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如何做好学生工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丽 孙 涛

  高校学生工作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服务和支持的重要工作,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素质培养和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和生命线,在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过程中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下对学生工作战略做深层次的思考很有裨益。
  
  一、学生工作的内涵思考
  
  学校人才培养定位。高等教育具有“发展科技、服务经济、培养人才”三大职责,不同类型高校在具体职责与功能上又有差异,但是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性质的高校都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艰巨任务,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学校培养人才应突破单一模式,必须从学科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学生个性发展出发,构建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注重通识教育,形成研究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性和自我提升力的人才,既能不断创新“社会”,又能不断更新“自我”,继而更好“创新”社会。这样的人才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的发展。
  学生工作定位。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优化酶,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以科学的工作理念为指导,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提供优质服务,维护学校稳定大局为己任。以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等营造安定、和谐的发展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撑平台,维护学生权益为目标,在规范化教育的基础上推行生活化、人性化的学生工作,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的自主和创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育、管理、服务”三种方式,不断激发人的潜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健康发展并走向成功。
  学生工作者定位。学生工作者是学生工作的承担人,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根本和基石。其责任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等措施,切实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有效的调节和控制自我,积极的激励自我,鼓励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他们肩负着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指导,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二、高校学生工作措施
  
  1 树立人文学工理念
  树立人文学工理念,就是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学生工作始终,其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在合法的前提下关注学生工作系统中的每一个人,强调每个人的重要性,尊重和关心每一个人,切实维护其利益,促使其全面发展。学生工作以人为本是“以生为本”和“以师为本”的总和。
  “以生为本”是一切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个体为中心,以尊重学生人格为特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和教育学生文理渗透、多科并举、协调发展,既注重思想的磨砺、升华,又强调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既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又教会学生学会自尊和尊他,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既教育学生积极探究自身价值,学会选择和挑战,又要客观评价自己、社会和他人,增强和提高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力,培养学生既要有完善的人格、健全的体魄,又要有健康的心理和情感控制力。
  “以生为本”必须建立人性化管理模式:(1)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制定与学生相关的管理制度时一定要体现人性化思想,必须既要合法又要合理,结合学校情况学生特点,符合人才培养模式,合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同时还要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比如: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评优评奖制度、贫困生救助等的制定与出台就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考虑制度所涉及学生的广泛利益。(2)制度执行的人性化过程。规章制度执行中的人性化是“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凡与学生相关的规章制度要让每个学生知晓,凡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项要实行公示等。如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就要注意保护这些学生的自尊,如对因男女关系问题给予必要的处分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男女学生的隐私,在处分通告的范围上可进行一些适当控制,达到既能教育本人也能保护学生的权益。
  “以师为本”是学生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保障,是学生工作优质高效的前提,是实现学生工作者职业角色人格化的内在要求。“以师为本”要求必须认可学生工作者的职业、尊重学生工作者人格、关心学生工作者的发展。而目前高校在学生工作队伍的功能和职责定位上,还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差。学生工作者被认为“既是教师,又是干部,但往往是教学、科研队伍的软肋,是干部队伍的另类”,在工作职能发挥上,承担事务性工作过多,思想教育职能发挥不够,甚至成为“办事员”、“保姆”、“消防员”,另外,人员流动过于频繁,甚至被称为“临时岗”、“中转站”;甚至有一些人认为学生工作是一种“一看就会,谁都能干”的工作,部分人将其作为人生的跳板等。所有这些问题严重削弱了学生工作者的热情和激情,降低了其职业成就感。
  “以师为本”必须建立科学体系:(1)走职业化专业化道路。根据职业发展理论的提示和现实的需要,高校学生工作要朝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重点要考虑学生工作者职称体系的建立,为学生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高校在制定职称评审文件时,应在考虑学生工作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基础上,将职业化学生工作人员的职称评定标准与专业教师和行政干部区别开来,按照“德、能、绩、效”的标准,制定一套与学生工作特点、规律相适应的职称评定体系。专业化在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中应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从事学生工作的同志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有效提升学生工作者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各个领域的理论素养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工作者积极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提供优质服务,要维护学校稳定大局,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等营造安定、和谐的发展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加油助力。目前长江大学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力度不够,更不系统,为了学生工作发挥其优质的作用,必须加大力度,形成传统。(2)建立有效的激励淘汰机制。学生工作面广,弹性大,见效周期长,为鼓励具有良好潜质的学生工作人员长期从事学生工作,要像培养教学业务、学术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他们。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评,促进学生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促进工作的高效创新。对考核优秀者给予评先评优、晋升职称职务、免试参加学历深造等奖励及激励;对考评合格者,根据个人意向和条件,结合工作需要,有序地安排换岗交流或进修学习;对考评不合格者应予解聘转岗。
  2 树立科技学工理念
  在学生工作中引进现代化科技手段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完善,是当今学生工作有所作为的必然要求。一名专职学生工作人员要同时面对100多人,要做好他们的工作,首先就是要了解工作对象,而只借助传统的工作方法,将会花费很长时间,达到的效果并不一定好,为了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必须借助现代先进的手段,如:心理测评、人才测评、素质拓展等。
  心理测评、人才测评、素质拓展等在国外以开展了近50年。国内从引进、到改善也已十年,经过专业人员的不断改进已能比较准确地测试相关项目,已比较适合中国人的特性,对我们的指导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应该大胆接受这些新事物,接受科技给予我们的帮助。自合校以来学校就比较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每个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在危机干预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发挥心理测评对人才培养作用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和余地。在心理测评、人才测评、素质拓展等方面学校也缺乏一些相应的软硬件投入,因此要整合学校现有心理咨询中心和教育科学系现有资源的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工作的科技投入,积极搭建相关平台,或自主开发相关软件,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科学化。
  3 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
  学校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建立人才评价体系,人才评价体系由很多评价指标组成,有很强的导向性,好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达到激励人、完善人的目的。而目前我们所采用的评价体系大都存在不能够充分的调动被评价人的能动性,个性指标欠缺,评价手段及方式落后,评价指标设定不科学,为评价而评价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体系设立没有真正融入“以人为本”的思想,评价体系激励功能差,使评价对象在这个体系中被动,不能够促使被评价对象更好的发展,不断的超越和完善。
  “社会经济多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科技发展高速化、社会需求多样化、人的素质差异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个性发展多样选择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适应学校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以“以人为本”,“人人皆人才,人人可成材”思想为前提,以客观性、导向性、激励性、可测性为原则,设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认真分析各项指标的相对权重,尤其是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的权重,建立更加科学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适应社会的进步,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0083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