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西博物院公共教育活动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婕

  摘 要:随着我国全面步入小康社会,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程度逐渐加深,博物馆成为了解历史文化、享受休闲时光的场所。观众数量的急剧攀升给博物馆进行公共教育活动带来极大压力。文章通过对山西博物院的现状分析,结合自身的实践探索感悟,提出适合山西博物院公共教育活动开展的想法与对策。
  关键词:山西博物院;公共教育;困境;对策
  20世纪中期,在博物馆的职能和服务范围中第一次将教育职能纳入其中。在2007年匈牙利维也纳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年会上,首次将教育列为博物馆日常工作的第一要务写进博物馆的定义中,我国也在2015年修订的《博物馆条例》中明确提出了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能。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博物馆、科技馆等公益性服务组织已成为学生素质拓展的首要场所。这其实与当前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彻底将博物馆日常工作重心从展物转向到导人,将博物馆的职能定义由展示转向教育。现今的博物馆不再提供统一的服务模式,而是结合用户大数据画像,提供差异化、多层次、广覆盖的服务模式。公共教育作为辐射人群最广的核心教育模式仍是博物馆各项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具有清晰的目标群体和实现效果,需根据馆内的藏品和资源进行周密策划、部署,这些都考验着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策划者和执行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
  1 山西博物院公共教育活动现状
  山西博物院年均接待观众人数约90万人次,通过门票预约制,限制每日观众人数上限为3000人次。良好的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是提升博物馆文化影响力和增强博物馆吸引力的最大筹码。山西博物院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和省综合博物馆,承担了举办公共教育活动的职责。虽然近年来山西博物院通过院内教育部门的集思广益,精选了部分优质的公共教育活动,也结合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博物馆开展公共教育活动的频次和质量仍难以满足各类观众的需求。根据国务院、教育部和文物局的指导意见,要促进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与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形成由博物馆专业人员与学校历史老师组成的双师配置,逐步完善博物馆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当前,山西博物院的公共教育活动以讲解员与志愿者的展厅讲解、“晋魂”陈列主题活动、博物馆公共知识讲座、临展类教育活动、节假日主题活动为主,辅以实景模拟和普及交流活动,对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够,公共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创新不足导致部分公共教育活动的目标完成欠佳。
  2 山西博物院公共教育存在的困境
  笔者认真分析了全国各类博物馆的统计数据,以事实为依据,发现当前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多以亲子类、体验类活动为主,讲座活动虽然举办,但由于前期宣传等原因,观众人数不多。馆内的学术交流活动多以馆内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主持为主,缺乏业内知名专家和学者的参与,尤其一些互动类的活动,多数存在知识深度不够的问题。体验活动虽然以手工、探宝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但是多数活动只适合低年龄段的小朋友,活动整体的构思缺乏相应的覆盖度。结合山西博物院多年来组织公共教育活动的实践,发现目前的公共教育活动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与新技术的结合不够密切,受众覆盖面小
  山西博物院各项公共教育活动主要采取比较传统的模式,以讲解员、志愿者讲解为基础,开展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的类型较少,多年来一直沿用讲座等方式进行,缺乏学术交流活动形式上的创新。针对青少年群体主要是小课堂、动手体验活动、小报制作等传统模式,对一些移动终端、物联网等高科技产品的运用缺乏,展厅虽然设有触摸屏、语音导览等设备,但是未充分与当下流行的5G、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结合,没能使博物馆公众教育有效地利用新技术、新平台,为观众提供的技术服务比较基础。这样就使得博物馆公共教育主要依靠教育人员、讲解员有计划地组织教育活动,受众大部分为线下参与活动的观众,辐射面较小。不能满足大批量观众对于博物馆知识的需求,受众的拓展受到限制。
  2.2 复合型人才匮乏,跨学科交叉有待提升
  由于受到博物馆、文物、考古、历史学科的专业性影响,馆内员工专业构成以考古、历史、博物馆等相关专业为大多数,各类专业人才,尤其是互联网人才缺乏,导致馆内对于互联网等其他高新技术的应用不多。公共教育活动的策划者不仅仅需要对博物馆的考古、布展和宣传等常规工作相对熟悉,更需要对虚拟现实、物联网和新媒体等新事物熟练运用,只有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开展好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此外,公共教育活动还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技能要求颇高,馆内人员虽然各专业能力较强,但跨学科交叉运用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公众教育不光是博物馆文物考古知识的传输,也需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尤其是针对幼儿教育方面,或者是面对无文博基础的观众,如何通过公众教育将历史文物知识由浅入深地传递出去,如何搭建好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如何将博物馆知识从晦涩难懂的学术报告变为寓教于乐的公众教育活动,还需要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
  2.3 观众群体没有层次化,发挥教育作用受限
  从2015年起至今,山西博物院虽然已根据用户的预约信息统计出了观众的大数据画像,但是策划者运用这些信息进行专门的分析并进行活动策划的比较少。虽然针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活动开展了部分工作,但是如何通过校博联动,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发挥博物馆的资源优势,促进多层次群体的优化服务,这些都是值得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策划者深思的问题。目前山西博物院的教育功能与其他大多数博物馆一样还处在探索试水阶段,如何打造好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青少年的精神文化家園,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在受众方面,博物馆的主要观众以成年人为主,而这些成年观众因为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背景不同、来博物馆参观的目的不同,使得他们对于博物馆的需求有很大差异。在公众教育方面,目前还没有能够利用观众大数据信息将博物馆参观信息导览信息进行差异化分类,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参观学习需求。   3 提升山西博物院公共教育活动的对策
