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口碑\口碑传播与口碑营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丁汉青

  提到口碑,常涉及以下几个基本概念:口碑、口碑传播、口碑营销。这几个概念因看似都与“Word-of-Mouth”对应,因此在汉语中常被混淆使用。下面结合文献,对这几个基本概念作一厘清,并指出其可能的研究面向。
  
  口碑的界定与可能的研究面向
  (一)口碑:认识、看法、评价、态度、情绪及行为
  中文“口碑”一词出自宋代诗词:“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其本意指的是人的嘴巴像石碑一样(可以传递信息)。英文中,口碑(WOM)一词有许多同义或近义表述方式,例如创意病毒(IdeaVirus)、人们口头上的赞颂(PublicPraise)、众人的议论(Opinions)、社会上流传的口头语(Oraidiom)等。从原初意义上看,中文“口碑”一词更强调口之功能,而WOM则强调口中表达的言辞。
  由于“口碑”一词强调个体信息发出者的自觉与自为,笔者倾向于将口碑简单地理解为消费者自由表达的关于某一特定产品、品牌、厂商、销售者的认识、看法、评价、态度、情绪和行为。并且认为口碑与舆论的联系更密切些。
  (二)口碑与舆论的关系
  口碑与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舆论的主体是公众,口碑的主体为消费者。消费者与公众两种身份常集于一人之身。
  其次,舆论的客体为“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口碑的客体则为“某一特定产品、品牌、厂商、销售者”,口碑客体可视为舆论客体的一个子集。
  再次,舆论的本体为“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口碑的本体所包括的“认识、看法、评价、态度、情绪”与舆论主体类似,都为主体对客体认识、情绪层面的反映。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口碑本体还包括“行为”,譬如购买量、搜索量、点击量等行为数据亦都被视为口碑范畴。
  第四,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口碑亦可对所关注的产品、品牌、厂商产生影响。
  口碑不同于向企业正式提出的抱怨或赞赏,由于口碑发起者不以企业获知这些信息为目的。口碑亦不同于广告和销售人员宣传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看,口碑才是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真实评价。基于口碑与企业利益是否一致,可以将其划分为正向口碑和负向口碑。Arndt指出,正向口碑往往会增加企业盈利能力,负向口碑往往会减少企业盈利能力。①
  如果将舆论视为民众自下而上影响社会发展的一种力量,口碑则可视为民众自下而上影响商业势力的力量。
  (三)网络口碑领域内可能的研究面向
  1.建立规制,将网络口碑与网络营销信息规制在不同“领地”内,保护消费者可明确辨识网络口碑与网络营销信息的权利。开放的网络既赋予公众个体更大的自组织能力,同时也给厂商提供了一个非常便利的营销平台。“网络水军”的“灌水”、“竞价”后的搜索排名等不断销蚀着经济领域内民众个体的力量,延续着“金钱主导一切”的逻辑。
  我们在口碑这个领域内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将网络口碑与网络营销信息规制在不同“领地”内(就像将新闻信息与广告信息规制在不同渠道内那样),既不否定厂商利用网络发布营销信息的权利,又保护消费者可明确辨识网络口碑与网络营销信息的权利。
  2.口碑的监测。研究厂商如何有规律地监测与自己有关的网络口碑,并做出回应,最终形成厂商与消费者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网络出现之前,厂商对自己产品口碑的了解与回应多借助售后服务/客户服务,被动地等待消费者与自己联系。而在网络时代,厂商则可利用现代技术有规律地监测自己产品的网络口碑,迅速把握最新动向,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形成厂商与消费者间的互动。
  
