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傅晓 杨敏

   [摘要]中国武术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 成为反映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和西方强势文化向中国强烈渗透的文化背景下,研究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武术文化;民族文化;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4-0080-04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浪潮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和渗透,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国文化能否得到传承与发展,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生存,关系到民族文化未来的命运,东西方文化将再一次经历碰撞和交融。
   一、中国文化是中国武术的载体
   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首先应该是地区的、民族的, 任何跨文化传统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认同都必须基于这一前提,因为它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的理由和命运。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是创造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大文化竞争力的民族, 很难说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中国武术是祖先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传统武术是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 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具有活态性、地域性、民俗性、群体性等特征,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瑰宝。
   钱穆、陶行知等说:“艺术是中国人的宗教。”说的正是艺术对中国人生活和精神的统摄,或者说中国人情智对艺术的依赖沉迷。中国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艺术文化,这种文化的泛艺术化,就是希望人生和生活,尽是艺术花野。置身于这片花野之中的中国武术,也因之而生发出特殊的光芒。传统武术套路是附着于技击意识的美,是传统武术套路表现技击意识时的一种自然显现,传统武术套路的技击性是必然的,艺术性则是偶然的,套路的表演只是对技击含义的表达。在中国古人“神重于形”、“拳以形达意”、“文以载道”等艺术理念的指导下,这种本来只是具有美的因素的传统武术套路,真实地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古代艺术形式,对真实的技击方法的记录,对传统的人伦道德的承载,是符合中国古人的审美理念的。这种艺术形式的美, 是在武术动作对技击意识的充分落实之中表现出来的“动静分明”、“虚实结合”、“刚柔相济”、“形神兼备”,都是与技击意识相关联的,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在武术中的具体表现。在传统的武术套路中, 从起势到收势,从每一个动作的开始到结束都是在动与静的相互转换对立统一中完成的,同时也就是因为有了动静的相互转换才使得整套动作具有鲜明的节奏感、韵律感。在套路中,武术动作的高潮阶段正是动与静这对矛盾斗争最激烈的阶段,也是最为精彩的阶段。同时,一套动作通过对结构的合理安排使整套动作能够在动与静的变化中表现出轻与重、缓与急、舒与张、抑与扬,使得整套动作像一首交响音乐一样韵味无穷。在我国的传统武术中,各门派的技法五花八门,色彩纷呈, 其宗旨都要有攻防含义和养生健身之功效, 都必须通过动与静、刚与柔、虚与实、收与放、起与伏来体现其对立统一的攻防含义,都要通过内外、形神、吐纳、呼吸对其五脏六腑进行调适,对机体的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等素质进行锻炼以达到完成攻防和健身的目的。其拳脚功法上都要以踢、打、摔、拿为主要技法,配以闪、展、腾、挪等主要身法以实现其门派功法的攻防含义和攻防实效性,任何一个门派或任何一种功法都要以此为目的。艺术是互通的, 本质是相同的,中国书法也同中国武术一样无不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和神韵。
   传统武术和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带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书法和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华夏民族的审美人格和心灵世界,并以其特立独行、源远流长而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中国书法是中国美学的灵魂,意趣超迈的书法表现出中国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展示出历代书家空灵的艺术趣味和精神人格价值。正是书法艺术这一独特的魅力,使之在众多的东方艺术门类中,成为最集中、最精妙地体现东方人精神追求的东方艺术。它体现的是客体万物形象的对立统一这一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主体人的精神、气质、学识、文化修养,因此又是高扬主体精神的艺术。书法和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精神内质的互通性、价值意向的互补性和人格追求的表现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再次碰撞、交融,武术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武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反映民族文化的载体。然而,在充满文化竞争的世界格局中,中国武术既然是一种民族文化载体,或者说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武术如何传承与发展,不被强势文化所淹没,武术文化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需要大批的武术工作者和关心武术的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付诸艰辛的努力,把武术文化传播落实到操作层面上来。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既是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维护中华文化独特性和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
   二、中国传统武术面临的挑战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各国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损毁和加速消失,就像许多物种灭绝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影响文化生态的平衡,还将束缚人类思想的创造性,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传统文化面临着普遍的生存危机,面对这一现实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 年制订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9 年通过了《关于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的建议》,1993 年建立了“活态文化财产”制度,2000 年开始实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2001 年11 月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3 年10 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当代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发展,强烈地撞击着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 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电视和电脑已在替代印刷机,图书所造就的“阐释年代”正在成为过去。