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广东省博物馆藏龙泉窑瓷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广东省博物馆一直比较重视收藏龙泉窑瓷器,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至今已有五十多年时间,时间跨度大,从藏品来源可以看出其广泛性,有兄弟单位调拨品,收藏家无偿捐赠品,海关走私没收品,出口公司截留品,上级文物部门调拨品,还有专门到文物店购买的等等渠道,共约千余件。其中有不少是比较难得的,不但质量高,品相好,器物品种丰富,釉色润泽,纹饰精美,个别器物造型独特,且基本都比较完整,十分有研究价值,有的甚至可称为龙泉窑的代表之作。藏品时代自北宋、南宋、元至明代。由于藏品基本没有与出土文物标本核对过,因此器物的窑口归属并不很清楚,这里只能从龙泉窑的起源与发展、时代、器型种类和工艺特征罗列介绍如下,有可能有些时代不一定准确,敬请专家学者帮助指正。
  宋代龙泉窑青瓷的起源与发展
  龙泉窑五代时开始烧制瓷器,宋代发展特别突出。千峰翠色绿如染,雅淡悦目青瓷苑,北宋时期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釉色青翠娇艳,尤以“粉青”、“梅子青”为世人所珍爱,代表龙泉窑系的主流。可以说在青瓷领域里烧制水平达到极致,成为青釉瓷中的佼佼者。成书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的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说:“今处之龙溪者,包粉青,越乃艾色”。这是描述龙泉窑产品特征最早的文献记载。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薄。馆藏龙泉窑五管瓶就是早期典型的釉色(图一),通体刻划缠枝牡丹纹、卷草纹、莲瓣纹。通体施青釉,施釉不够厚,底足无釉,灰胎。为北宋早期龙泉窑器物,是浙江墓葬中常见的陪葬物,有越窑遗风。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以生活用具为主。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驰名中外的粉青釉、梅子青釉的烧制成功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如馆藏宋代粉青釉碗(图二),通体施粉青釉,青中发粉,粉上为青,釉色滋润雅致。南宋梅子青釉三足炉(图三),板沿口,短颈,鼓腹,三乳足,腹至足有三条出筋纹,更具立体感。通体施梅子青釉,开有微细冰裂纹。还有黄釉龙泉器物,如馆藏南宋黄釉菊瓣纹小圈足碗(图四),碗似一朵盛开待放的菊花,碗壁凸起一瓣瓣菊花,更显精巧,富有立体感。满施黄釉略泛红,滋润莹亮,黄釉是多种龙泉釉中的一种釉色,又叫“黄龙泉”,但泛红者不多见。宋代龙泉窑中比较多见的是碗、盘、瓶、罐等器型。
  龙泉窑在南宋的发展是和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火所破坏,其制瓷技术传人南方。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技北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成为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所以,龙泉窑的青釉、艾青釉、粉青釉、梅子青釉、黄釉等,都成为世人所尊崇的釉色。从馆藏的瓷片看,龙泉窑产品有白胎(灰白)和黑胎厚釉两大类。其中白胎青瓷约占九成以上,黑胎青瓷只是少量,但质量很好,胎簿釉厚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相同之处,这应是南宋绍兴元年至绍兴十九年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南宋朝廷令地方州府为宫廷代烧的官窑瓷器。馆藏的龙泉窑器物,瓷胎基本都是白胎和灰白胎,黑胎的非常少,故更觉黑胎的珍贵。
  元代龙泉窑的兴盛与特色