  口碑传播的界定与可能的研究面向
  (一)口碑传播:个体对产品、品牌、厂商、销售者看法的传播
  在国内,有人认为口碑传播是指一个具有感知信息能力的非商业传播者和接收者关于某种产品、品牌、组织和服务的非正式的人际传播。②
  在国外,EugeneW・Anderson将口碑传播界定为个体之间有关企业(包括产品和服务)看法的非正式传播,包括正面观点的传播与负面观点的传播。③Kennedy认为口碑传播指的是消费者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④菲利普・科特勒则认为,口碑是由生产者以外的个人通过明示或暗示的方法,不经过第三方处理、加工,传递关于某一特定或某一种类的产品、品牌、厂商、销售者以及能够使人联想到上述对象的任何组织或个人信息,从而导致受众获得信息、改变态度,甚至影响购买行为的一种双向互动的传播行为。⑤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看到,口碑传播具有明显异于广告的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口碑传播的传播者为消费者个体;2.付费不构成传播的始动条件;3.口碑传播内容既有正向信息,又有负向信息与中性信息;4.口碑传播渠道常不是大众传媒,而是人际传播渠道或社会化媒介(譬如微博、博客、论坛);5.借助传统人际传播渠道进行的口碑传播的对象常为明确个体,而借助社会化媒介进行的口碑传播的对象常不明确;6.口碑传播通常不以说服为直接目的(见下表)。
  以上比较仍站在“传播者-传播对象”角度理解口碑传播,但实际上口碑传播有别于广告单向传播的特性,已无明确的传者与受者之分。
  与人际传播相比,口碑传播唯一的独特方面在于其传播内容为“个体对产品、品牌、厂商、销售者的看法”。因此,口碑传播可以被视为人际传播的一个子集。
  与网络传播相比,口碑传播的特殊之处在于,第一,口碑传播可以以网络为渠道,亦可以以传统人际传播媒介为渠道,前者可称为网络口碑传播。而网络传播泛指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的一切传播。第二,口碑传播的传播内容为“个体对产品、品牌、厂商、销售者的看法”,而网络传播的传播内容不受此限制。
  如今,消费者已越来越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来获取口碑。基于网络技术对口碑传播的凸显作用,我们认为,网络口碑传播应成为口碑传播的重要关注点。网络口碑按传播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同步传播,即交流主体在交流时间上保持一致性。比如聊天室、在线交流等;二是异步传播,即交流主体不需要同时在线就能完成的网络口碑传播活动,比如通过BBS、E-mail等进行的交流。
  (二)网络口碑传播领域内可能的研究面向
  网络口碑传播具有传播效率高、传播方式多元化、匿名性、互动性等特点。基于以上特点,我们认为,网络口碑传播的具体研究面向应包括:
  1.网络口碑传播的“始动力”研究。广告传播的始动力在于“付费”,网络口碑传播的始动力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因素触发个体消费者愿意“发言”?
  2.网络口碑传播的动机研究。广告传播的动机在于“说服”消费者,以便广告主从中获利,网络口碑传播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可以假设的是网络口碑传播的动机会因人、因情景而异,但主要的动机有哪些?是否既有功利性动机又有非功利性动机?这种功利性的动机是否有被经济与政治势力利用的可能?
  3.网络口碑传播与打破经济领域内的广告主“霸权”研究。口碑传播作为人际传播的一个子集,应该说是最古老的传播方式,可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口碑传播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挟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技术力量,有组织的大众传播――广告――左右着人类的经济生活。在大众传播中,拥有这些传播工具或有资金调动这些传播工具的个人或组织成为社会主宰,作为个体的“人”被消解掉了。
  批判学派敏锐地意识到大众传播的这种弊端,将研究视角投向现代社会的一般趋势以及人的基础价值上。具体来说:(1)批判学派认为“促销文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般倾向;(2)他们着重分析大众传媒是怎样表现和强化这一倾向的;(3)关心的焦点是资本主义垄断媒介是如何剥夺人的尊严和自由的;(4)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恢复这些被剥夺的人的基本价值的方法和途径。⑥

  时至今日,当年令口碑传播退居次要地位的技术因素今日又令其重新焕发活力。网络成就了社会化媒体,在社会化媒体中,“共景监狱”取代了“全景监狱”,作为个体的“人”的基本价值重新在经济领域得以彰显,这就是网络口碑传播的力量。那么,网络口碑传播能在多大程度上打破掌握霸权的广告主有组织传播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个人借助微博、博客、SNS等社会化媒体所进行的网络口碑传播,是否或能在多大程度上在经济领域内彰显出“人”的价值?什么样的力量左右着人的价值彰显的程度?网络口碑传播是否可以在“万人万言”的碰撞中较好地还原产品或服务的真实面貌,并让消费者可以方便地抓取这种真实面貌?网络口碑传播如何与大众媒体中的广告互动才有利于打破广告主的“霸权”?
  4.网络口碑传播实现线上线下互动的模式研究。线上口碑传播与线下口碑传播的互动模式可归纳为哪些类别?各类别模式的触发点、关节点是什么?各自的成因是什么?
  5.网络口碑传播效果研究。什么样的网络口碑信息能在什么程度上影响什么人的注意、认知甚至行为?
  