经济的发展、物欲的刺激和享乐主义滋生,使人们更加注重追求时尚、娱乐和休闲。许多青少年把兴趣投注于外来的跆拳道、空手道、瑜伽术、踢踏舞、健美操等,选择那些时髦的、有趣的、实用的、轻松的和有刺激性的体育运动项目, 诸如中国武术这样的体育运动却远离人们选择的视野。谁也不会否认中华武术的文化魅力和价值功能,在当今形势驱使下,传统武术如何传承、如何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乔晓光先生说:“一种文化的兴衰往往依赖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数。”今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承受着多方面的冲击,也正在面临着流失,所有这些都会令热爱华夏文化的人们为之担忧。据《郑州晚报》的报道,在河南省登封市境内的唐庄乡磨沟村,曾因传承“少林功夫”而辉煌一时,而现在能完整打几套少林拳的老拳师已经不多了,并且大多已在60岁以上。目前传统文化正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作为政府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教育,使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不至于失传和后继无人,应该让传统文化占领主流媒体,并且应该把传统文化中最美好的东西展现给观众,使人们重新来认识和定位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中国文化延续数千年而不灭,说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影响深远,整个亚洲文化大多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关系紧密,而我们的文化传统却在消亡,关键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缺乏优越感与自豪感。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教育体制也是导致传统文化衰败的主要原因,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没有使优秀的人才走进传统文化领域,致使传统文化缺乏优秀的人才去传播与发展,所以这些相关专业应该大力改革招生方向,把具有较高文化水准的人招收进来进行培养。而作为中小学、大学教育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中国人常说从娃娃抓起,如果从中小学教育就开始重视中国文化的教育,相信中国文化的明天会更美好。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体育代表团出征奥运会,发展高水平竞技运动、多得金牌成为显示国家强盛的途径,把“更快、更高、更强”视为战斗目标,把金牌作为标志性战果”。具体到各省(市),各地方长官则把目光投向全运会,大力发展竞技运动、多得金牌成为他们显示政绩的重要途径,竞技体育在唤起全民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全运会大项的竞技武术自然也倍受重视,竞技运动的大量传入,主要也是追求其金牌的意义,而忽视其人文价值。国家把发展武术的重心放在了竞技武术上,从政策等各方面都给了竞技武术良好的发展空间,使竞技武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了全运会、亚运会正式的比赛项目。而传统武术基本上处于自行发展状态,步履维艰,国家和地方把主要资金投入到比赛项目,争取金牌,由于传统武术不是全运会、亚运会比赛项目,经济投入不足。目前竞技体育已经走入歧途,包括奥运会在内都在为金牌而战,为金钱而战,为个人功利而战,已背离了奥运精神,为了金牌、为了荣誉可以超越一切,运动员经常承受着超负荷、大强度的极限训练,最后是带着全身的伤病退役,后半生将伴着伤病度过,获得荣誉的可以养老,而更多作为陪衬的运动员将面临着悲惨的命运,这一切都超越了人文奥运的精神,兴奋剂的泛滥已向奥运精神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它违背了体育的根本目的,损害了运动员的健康。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竞技武术如同竞技体育一样,也将逐渐淡化政治经济工具的形象,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文化层面上。
   三、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加强武术人才的培养
   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我们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强烈的冲击,这种危机已经逐步延伸到文学、艺术和生活领域,影响着青少年,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至关重要。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于未成年人,在第一时间切入的文化完全可以先入为主,形成牢固而耐久的文化接受基础,并产生极为深重的影响。艾斐在《文化的责任》中指出,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文化为源流和中介而能动地赋予未成年人以民族精神、高尚人格和优良品德。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5000年历史孕育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武术蕴涵着许多丰富内容,如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勇敢仗义、坚韧笃实、刻苦求进,太极拳的虚静自然、舍己从人等,这些传统美德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在青少年中推广、普及武术教育,武术课如何贯穿这些优良传统的教育等等,都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武术教育的研究课题。文化的普及应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应是文化普及的主要对象,加强人才的培养是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学校是最重要、最广泛的传承武术的阵地,也只有将武术置于学校通过青少年来进行传承,才能更好地履行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功底的人才,才能谈到武术的传播与走向国际,否则国内都不能传承何以谈到走向国际。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离不开人才,大学同样应承担起培养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重任。1998 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1 世纪的高等教育: 展望和行动》宣言强调:“帮助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文化。”中国高等院校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展开了研讨,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高校教育中把文化遗产教育引入教学体系之中, 培养专业人才,并反馈到社会之中发挥作用。陈孟昕、张昕认为,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的高等院校应当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
   (二)传统武术的推广与产业化
   传统武术基础理论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上,不乏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比显得比较抽象、难懂,尤其对外国人来说更犹如雾里看花。因此,在推广传统武术的技术和理论的同时,还要用现代自然科学知识来重新研究、审视、解释传统武术,使其易于理解、接受、推广。作为武术工作者,具有深厚的本民族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武术文化传播的有力工具,只有交流、理解才能认识接受,也才能走向国际。作为政府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让传统文化进入主流媒体,成为强势文化,以抵挡外来文化对我们自身文化的侵蚀。
