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欣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联网+”背景下,重视网络舆论,做好媒体融合传播,无论是对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而言都非常重要。本文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体报道为研究对象,旨在为今后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体报道提供实践参考,使媒体传播形成更为健全的格局。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人文关怀;报道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2)09-0001-03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体报道策略及人文呈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20SJA2288)。
  一、“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传播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角力
  随着信息科技的日益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相互角力和交锋,从某种程度来讲,也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大众化。在议程设置方面,传统媒体过去往往充当的是议程设置的决策者和实施者,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新媒体给予了受众参与和互动的途径,极大地满足了大众的平等对话需求,使传播的语境更加多元化。在信息可信度方面,传统媒体因其得天独厚的地位和实力,对信息的真实性要求比较严苛,这也在较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传播的可信度;而新媒体由于自身的流量属性,难以保证信息质量,在信息可信度上相比传统媒体逊色不少。在信息完整性方面,传统媒体会通过各种渠道对信息进行整合和还原,从而使信息传播更具完整性、深度性和有效性;而新媒体为了快速吸粉,将精华集中展现,具有明显的传播碎片化特性。
  (二)如何形成健全的传播格局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促进了传播形态的发展和变革。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只有坚持求同存异原则,进行优势互补,才能不断完善传播形态。因此,各大媒体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报道理念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报道方式要把握大势所趋,力求扩大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力,降低社会恐慌和谣言滋生,引导正向舆论,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
  形成健全的传播格局,需要传统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从消息源头上杜绝虚假,在新闻的真实性上严格把关,塑造其权威性和可信性[1],要在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力,持续通过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对相关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消解受众的不安定情绪,解除受众的疑惑,有效引导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走向;还需要新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传播效率快、传播方式新、传播规模广等优势,重视其反馈通道,实现信息的良性传播。
  二、媒体在报道突发公共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媒体用以调整和处理新闻工作内部和外部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是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品格和专业精神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具体体现[2]。2008年汶川大地震爆发,民警蒋敏在这场灾难中失去了十位亲人,其中就有她两岁的女儿,但是,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她忍着巨大悲痛依然奋战在第一线。央视记者在得知情况后前去采访蒋敏,记者问她:“你是如何坚持战斗在第一线的呢?”,记者采访的初衷是想让被访者自己讲出一些“舍小家为大家”之类的感动之言,进而做出正面的宣传报道。但是,在此时此刻提出这样的问题,对采访者是一种刺痛。因此,新闻记者在面对灾难事件时,应该考虑当下受访者的身心状况,避免给受访者造成二次伤害。
  (二)媒体经济利益的驱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媒体不可避免地被大环境所影响,媒介生态的竞争也日益加剧,如何生存下去成为媒体必须思考的核心问题。因此,部分媒体关注的重心不再是民众,而是转向能为之带来商业利益的群体,媒体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变得日益商业化。比如,《旅游新蟆房出的女模特在汶川地震发生地的废墟中摆拍了一组照片,大众在看完该组照片之后认为其并不适合刊出。《旅游新报》为了追求流量,无视老百姓的悲痛之情,将灾难报道“娱乐化”的做法,引发社会热议,最终导致被停刊整顿。
  三、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危机的报道策略
  (一)引导正向舆论,营造健康舆情环境
  媒体应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健康和谐的舆情环境,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杜绝媒体集体失语的现象再次发生。相较于负面信息,民众更关注的是媒体应对负面信息的对策和态度。2021年7月,郑州发生了特大暴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反映迅速、及时,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减少了民众的猜忌,有效制止了流言四起。郑州暴雨的谣言主要是以视频、图文的方式在社交媒体发酵和扩散。比如,郑州海洋馆的鲨鱼跑出来了的视频,其实发生地点是在国外且视频内容也是后期技术合成的;常庄水库决堤的视频在网上疯传,其实当时只是正常的泄洪。诸如此类的视频或者图文谣言以断章取义、骇人听闻的方式博取公众眼球,造成社会不安的潜在风险。在此形势下,中国新闻网、人民网等官方媒体都及时站了出来,积极辟谣、消除了公众的不安情绪。此外,各大媒体将报道视角投向了现场救援情况、伤亡人数等公众急切关注的新闻点上,在紧张的舆情环境下,体现了有温度的人文关怀,发挥了媒体正向舆论引导的作用。
  (二)各类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源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
  “互联网+”背景下,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时,媒体的首要职责是为受众传递最新、全面和客观的信息,及时消除恐慌,这就需要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传播优势,通过集聚、重构和优化,使系统内的各类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从而实现全方位、多角度、高水平的新闻报道。
  郑州暴雨引来多方关注是当时网络上流传的一些视频快速引爆的,暴雨袭击下浑黄的泥水快速涌入郑州地铁里,在视频中能够看到积水已漫至乘客腰部。经过网络的发酵,郑州的汛情瞬间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各类媒体也快速反应相继发声。河南当地,尤其是郑州本地的媒体直击灾情现场,给全国人民带来及时、准确的信息;央视新闻开辟了紧急求助通道;《人民日报》也开启了互助渠道;新浪微博热搜迅速置顶“郑州暴雨”“河南暴雨救援”等关键词;腾讯新闻开发了辟谣平台,对郑州暴雨中抗洪救灾的各种不实讯息进行搜集和甄别,关注郑州暴雨的每一位网民都可以点击“较真辟谣”小程序,通过输入关键词去辨别相关信息的真假,及时有效地制止谣言,真实回应公众关注的问题;快手和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热搜榜单几乎全是“郑州暴雨”等相关话题,在热点榜第一的“河南加油”链接中,设置了关注“河南暴雨”的专题页面,并附有暴雨资讯、求助入口、物资捐赠等功能入口。

