限的内涵与文化,其中承载了道家文化中的“意”;山是“实”景,让文化内涵有寄托之地,体现游人对“道”的追求。虚实结合,引导整体游览路线,在不同景点的穿插行进中感受文化内涵。
  2.布局形态 “一池三山”造景模式一方面精神文化层面对道教的追求,对自然的崇尚,另一方在布局形态上,在大面积的水体之中设置三山,并通过各种方法对水面进行切割与联通,可以使得原本空旷的水体变得富有生机,增加公园观赏性。
  结 语
  在中国古典园林漫长的发展历程之中,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一池三山”造园模式始终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为当前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汲取古典造园艺术的精华,结合实际需求,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园林艺术的意境美与自然美。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孟培,夏涵.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园林模式[J].美术教育研究,2017(22):62.
  [2]张建平,刘纯青,古新仁.“一池三山”造园思想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传承与演绎研究[J].园林,2019(11):46-49.
  [3]靳荟民,陈炜.一池三山对传统园林空间布局的影响[J].建筑与文化,2020(04):113-1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538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