  山西博物院的公共教育活动应以精品化、大众化和多层次的覆盖作为活动目标,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解决。吸取馆外机构优秀的活动经验,加强与学校、社区的合作,尤其可以向社区的公共教育活动学习。通过前期与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将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常态化地纳入全民教育体系中,采用流行的双导师制,注重博物馆专家和历史专业教师的经验结合,将博物馆教育和学校历史教育有机结合。关注世界和国内大型博物馆的经典案例,向故宫博物院、陕西博物馆等优秀博物馆学习,从中找寻解决公共教育活动层次提升的对策和方法。
  3.1 优化教育模式,开发特色活动
  线下活动是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的中心,除山西博物院现有的手工体验、定向寻宝、制作小报等常规线下公共教育活动外,还应该根据学校的历史课程教学进度,充分运用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开发新的临时特展。如在讲解夏商文化的课程中,可以让学校的历史老师将课堂搬到博物馆中进行,各种青铜器文物可以作为立体教具。让历史知识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能够活学活用,鼓励学生进行历史的探索,让教师给予善于创新、善于发表观点的同学一定平时成绩的奖励,体现校博深度合作的价值。
  博物馆的公共教育活动除注重发展线下教育模式以外,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变革,多开发线上的教育课堂,结合互联网新技术,打造线上知识学习平台,利用线上工具开展线上知识讲座,甚至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历史穿越和线上手工制作等教育活动。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打造适合线上教学的手工技艺,如民俗剪纸、勾勒壁画等活动。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育模式,打造完整的、适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的教育模式,将诸如5·18国际博物馆日等博物馆优质活动做成每年必办的系列活动,力争将经典活动办成公共教育活动的品牌。对博物馆的现有藏品尤其是精品进行多维度、多角度的重新定位,挖掘精品的特色和亮点。主动与学校、社区等单位联系,听取观众群体的反馈意见,从观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思维重构,开发兼具自身特色的公共教育活动。
  3.2 打破人才壁垒,再造复合人才
  博物院需要打破原有的用人机制,建立灵活的新型项目化人才制度,将每一个公共教育活动打造成项目制,实施项目化的考核与激励,可以通过公共教育活动的项目化使用人机制更加灵活。要打破本单位和外单位的人才壁垒,定期进行人才交流活动,充分调动现有员工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进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鼓励学习目前博物院紧缺类目的知识,让一些年纪较大的员工多接触互联网新事物,建立良性的内部学习、知识再造机制。适当提升复合型人才的待遇,让人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长。与其他高新企业合作,同时加大自身高科技复合人才的培养,使人才朝着“高科技+懂历史”、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复合人才方向发展,提升员工的整体知识水平。
  运用内聘外引的方法,聘任内部的专家型人才主导公共教育活动的开发,同时采取将优秀人才送出去,将知名专家请进来的方式,或采取项目制的形式,聘请一些知名专家进行指导。鼓励员工走出去,通过外部进修和培训的方式学习其他馆的先进布展理念和好的活动形式。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大馆学习,建立志愿者的管理调度系统,充分利用好大、中学生的志愿者队伍,也可通过“小小解说员”等活动,选拔部分优秀小学生加入其中,使现有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解决博物院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3.3 细分观众群体,优化活动质量
  结合博物馆的入馆预约系统大数据,并選派有统计专长和经验的志愿者参与观众的调研和统计工作,摸清入馆观众的大数据画像,并按年龄、学历、职业等多个维度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到不同年龄段的公共教育活动喜好和习惯。根据总结的群体特征,细分观众群体,并进行针对性的公共教育活动安排。利用全国博物馆的大数据信息和用户数据画像对观众进行差异化的分类,进行各层次的活动策划,提升观众的活动满意度。同时派遣有特殊技能的员工去特殊学校进行培训,以便更好地为残疾观众等特殊群体提供优质的服务。
  山西博物院应利用好青铜器资源的优势,将优势逐步放大,结合VR、AR等技术打造符合自身定位的优质活动,针对观众日益碎片化的知识获取方式,拓展公共教育的模式。对于不同的观众群体,需因材施教,善于抓住各层次群体的特点,用心打磨公共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用心制定活动形式,邀请多位不同时期山西博物院的掌门人为公众做普及讲座,必将使活动的质量逐步提高。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加强宣传、统计和活动后期的意见收集工作,对互动的反馈进行深入探究,发现公共教育活动中各个环节的漏洞,做好弥补措施,本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持续性地进行公共教育活动的优化,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教育活动的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山西博物院公共教育活动目前的主要困境在于人才、内容、形式和质量,只有在这些方面分别进行改革,加强投入,力争制度和形式上的双创新,才能避免如今公共教育活动投入过高、吸引力过低的问题。通过引进和改良国内外博物馆的先进经验,注重公共教育活动群体的差异化,切中公共教育活动的困境要害,不断依靠科技和文化手段提升公共教育活动的质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山西博物院的公共教育活动一定能成为学生“第二课堂”和青少年精神乐园的首选项,打造省级博物院公共教育活动航母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朱琰,马雯钰.国内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J].艺术百家,2018(5):99-102.
  [2]张婷婷.关于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的几点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9):122-123.
  [3]陈艳.浅议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以南通博物苑公共教育项目的探索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5(22):232-233.
  [4]沈小琛.新媒体在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应用与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20(9):41-43.
  [5]李雪莲.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初探—以鸦片战争博物馆的公共教育探索为例[J].大众文艺,2016(14):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888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