nlc202209271226



  (三)优化报道内容,创新报道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新闻的报道内容也在日趋多元化,报道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与科学化。在此次郑州暴雨的报道中,众多媒体采用了短视频、直播、flash动画、H5专题制作等多样的报道形式,使广大群众能够更加方便、直接且全方位地接收新闻讯息,有效地提高了灾情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人民日报》客户端开通了河南暴雨紧急求助的H5专题通道,为受灾群众提供信息求助通道,因洪灾有紧急救援需求的受困群众可以在此H5通道中快速填好信息,求救信息会在第一时间传递给相关部门,从而有效解决了民众所需,提高了传播效率。《新京报》专门针对郑州五号线为何“失守”制作了一个四分钟的动画,非常形象地展示了郑州地铁内部防汛是如何设计的,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阐释了民众疑惑的核心问题,让这个当时处于风口浪尖的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答。
  (四)媒体应与政府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当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时,非常态化的传播就会异常凸显[3]。因此,各大媒体要做好政府和大众之间的纽带,上情下达,将政府的决策和信息快速及时地传递给老百姓,实现信息通道的透明,减少民众的恐慌;还要做好下情上传,使政府快速了解百姓所需、民众之惑,进而调整工作部署。
  主流媒体除了拥有强大的采写编业务能力之外,同时也拥有与政府部门沟通对话的渠道,因此,媒体不仅要当民众的“发声筒”,还要担当起网络谣言“粉碎机”的角色。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各种信息汇集,民众极易产生焦虑情绪和恐慌心理。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灾后网络谣言的监管力度,及时辟谣,联合主流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正能量人物事迹进行报道,维护政府公信力,回应舆论关注,加强舆论引导。
  (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
  人文关怀是新闻媒体人职业素养中最基本的规范之一。在做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相关报道时,新闻媒体人不能为了抢头条、抢时效,在采访报道中做出有违职业道德的行为,而是要时刻关注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要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情感需求。
  四、结 语
  “互联网+”背景下,新闻媒体不是居高临下的告知者,新闻工作者也不是所谓的“无冕之王”,人才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因此,在新闻传播中,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做好正向的舆论引导,并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去优化报道内容、丰富报道形式,使新闻媒体报道更加多元化、人性化,更宜于传播和被受众接受。
  参考文献:
  [1] 李跃.新闻报道真实性问题之我见―――关于“新闻真实性”之争及真实性的实现途径[J].青年记者,2006(24):42.
  [2]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前沿2011-2012[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226.
  [3] 树诚.小议突发性事件中的流言传播[J].新闻爱好者,2009(16):33.
  [责任编辑:李婷]

nlc2022092712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40353.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