  元代仍是龙泉窑的兴盛时期,产品除部分继承宋代传统风格外,在器型和装饰上又有新创造,比如当时流行的露胎工艺。元代由于水陆交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瓷器大量出口,需求量激增。在这样的条件下,元代龙泉窑迅速向瓯江和松溪两岸扩展,大批的龙泉窑瓷器可顺流而下,转由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温州和泉州,将瓷器出口到世界各地。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都有龙泉窑瓷器。1975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一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九千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品种繁多,釉色丰富,非常少见的黄褐釉龙泉器物更显精美,如黄褐釉敛口执壶(图五),小口内敛,瓜棱式腹,对称装圆流和条形执。通体施褐褐厚釉,釉甚亮。还有造型特别的青褐釉三足鱼嘴水丞(图六),小口鱼嘴桃形腹,三乳形足。通体施青褐釉,釉有开片,形制特别,好像古代的薰。其实元代的蒙古统治者不是单方面地被汉文化所同化,蒙古铁骑在征服一个王朝的同时也带来了草原的大气与粗犷,元代龙泉窑青瓷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批大件器物的出现。这些大器胎质较厚,器形粗犷,釉色更加成熟凝重。元代龙泉窑的窑形仍沿用长条形斜坡式龙窑,但在长度上略有短缩,这一改变有利于提高窑内温度,并使热量分布更均匀、合理,对烧制大型器物很有利。元代龙泉窑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浙江省、瓯江两岸的窑址已发现有200多处,除继续生产宋时的器型外,具有元代风格的龙泉窑瓷器大批生产。国内外遗存的器物非常之多,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点是造型大,多胎体厚重。以前很多资料都认为元龙泉窑品种都是大、厚、笨、粗。大而精的也不少,如馆藏元代青釉缠枝莲纹大瓶(图七),撇口,长颈,溜肩,鼓腹至足渐收,颈部刻弦纹,主题纹饰刻缠枝莲纹,下刻菊瓣纹。底施釉一圈,底心无釉。瓷瓶釉色润泽,器形硕大,造型端庄,纹饰精美,是非常难得的元代精品,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为一级文物。类似这样的大瓶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收藏的一件元龙泉窑印牡丹纹喇叭口大瓶,高达71厘米,不仅体型巨大,而且口边刻一周铭文有“泰定四年(1327年)铭款,是一件难得有纪年款的大瓶。”(见叶拮民《隋唐宋元陶瓷通论》第280页)更加精确的证明这是元代龙泉窑中的精品。还有小而精的元代梅子青釉双凤耳盘口瓶(图八),盘口,直颈筒形腹,圈足。颈部对称装饰双风耳。通体施梅子青釉,釉色十分靓丽,凸棱处釉较薄,釉色淡雅,积釉处釉厚颜色更加翠绿,梅子青釉的颜色就真实的感觉出来了,应是南宋到元代龙泉窑中的精品。梅子青釉色十分靓丽,形状造型标准规整,见过很多凤耳瓶,都无法与之媲美,1995年被国家文物专家委员会确认为一级文物。有元代典型的粉青釉堆贴蟠龙盘(图九),宽口沿,浅腹,圈足。通体施粉青釉,盘内堆贴塑一条侧面龙,周边云纹衬托,似腾云驾雾,是龙泉窑精品之作。元代最具代表性的刻花盖罐(图十),帽形盖,唇口,丰肩,鼓腹,足略外撇。帽及腹部刻莲花纹,为元代龙泉窑比较多见的器物,特别是双环底。其实也有不少是小而精的产品,就本馆收藏的实物来讲,不少是元代创新的品种,釉面光亮,温润如玉,装饰技法上有印花、贴花、堆花、镂刻、点彩等。纹饰题材丰富,有云龙、飞凤、花鸟、鱼虫、八仙、八吉祥、杂宝等,个别有文字装饰。如馆藏元代粉青釉八角印花双鱼碗(图十一),八角形撇口碗,外壁八面各有一开光,内不施釉,赭红色氧化胎,印不同图案的婴戏纹,内壁通体施粉青釉,印孔雀、鹤、鸟及荷花纹,内底印双鱼纹。印花开光不施釉,露氧化红胎的装饰手法,是元代惯用的技法。粉青釉高足豆(图十二),敛口,扁圆腹,高圈足,略外撇,足中间两圈线纹,通体施粉青釉,釉厚色润,形制规整、端庄。元代粉青釉印花瓣形洗(图十三),内心印花,通体施粉青釉,底为涩圈,露出火石红色,整个洗就像一朵盛开的花,美不胜收。小巧、精致的元代粉青釉印花爵杯(图十四),仿铜器爵杯,椭圆形口,三支足。外暗刻花卉纹,通体施粉青釉,较精致,该器是仿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元代青绿釉双贯耳瓶(图十五),小口,细长颈近口对称塑双贯耳,垂圆腹,圈足。通体施青绿釉,有开片,玻璃质感比较强。龙泉窑仿制青铜器造型的比较普遍,如觚、爵、方形琮式瓶、双兽头瓶、罐等。元代创新品种多,制作精细的也不少,但更多的是质量不如南宋的,胎质粗糙,品相一般的。为百姓常用的实用器,特别是外省的龙泉窑系器物,如广东、福建等,釉厚而不够润泽,造型制作上不够规整。不在此细说。“应该说,元代龙泉青瓷,既有大而厚的大型器物,也有精美别致的小巧之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4433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