  口碑营销的界定与可能的研究面向
  (一)口碑营销:以个人为沟通工具的营销方式
  马克・休斯称口碑营销为“Buzz Marketing”,是指企业有意识、有步骤地利用社会公众人际之间的信息传播机制,宣传推广自己的过程。他还形象地指出,口碑营销就是“让人们对你的东西谈论开来”,“就是要吸引消费者和媒体的强烈注意,强烈到谈论你的品牌或你的公司已经变成甚具乐趣、引人入胜、有媒体报道价值的程度”。⑦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口碑营销是一种基于信息的营销;第二,口碑营销包含了两个层面,即营销方的推动和消费方的谈论。
  笔者认为,口碑营销简单地讲就是企业/公司利用口碑传播规律所进行的、以个人为沟通工具的营销方式,可视为口碑传播的应用层面。
  具体来讲,研究者已发现人际交往和熟人间信息的交换不仅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和购买行为,而且会影响消费者购买前的预期和购买后的评价。口碑传播与产品销售之间存在正相关,口碑引发更多的销售,更多的销售反过来引起更多的口碑传播和购买行为。⑧
  Bristor认为,口碑传播为服务的无形性问题提供了特殊的解决方法。因为来自有经验的信息源的口碑,有助于克服服务购买中低可比性和较少可搜寻到的质量信息所造成的问题。具体而言,当口碑传播的信息是积极正面时,会增强消费者对服务的预期;当传播的是负面信息时,会调低消费者对服务的预期。⑨
  正因为口碑是顾客所搜索的重要的信息之一,会对消费者的态度与行为产生影响,所以口碑传播才有可能成为一种影响顾客判断和购买行为的重要营销工具。
  口碑自古有之,口碑传播的历史亦远早于大众传媒,但直到网络技术成就“地球村”之后,口碑营销的价值才可以有成本效益地进行挖掘,其原因在于:第一,互联网使口碑可以更快、更广地传播。第二,互联网使个体消费者的意见表达呈现在同一平台上,彼此碰撞,供人鉴别与使用。第三,网络口碑理论上消解掉了厂商的“说服”意图,可信度较高。台湾学者黄崇铭等认为互联网用户隐藏自己身份的特点让他人无法详细描述其真实特征,使得信息提供者乐于提供负面评论;信息提供者能更真诚地提供意见而不会欺瞒他人;大多数网络使用者都互不相识,再加上匿名的特征,使得传播双方的利害关系及人情因素得以消除,促使信息提供者更能畅所欲言。另外,消费者通常基于个人需求而主动搜寻网络信息,且对接收到的信息产生的排斥感较低,因此网络信息被视为较可信的信息来源,且较一般传统营销媒介的可信度更高。⑩
  (二)网络口碑营销领域内可能的研究面向
  鉴于网络在口碑营销价值凸显方面的基础作用,网络口碑营销应成为研究焦点。网络口碑营销可能的研究面向包括:
  1.成功网络口碑营销应具备的基本元素。
  可以基于中外案例分析,提炼已有网络口碑营销的基本元素;同时结合网络口碑传播的现有研究成果,预测哪些新的元素可能有助于网络口碑营销取得成功。
  2.中国网络口碑营销外部环境治理。
  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再加上公民自律性较差,导致在他律暂时缺位的情况下,网络口碑营销环境因充斥着网络水军和虚假“口碑”而变得乌烟瘴气。网络营销的价值因此大打折扣。如何治理网络口碑营销外部环境,以便为推动“消费者自治”提供有利条件,亦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小结:多一些站在普通公众立场而非厂商立场上的研究
  口碑虽自古有之,但其重要性却随着技术的变迁有起有伏:先是大众传媒技术弱化了口碑的重要性,使铺天盖地的广告信息成为消费者消费的重要判断依据。继而网络技术为零星个体间的口碑勾连提供了平台,网络口碑在“重新部落化”的社会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也是我们现在关注网络口碑的原因。
  在网络口碑、网络口碑传播与网络口碑营销三个层面上,目前最受追捧的是网络口碑营销,这类研究多以厂商的立场为立场,以厂商的需求为需求。其红火的背后在于有经济实力强大的厂商为后盾。可是,从整个社会和谐发展来看,我们更需要那些站在普通公众角度、以谋求普通公众福利为目的所做的研究,包括站在普通公众立场上所做的网络口碑的搜索与使用研究、网络口碑传播规律研究等。做此判断的理由很简单,一是网络提供了使公众个体联合起来对抗少数经济强势力量的技术可能性,二是民众也萌发出了保护自身利益、少受强势经济势力支配的需求。
  【本文为泛媒研究院2011年资助项目《网络口碑营销的现实可操作空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ArndtJ.:“RoleofProduct-relatedConversationsintheDiffusionofaNewProduct”[J].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1967(4)
  ②邱念东:《如何通过顾客授权改善服务交互质量》[J],《商业时代》,2007年第22期
  ③AndersonEW:“Customersatisfactionandwordofmouth”[J],JournalofServiceResearch,1998(1)
  ④蒋玉石:《口碑营销概念辨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1月下旬刊
  ⑤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著,卢泰宏高辉译:《营销管理》(第13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⑥Laersfeld,P.E.,AnEpisodeinthehistoryofSocialResearch:aMemoir,inFleming,D.(ed),TheIntellectualMigration:EuropeandAmerica(1930-1960),Cambridge,Mass,1969.转引自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1~272页
  ⑦马克・休斯著,李芳龄译:《口碑营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⑧MohammadRezaJalilvand,SharifShekarchizadeh,NedaSamiei,“Electronicword-of-mouth: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ProcediaComputerScience,2011,vol3.
  ⑨BristorJ.M.“WordofMouthCommunicationandTheirEffectsinConsumerNetwork”[J].AdvancesinConsumerResearch,1991
  ⑩黄崇铭戴烽:《网络口碑传播与数码产品销售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第7期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2952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