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沉静阅读对小学生阅读兴趣影响的干预研究及原因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郭琴

  【摘 要】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其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沉静阅读是一种持续的无干扰的阅读形式。国外学者60多年的持续研究发现,沉静阅读对提升阅读者的阅读兴趣效果明显。本研究以北京市某小学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共211人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设置实验组和控制组,开展8周的沉静阅读干预研究,通过对结果的量化分析,讨论沉静阅读的有效程度。
  【关键词】沉静阅读 阅读兴趣 阅读活动排序 情感投入 阅读时长
  阅读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其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也是教育工作者一直研究的课题。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并掌握阅读的规律越来越受重视。而今,“双减”政策下对课堂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学科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主阵地,肩负着探索高效的阅读方式、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的责任。沉静阅读是一种简单易行又有着较长研究历史的有效阅读策略。
  一、沉静阅读的概念及其与传统阅读方式的差异
  1. 沉静阅读的概念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佛蒙特大学的小莱曼・C.亨特(Lyman C.Hunt,Jr.)最先提出了沉静阅读的概念。他指出,沉静阅读(Sustained Silent Reading,SSR),就是随手拿起一本书、一张报纸、一份杂志去阅读,而不必受提问、做评估或写报告的干扰,是纯粹为了兴趣的阅读。
  2. 沉静阅读与传统阅读教学方式的差异
  沉静阅读有着极为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它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的不同之处(见表1)。
  结合表1,我们可以看出,沉静阅读是完全从兴趣出发的阅读,是一种没有明确阅读目的的放松的阅读。在进行沉静阅读时,教师是阅读行为的示范者,同学生一起阅读,而不是监督者。
  二、沉静阅读的研究过程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北京某小学进行,覆w低、中、高三个学段,在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分别选取两个自然平行班,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作为控制组。
  2. 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2(实验组/控制组)×2(前测/后测)混合设计,其中实验组/控制组为被试间变量,前测/后测为被试内变量。实验组接受为期8周的沉静阅读训练,控制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因变量为阅读兴趣,由阅读活动排序、情感投入以及阅读时长来表征。沉静阅读训练结束后,对比实验前后的相关数据。
  3. 测量工具
  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汉语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与促进课题组编制的家长问卷,以家长报告为方式。
  其中,“简明阅读兴趣量表(BRISC)”表征阅读活动排序,“PISA阅读兴趣量表”表征情感投入,“儿童独立文化行为”表征阅读时长。
  此外,研究人员还自编了“参与感受表”考查参加沉静阅读的学生以及家长的主观感受,以此作为对以上测量结果的补充。
  4. 训练方法
  实验组选定每周3次的固定阅读时间后,利用课前5~15分钟进行沉静阅读。以上课铃声为“开始”提示音,使用计时器计时,计时器响起为“结束”提示音。要求每次阅读开始前,教师和学生做好环境、身心以及物质准备;依照自身兴趣选择图书,一次阅读期间不能更换图书;静心阅读,不打扰同学;教师是陪伴、示范阅读角色;阅读结束后,教师不提示分享,有意愿的学生可以分享,不要求写读书报告。一次阅读结束后,记录所读读物的名称和页码,方便下次活动的进行。随即开始课堂内容教学。
  三、沉静阅读的研究结果
  由于问卷分为前测和后测,只有两份问卷都完成作答,才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研究人员根据这样的标准,进行了数据清理,最后得到样本211份。
  1. 数据分析结果
  从数据可以看出,二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两个维度,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后测分数均高于前测分数,说明两个班的学生阅读兴趣都在提升。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以剔除两个组自然提升的因素,发现测试时间的主效应不显著,与干预情况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说明干预没有起到明显作用。
  四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两个维度,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后测分数均高于前测分数。阅读活动排序的测试时间主效应显著,前后测差异显著,情感投入、阅读时长的测试时间主效应显著,并且后测成绩明显高于前测成绩。
  六年级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分数均高于前测分数。进一步分析以剔除自然进步因素,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前后,后测成绩明显高于前测成绩。
  2. 质性研究结果
  经过两个月的沉静阅读干预实验,借助问卷得到以下数据(见表2)。
  结果显示,在阅读的自主性方面,四年级、六年级增强更为明显,均超出50%,其中六年级超出80%;六年级感受到阅读时间增长,而在专注时间增长这一项中,三个年级的效果都较好,六年级达到了97.37%;多数学生报告因为沉静阅读而更喜欢读书;二年级和六年级学生报告感受到自己能力有所提升。
  3. 学生和家长感受摘录
  (1)学生谈沉静阅读带来的变化
  沉静阅读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自主性。例如:
  我觉得我阅读的时间变充裕了,不仅在学校有了时间,家长也在家里和我一起设计了一个时间表来阅读。我觉得我阅读的自主性也在慢慢提高,火车站等车时,我会看书;在公交车上,我也会随手拿出一本书。沉静阅读让我有了更多的兴趣爱好……(六年级实验组)
  沉静阅读带给我的变化是原来我只有干完所有的事后,才会读书,现在我一有时间就读书。(四年级实验组)
  沉静阅读给我带来的变化就是我能够主动阅读了。(二年级实验组)
  在反馈中,很多学生提到沉静阅读可以促进阅读速度的提升。例如:
  沉静阅读让我的阅读速度提升了,思维更加活跃了。以前看完一本书中的片段,继续往下看时,还需要回想一下刚才的内容。但是现在我都会想象下一个环节了。而且以前一周看一次书,也就是30~40分钟,现在一般一周看2~3次,一次1或2小时。(六年级实验组)

