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闻联播》:“变脸”的政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涛甫

  中国有个CCTV,CCTV有个《新闻联播》,这两样东西对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影响之大,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很难想象,没有CCTV和《新闻联播》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没有CCTV和《新闻联播》,我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更难想象的是,CCTV没有《新闻联播》,又该是什么样的?生活不相信假设。好在,CCTV和《新闻联播》一直留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你见或者不见,它们就在那里。
  每晚7点,打开CCTV,与《新闻联播》面对面,看到熟悉的面孔,听着熟识的声音,没有什么大惊小怪,感觉《新闻联播》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不变”才是它的常态,变化则成了意外。它以不变应万变,人间沧海桑田,《新闻联播》自岿然不动。世界在变,新闻在变,CCTV也在变,但不变的是《新闻联播》。三十多年来,中国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媒体牌局被洗了一遍又一遍,新闻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闻语法和新闻语态也被深度颠覆,但是,在万变之中,《新闻联播》依然如故。我们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这个世界除了《新闻联播》不变,其他都在变。
  正因如此,人们才对《新闻联播》的“变”特别敏感。一旦《新闻联播》发生细微的变化,往往被过度阐释。中国NO.1电视台的NO.1节目发生点风吹草动,容易被无限放大。比如,这个国字一号节目中突然冒出一两个年轻的面孔,或者主持人的表情发生了一点变化,人们就会兴奋起来。几年前,《新闻联播》添了几员年轻的新丁,康辉、郭志坚、李梓萌、海霞,让国人兴奋了好一阵子,连老外也煞有介事,海外媒体曾大肆渲染,演绎得非常饱满。前不久,又有两副新面孔出现在《新闻联播》,他们是郎永淳和欧阳夏丹,被网友戏称为“丹淳组合”。又见新人笑着出来,给庄重有余的《新闻联播》吹进了一缕清风。
  素以“不变”为风格的《新闻联播》,不大可能在内容上发生颠覆性变化。《新闻联播》是中国的新闻“国标”,不能说变就变。更何况,《新闻联播》内嵌于中国政治中枢神经里,它反映的不仅是国情,更关乎国运。政治逻辑决定政治传播的逻辑。只要中国政治逻辑不变,《新闻联播》就不会轻易挥刀革自己的命。我们每天看到的《新闻联播》,从新闻生产角度看,它只是从长长的新闻生产流水线制作出来的终端产品。观众看到的内容,是经过了若干采集、把关环节,一路越过重重关隘,最后才进入观众的视野。关于《新闻联播》的生产机制,显然不是由《新闻联播》自己说了算的,也不是CCTV说了算的,而是由它背后的政治传播机制决定的。要对新闻背后的新闻生产机制进行大手术,显然不是《新闻联播》一厢情愿定夺的。因此,《新闻联播》只能将“不变”进行到底。它端坐在每晚的黄金时间里,几十年如一日,成为中国新闻的媒介地标。
  《新闻联播》的“变脸”策略和表情政治,颇具中国特色,也耐人寻味。既然《新闻联播》不能轻举妄动,其表情的微观政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其实,同样的新闻内容,邢质斌播,跟欧阳夏丹播,真的没有什么两样。从心理定力和播音素质来看,邢质斌甚至会更胜一筹,出错的概率也会更小些。为什么人们会更喜欢“小清新”欧阳夏丹呢?理由很简单:审美疲劳导致观众的喜新厌旧。既然《新闻联播》播音员都是按照格式化的播报套路传播新闻的,差异只能从表面的细节显现出来。因此,就不难理解观众为什么会对“国脸”表情的变化那么敏感。播音员的表情或发型,容易被观众过度看重。致使播音员在播报新闻时,既要对自己的发音提心吊胆,也得对自己脸上的表情提高警惕。如何把自己脸上的表情调度得自然得体,是一个颇费脑筋的学问。稍有不慎,表情失守,会惹出麻烦来。有一次,一个女播音员在播报水灾时,脸上还挂着职业的微笑,表情与新闻内容犯冲,这让很多观众“不高兴”。真可谓成也微笑,败也微笑。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2951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