   目前竞技武术国际性、全国性以及地方性比赛每年都有,而传统武术竞赛活动则相形见绌,至今还没有一套完备的传统武术竞赛规则与评判标准,更没有形成法定的竞赛制度。因此,国家应适当放宽政策,对传统武术的赛事应大力提倡、协助、支持,为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对传统武术比赛规则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吸取竞技武术的教训,不但要注重技术的推广,还要注重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教育,“形神”共同发展。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渠道的比赛,可以扩大武术的影响,传播武术文化,展示武术精神。
   传统武术散落民间,到目前未形成有效的推广体系,如何使武术得到推广、走进社会是武术工作者的责任,应借鉴跆拳道、健身俱乐部的模式,使武术得到发展与普及。传统武术既是体育,更是一种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它能满足人们求知与审美的需求,通过竞赛满足人们技击、观赏、娱乐的需要。开发传统武术的经济资源,努力发展传统武术产业,为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使传统武术走上良性循环发展轨道。首先,利用传统武术在全民健身中得天独厚的优势,走大众健身的发展道路,通过开展培训班、武术健身俱乐部等形式,不仅可以扩大传统武术的群众基础,还可得到经济回报。其次,通过竞赛扩大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影响,散打王争霸赛就是传统武术值得借鉴的范例。传统武术也要在合理规则的引导下,通过比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反作用于传统武术,实现长久发展。再次,变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为经济价值,如“中国郑州国际武术节”、“武当山武术文化节”都是很好的发展模式。传统武术要充分利用自身蕴涵的各种资源优势,通过各种形式发展传统武术产业,不但使广大传统武术工作者感到自己工作的社会价值,满足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而且给传统武术工作者带来较丰厚的待遇、较高的社会地位,激发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传统武术工作中去,不断推动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武术也应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改革、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借鉴与保留、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首先传统武术必须破除陈规陋习、流派分立、门户之见,各拳种之间要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根据现代人的不同需求,对传统武术进行分化、提炼、创新,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要求。
   武术文化的多元化也是武术走进人们生活的关键,电影《少林寺》中的李连杰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引起世界的关注,精彩的武打动作给人们美的享受;金庸的武打小说给人们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而用现代科技手段去表现武术的博大、精深,更是手到擒来,不同形式的武术文化的传播也是让世界了解武术的一个窗口。

   (三)关于武术的国际化问题
   我们对武术发展追求国际化的目标,其实质是将传统的东方价值观念向世界传输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应该紧紧围绕“文化的碰撞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的碰撞”。
   作为国际化目标的武术发展,传统武术在其国际化进程中被西化了的遵循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理念的竞技武术所替代,竞赛内容和方式的完全西化,满足了武术运动的发展要求,博大丰富且具有深邃文化内涵的中华武术,遗忘了作为文化的武术的存在和发展。如果从文化的发展视角来审视今天武术国际化的发展,很难说这就是一种成就,也很难让我们对武术国际化的成果做出优劣判断,武术国际化进程已经使我们民族自己都不能对武术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甄别标准。传统是现代的活水源头,维系传统是文化发展的责任,“在我们选择发展武术并力图使其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 完全的西方化的运作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承认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使得在两种文化指导下形成的体育文化必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东西方体育价值观的不同。这种不同是很难融通的,正如“文化之间的价值碰撞是非常普遍和尖锐的”一样。显然,武术国际化进程中的价值选择和追求应该与西方体育的价值趋向存在一定的不同。
   传统武术以其丰富文化内涵、独特的技术风格、浓郁的东方特色深受国外人们的喜爱。徐才先生在谈到武术今后的发展时说:“我历来主张,发展、传播武术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竞技武术,其目标是进入奥运会;另一条腿是把传统武术推向世界。只搞竞技武术,路会越走越窄,只有两条腿走路,武术才会发展。”在武术活动价值因素的选择中,武术作为教育与文化、武术与审美、武术作为业余活动、武术与健身的选择率较高。在这几方面,传统武术要比竞技武术更具有优势。所以要加强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目前传统武术的宣传还很不够,其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武术缺乏应有的认识,所以必须加强传统武术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传统武术,特别是让人们了解传统武术的功能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传统武术活动。同时,要借鉴柔道、跆拳道等项目的发展模式,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向世界推广传统武术,使传统武术普及到全世界。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等.中国文化与全球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精神[M].吉林:新星出版社,2002.
  [3]孙家正.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总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乔晓光.活态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5]宋振科.少林拳师死守不传三原则凸现民间功夫传承之困[N]. 郑州晚报,2005-12-21.
  [6]胡小明. 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J]. 体育文化导刊, 2003,(3).
  [7]胡小明.人文体育观的渐入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J].中国学校体育,1999,(2):65.
  [8]马亦梅.人文视角中的新世纪体育[J].体育文史,2001,(3).
  [9]艾斐.文化的责任[N].人民日报,2004-8-31.
  [10]徐才.徐才武术论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22755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