nlc202302131537



  (2)家长谈沉静阅读带来的变化
  实验后,家长的反馈比学生更为丰富。不少家长提到孩子的阅读已经成为习惯,并且过程更为专注,读书的兴致也更浓厚,经常呈现不愿意放下书本的状态,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很大的提升。并且,不少孩子还带动家人一起读书。例如:
  变化太大了,把她妹妹和我都改变了。妹妹从不喜欢到非常喜欢阅读,我也是从开始的陪伴、孩子的逼迫到主动去看书。她自己的变化更多,主动找我给她买一些书,过节的时候不要其他礼物,只要书。阅读时间从开始老师要求的时间到现在超出两倍,还要我提醒停止。语言表达有明显的提高……(六年级实验组家长)
  四、沉静阅读提升阅读兴趣的原因探究
  从数据分析情况可以看出,尽管不同年级的效果存在差异,但是沉静阅读对于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有着积极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尊重兴趣是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倾向,它可以激发个人对某件事的热情,让孩子发自内心愿意开展阅读行为,摒弃功利的目的去实现阅读。因为兴趣的牵引,与文字的碰撞过程成为充分调动阅读自驱力的过程。学生从兴趣出发,又回到了兴趣本身,从而更加热爱读书。学生想要读书的欲望更加强烈,越来越有对好书的鉴赏和审美能力,知道什么样的书值得精读,什么样的书可以匆匆扫一眼。正如家长所说“孩子读了很多家长曾经千方百计想让读的书”,而这是释放阅读兴趣产生的自然而然的结果。
  2. 纯粹的阅读提升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纯粹的阅读是指单纯为了阅读而阅读,没有任务的压力,没有功利目的的驱使,只是放松地阅读。沉静阅读强调“不用去做评估和评价,不必受提和写报告的干扰”,甚至只记录读书的位置,也不做任何和分数相关的记录。对于学生来说,沉静阅读是完全放松的愉悦的阅读体验。没有预设的目的,才更能真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真正实现“为了阅读而阅读”,全身心地享受阅读的快乐、自主和自由。
  阅读是读者智力和心理同时参与并且起作用的过程,要保证阅读能有可以静下来读和思的时间和空间,阅读体验才是可以实现的体验。“在固定时间、同一地点的阅读”保证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固定时间做固定事情的良性的条件反射,让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步调进行选择和学习,互不干涉,别人的想法也没有机会代替阅读者本人的思考。学生基于先前的自我经验,对内容进行独特的解释和分析,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辨析。
  3. 教师角色功能的转变让学生更有阅读动力
  沉静阅读不仅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也为本身不爱阅读的学生创造了阅读的情境和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喜欢阅读。“教师要像同伴一样陪伴阅读,以身作则。”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喜欢模仿,如果“榜样”边读书边查字典,孩子遇到不明白的也会查字典,而不是打扰别人;如果“榜样”边看书边勾画做笔记,孩子也会学着边看书边记录。教师是“示范”的主体。在沉静阅读中,教师以示范者的身份出现,以行动的方式告诉学生怎样做才是更好地读书。身教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想不遵守某些规矩时,往往会观察教师和周围的环境,而每一个人安静读书的状态对于学生是有感染力的。
  五、沉静阅读带来的教学实践启示
  1. 沉静阅读有助于提高读书的效率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做事情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尊重意愿的自我选择,教师示范而不去打扰,还是没有后续任务的心无杂念、没有压力,最终都让阅读更加专注。并且,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进入专注的状态越来越快。在沉静阅读中,10~15分钟可以读上几篇文章。而且随着阅读行为越来越熟练,读书的速度在加快,阅读量也在增加,这样获得的知识信息以及语言储备更为丰富,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
  2. 沉静阅读是因材施教的良好模式
  沉静阅读作为独立阅读的一种形式,有着自身的优势。它要求无论内在状态或外部环境怎样,都实现“静”,为学生主动去探索文字提供了条件。李虹、伍新春等研究者在以往的研究中提到,独立阅读的学生,必须深入思考文字内涵,并通过仔细观察、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用自己的思考去建构合理的故事结构,想象情节,并且依据上下文线索完成对文章的理解。只有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文字、整理的架构,才是对文章深层次的加工。
  3. 要相信学生的学习和鉴别能力
  一直以来,学生都是被管教的角色,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研究初期,我最担心的就是学生选择不健康的书籍。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学生选择不健康的书籍。教师的榜样力量和同伴间的督促起到积极的作用,他们会看教师选择了什么书,会交流彼此读的书目,会主动推荐图书,读书的氛围极为浓厚。教师的适度放手,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
  8周的沉静阅读,我看到了学生的变化。读书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教师去刻意强调。正如学生所说,以前出行会带好iPad,而现在会带好一本书。也经常会有家长将孩子在等车时看书、生病时不忘沉静阅读的照片发给我,说感受到了“沉静阅读的魅力”。甚至有更多的孩子带动了家长的阅读,让家长也有了改变。促使学生养成终身爱读书的习惯,让读书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远比逼迫学生阅读几本名著更有价值。“欲速则不达”,不急功近利地做事情,才有可能出现更期待的结果,这是读书的例子,延伸至教学的方方面面,同样适用。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

nlc2023021315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45227.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