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三山五园游客感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柳国营

  摘 要:本文以三山五园为研究对象,借助Python爬取三山五园游客评论数据,并借助ROST CM6网络文本分析工具对三山五园游客感知的特点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发现,游客对三山五园文化遗产总体感知为积极态度且具有明显的偏好性,游客的部分消O情绪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与设施两方面,并从保护原则、部门协同、产品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网络文本;游客感知;三山五园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重点项目“‘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研究”(21JCB015)阶段性成果;北京学高精尖学科学生创新项目(BJXJD-GJJKT-2021-001)成果。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利用互联网旅游社交软件分析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感知状况已成为当下旅游研究的重要途径,如张高军[1]、张珍珍[2]、李爽[3]等通过对网络文本数据进行分析来获取研究案例地的游客感知状况。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库进行检索共获得368篇相关有效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见图1),目前对于三山五园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内涵[4-8]、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利用[9-11]以及旅游感知问题[12-13]等方面。
  综上所述,学者从历史地理、园林景观等多方面对三山五园进行了研究,但现有文献多为理论研究,从游客感知视角对三山五园的保护利用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从游客感知的视角出发,分析三山五园整体游客感知状况,以期能够助力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
  (一)研究区域
  三山五园是对位于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主要包括香山、玉泉山、万寿山、颐和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三山五园涉及园林、农耕、宗教、名人等多个方面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是北京市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借助八爪鱼数据采集器、Python网络爬虫方法爬取携程、去哪儿网等旅游门户网站的网络评论,搜集筛选后共得到相关网络评论86 891条,选用ROST CM6软件对文本文件进行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获取游客对三山五园的感知情况,探究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情感形象及总体感知形象。
  (一)高频词分析
  通过ROST CM6对所获取的网络评论数据进行分词和高频词分析并绘制高频词表(见表1)。可以看出,在三山五园地区,游客的目的地选择以圆明园、香山、颐和园为主,具有明显的趋向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宣传力度及历史教育。与三山五园历史相关的词汇主要有“皇家”“历史”“文物”等,反映出三山五园地区将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对文化遗产的历史内涵挖掘较为充分;在交通方面,游客出行方式主要是“地铁”,这与三山五园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关系密切;在出行时间上,游客多以“周末”为主;从游客组成方面来看,主要有“孩子”“母亲”,反映了多以家庭为单位参观。
  (二)语义网络分析
  利用语义网络分析构建可视化语义网络(见图2),分析游客对三山五园感知的直接或间接关系。综合来看,游记内容以“北京”“皇家”“颐和园”“园林”“圆明园”为一级聚集中心,同时“历史”“建筑”与“圆明园”“颐和园”等高频词均有较强关联,另外颐和园的高共现频数也表明其在三山五园地区的重要地位。在语义网络中,对于万寿山、玉泉山、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涉及较少,这与其旅游开发宣传有着直接关系,游客对其了解较少,吸引力不足。
  (三)形象感知分析
  对三山五园游客旅游体验感知的高频词表进行归类,设置旅游资源、旅游特征、旅游服务与设施、旅游活动4个感知纬度,其中旅游资源感知在旅游形象感知中占比较大(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历史”“江南”等词汇表明三山五园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历史性是三山五园的主要特征,是游客整体感知印象的重要组成。旅游服务与设施对游客体验和满意度具有直接的影响。“交通”“停车场”表明了交通便利程度对游客感知具有较大影响。“讲解”表明三山五园内部解说设施较为完备。“爬山”“游船”等动词是游客的主要旅游活动,类别较少。
  (四)情感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游客对三山五园地区的情感倾向,使用情感分析功能对网络游记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游客对三山五园地区的情感感知多为积极和中性情绪。其中高度积极情绪占比最大,高度消极情绪占比最小,表明三山五园给游客带来的整体旅游体验效果很好,很多游客表示“值得”,但仍有少数游客觉得“没怎么看”“人多”“太累”、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

nlc202302071742




  (一)结论
  本文通过上述网络文本分析,对三山五园游客感知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第一,游客目的地选择具有较为明显的偏好性,缺乏对三山五园的整体认知,这与其旅游资源丰富和旅游宣传教育有直接关系;第二,游客对三山五园的历史有简要认识,但不够精准详细,其所了解的内容也多为自身先前所受教育,通过游览所得历史知识较少,旅游产品较为单一,没有很好地文创产品作为补充;第三,景区内部旅游活动相对较少,休憩设施不够完善。
  (二)建议
  分级分类保护历史资源,丰富旅游活动类型。采用等级分类的方法对文化资源这一前提要素进行保护,如对于已遭到严重破坏的资源要立即给予保护,必要时可将其实体封存;对不同的文化资源采取不同的展示方法,如建筑实体宜采用现址展示,文物个体宜采用主题陈列板块展示或文化博物馆,人物传说、神话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宜采用数字媒体等方法进行展示,使游客游学合一;丰富旅游活动类型,尽可能地增加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长,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在现代语境下对历史场景进行再现,弥补三山五园体验感相对匮乏的缺陷。
  搭建网络宣传展示平台,塑造三山五园整体形象。要充分利用颐和园、圆明园这两个超级文化IP,借鉴故宫文创发展理念,将古代建筑、文物、历史等文化元素移植于当代时尚新潮的工艺品中,设计特色旅游产品或者纪念品展示旅游形象;充分利用香山、颐和园和圆明园遗址公园单体区域的知名度,构建深层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体系,要针对不同的游客群体,设置不同的活动体验,鼓励各级教育单位举办“研学文遗”活动,三山五园官方媒体更要通过自媒体、公众号等网络手段,不断提升文化旅游整体品牌IP知名度,将三山五园概念引入区域旅游的各个环节,塑造并强化三山五园的整体形象。
  [1] 张高军,李君轶,张柳.华山风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基于游客网络日志的文本分析[J].旅游科学,2011(4):87-94.
  [2] 张珍珍,李君轶.旅游形象研究中问卷调查和网络文本数据的对比:以西安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为例[J].旅游科学,2014(6):73-81.
  [3] 李爽,周璇玲,丁瑜,等.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体验感知研究:基于98篇蚂蜂窝游记的文本分析[J].旅游论坛,2015(6):7-20.
  [4] 张宝秀.三山五园的地位与定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65-67.
  [5] 何瑜.三山五园称谓的由来及其历史地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60-61.
  [6] 肖|发.古都三山五园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价值[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3-47.
  [7] 孙冬虎.三山五园的时代命运与功能变迁[J].三山五园研究,2021(1):1-10.
  [8] 肖瑞宁.“三山五园”的历史变迁[J].北京档案,2018(9):53-56.
  [9] 陈康琳,钱云.北京西郊“三山五园”文化景观遗产价值剖析[J].中国园林,2018(5):115-118.
  [10] 梁尧钦,沈丹,刘志芬.北京三山五园地区历史文化景观保护探析[C]//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风景环境规划)/重庆: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9.
  [11] 岳升阳.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61-63.
  [12] 李美琪,张雯.基于网络文本与ASEB栅格矩阵的“三山五园”旅游形象感知分析[J].三山五园研究,2021(1):261-269.
  [13] 田彩云.旅游引领三山五园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对策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60-66.

nlc2023020717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44844.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