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舌尖上的客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赖晨

  闽粤赣地区33个县是客家人聚居地和大本营,这里山连山,山迭山,山外有山,山上有山,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到处是茂密的树林,幽深的河谷。2000多万客家人,“靠山食山,靠水食水”,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
  “咸、肥、熟”是客家的味道!丰富的天然食材,精湛的烹饪技巧,世代相传的美食传统,客乡的美食挑动着每一位游客的味蕾。即使是最挑剔的美食家,也会为这里的美食文化所折服。
  咸、肥、熟
  客家菜的口感偏重“咸、肥、熟”,而这又与客家人传统的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
  “咸”。自西晋末年以来,历代南迁的客家人,膏腴之地被土著占据,只好居住在人迹罕至的山区。山区生活艰辛,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比较富裕的人家,一天至少也要吃一餐稀粥,多数人家长年累月顿顿稀饭,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的味道“咸”适合送粥下肚。此外,在野外高温下的重体力劳动,盐分是不可或缺的,菜的味道“咸”又可增加体内的盐份,这是客家菜“咸”的成因。
  “肥”。客家人住山耕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肥腻一点的食品能增加肠胃饱足感,从而有效充饥。油水可补充体力,而菜式带油水香味,也能提高食欲,所以客家菜一般都好肥腻。
  “熟”。客家菜讲原汁原味,山区草木多,柴火充足,且认为火候烹得越到位,食物就越香。原汁原味就是选料讲求野生、家养、粗种的绿色食物;采用煮、煲、蒸和炖等烹饪法。
  梅菜扣肉最具“咸、肥、熟”特点,可谓客家菜的典型。拣五花肉,经烚水、上色、炸香、炒煮等步骤,再跟梅菜一同蒸3小时。肉质软烂,其味咸而鲜,肥而不腻,酱香、肉香及菜香浑然一体。咀嚼一块,入口松化,一点也不肥腻。
  擂茶
  客家话中吃、喝、吸都叫食,故曰:食茶。客家人以山为家,得天独厚,茶源丰富,此外,山区谋生艰难,瘴疠邪毒良多,食茶保健乃为人生要事。
  作为茗粥的擂茶是客家一枝独秀的饮食民俗奇葩。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黑魆魆的陶制擂钵,钵内多粗糙纹路(为了擂茶过程中增加摩擦力),抓一把嫩生生的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几尺长的黄荆木擂米桨槌,不停地舂、捣、碾、磨之。边擂边不断地给钵内添些熟猪膏、芝麻、花生、黄豆、香草药、盐巴、水。待钵中的东西擂成茶泥,即用细孔漏勺滤出茶泥,倒入铜壶,加水煮沸后,稠粘如糊,呈淡咖啡色,一时间满堂飘香。擂茶飨料可荤可素,可粗可精,农家取材,极为方便。黄豆花生、粉条干果之类应先炒香,连水冲入;菇笋肉类应另行炒熟添入;芝麻炒米则直接撒入,用勺搅匀,即成佳品,用以待客,经济实惠。客家人热情好客,食茶往往见者有份,越吃人越多,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满这碗舀那碗,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情感温馨。客家擂茶,味纯香浓,不仅能止渴充饥,还有滋补长寿之功能。它取之于山,烹之于家,映日月星辰,染风霜雨雪。它是客家人的瑰宝、劳动者的甘醴。
   “粄”
  客家的“粄”是把大米加工成粉面后做成的食物。主要以糯米为主,也会用籼米、大禾米,一般把浸软的大米磨成浆,压干水即为米薤(粄脆),它可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粄。客家也用蒸熟的米饭舂烂做粄。
  逢年过节,客家人都要做粄。正月初七要吃煎圆为主料的“七种羹”,吃了“七种羹”,各个做零星。过上元(元宵节),要吃粄籽圆(汤圆)。花朝节,客家人做花朝圆煮羹吃。清明节,采回大把蒗菇菜(鼠曲草),做碧绿的清明粄(米餜)。端午节,把糯米、籼米磨浆、压水,包制粄粽。六月收获了早禾米,会做新米粄过食“新”节。“双抢”完毕,客家人为了庆祝丰收,犒劳辛苦,会用新糯米打麻粢(糍粑、粢粑)。七月节(中元节),吃粄是肯定的,晒干的金桃娘树烧成灰,滤汁浸米,磨成米浆,入油锅加热搅拌粘稠成粄,在簸箕内揣到韧性十足后,用粄印印出美丽的花纹,一个个小圆粄,金灿灿,香喷喷,蘸漏水糖,吃起来香味十足。八月中秋节是芋头丰收时分,客家人把丰收的芋头和大米作成元宝状的芋头粄。重阳节吃九层粄祝福老人,九层粄是白糖米浆和红糖米浆逐层添加、蒸制的。冬至日(下元节),客家人用刚收获的晚糯米打麻粢,慰劳收割的辛苦,庆祝丰收的喜悦。腊月,浸糯米,做冻米薤(干元宵粉),留作平时做粄吃。新年到,家家户户,烧金桃娘树,取灰滤碱水,泡大禾米,打黄糍;也会浸糯米,磨米薤,煎煎圆。
  平时过日子也会吃粄,花样还挺多。锅贴粄是浸软的大米和饭粒磨浆,加入韭菜在锅内烙成的菜饼。萝卜粄、南瓜粄、番薯粄是米浆内加入萝卜、南瓜、番薯丝蒸熟的。此外还有发粄、捆粄等。粄的吃法也多。或蘸吃,或炸吃,或炒吃,或汤吃,或蒸吃,或热吃,或凉吃,或加馅做包子饺子吃,或加飨料做羹吃。各有特色,风味别致。
  客家人为何爱吃粄?首先,千百年前,客家原为华北麦作区居民,以诸如馍、饺子、面条、窝窝头等面食为主,南迁后限于稻作环境,改成食米,便以米粉做成形似北方面食的粄来吃,藉此追怀祖先,以解思乡情。其次,客家人居山耕山,劳动强度大,糯米粘性强,不易消化,耐饱,其制品入胃后能维持较长的时间而不感到饥饿,用糯米制作粄,作为餐与餐之间的点心,以支撑高强度的劳动。
  吃“红”
  客家人爱吃红蛋。红蛋的运用形式很多:请客、送客、做生日、过年、送丧归,甚至上学、出门等都得吃红蛋。出门做客带上生红蛋去,回礼则用熟红蛋,相亲、准女婿上门,都要吃红蛋,坐月子发红蛋,生了孩子请人吃红蛋,结婚没什么回礼,也回几个红蛋。过年煮上一盆红蛋,正月来客先吃几个红蛋填填肚子。这一习俗的内涵很多,一表示吉利,二表示祝愿,三表示避邪。小孩出生时一家人吃红蛋表示祝贺婴儿一生走“红运”;做生日祝寿时吃红蛋,不仅是寿星要吃,而且来祝寿的客人都要吃,表示寿星“鸿(红)福齐天”;婚礼酒席上要吃红蛋,表示新郎新娘红红顺顺、团团圆圆、白头偕老。蛋必须是鸡蛋,直接用水带壳煮。
  客家人用多种方法把菜肴加工成红色。猪皮燕、煎豆(油豆腐)、煎圆(油炸年糕)、灯盏糕、芋包子、扣肉、荷包蛋是油炸的;霉豆腐、辣椒酱、红菌豆腐渣、酒娘是发酵的……
  喜庆佳节,合家团圆,高高兴兴吃一顿“红”可谓莫大幸福。客家吃“红”表示圆满、红运、喜庆、客气、热情、真诚。它代表了客家人纯朴的民风和乐观的性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7610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