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庾岭 五岭之首的古道往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斌

  从唐代丞相张九龄开辟大庾岭古道开始,这条山岭就注定要为人们带来黄金与辉煌。意大利人利玛窦的描述是:“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
  大庾岭古道从来不缺故事,比如“一个女鬼”和“两个和尚”……
  大庾岭,位于广东省韶关南雄市北部。在大汉帝国初建之时,大庾岭沿线满山梅花,岭上镇守横浦关的是刘邦手下的大将梅鋗,所以,这里又被称为“梅岭”。
  在南方的五岭中,大庾岭“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从秦代开始,大庾岭就是中原连接两广的要道,但是,山道的险峻却让太多人望而止步,那时候的岭南地区,依然是蛮荒之地,瘴疠之乡……这样的情况,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被改变,这个人就是唐代的丞相张九龄。
  张九龄是大庾岭古道的开辟者,这之后,“山高皇帝远”的局面不仅有所改善,而且古道在历朝历代大规模修铺之后,成为岭南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生命之路”……
  古道崛起
  从大秦帝国到唐朝丞相张九龄
  绵延200多公里的大庾岭山脉,横亘在粤赣两省之间。上古时期,这里人烟稀少,车马不通。最初的山道开辟,和2000多年前的一场战争有关。
  当时,秦始皇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派遣50万大军分5路南征百越,其中一路经过江西南安(今大余)越过大庾岭时,看见岭上遍布荆棘,到处是悬崖峭壁,只好停下来劈山开道……经过数月的努力,一条从豫章(江西)越岭至东粤(广东)的简便山路才得以诞生。
  不过,当时虽然有了山路,但道路崎岖,行走其中,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深谷。这样的情况,直到那位有着“岭南千年第一流”之称的大唐丞相张九龄出现,才得以终结。
  公元716年,张九龄告病归乡时经过大庾岭,看见岭路险峻,百姓苦不堪言,便上奏玄宗,请求开凿大庾岭路,改善南北交通。他还在奏折中强调,大庾岭道路的重新开辟对帝国财政将有很大帮助,岭南的“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才能顺利运进中原内地,朝廷收到的税赋才能够“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
  听闻有税收,唐玄宗下诏,命令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路。于是,大唐历史上一场重要的道路工程就如火如荼地开始了。史料记载,接旨之后,张九龄亲自前往大庾岭,履险攀岩,勘测开凿线路。为了不影响山民的农业生产,他选择在农隙的时候开工,没有炸药,就把木柴堆积在石头表面,用火烧后再引水灌石,使坚硬的崖石裂破之后,再将一块块大石凿开搬走……
  工人们忙碌开凿了近两年时光之后,一条宽一丈,长30里的山间大道诞生了。这条大道南通广东南雄,北接江西南安(今大余)。新路开通之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后人更是吟出了“荒祠一拜张丞相,疏凿真能迈禹功”的诗句,以褒扬张九龄整修道路的功绩。
  此后,历朝历代都对这条岭路十分重视,仅是有文献记载的国家大规模修铺路面就有10多次。比如北宋时期,时任广东转运使的蔡抗曾经大修道路,而且还在南雄境内的大道上修建“梅关”,大庚岭古道因此又获名“梅关古道”;公元1518年,广东佥事吴廷举下令在岭道两旁种上松树、梅树5000 余株,他甚至还亲自参与植树,当地县志记载说:吴廷举“十年两度手栽松、种得青松一万株”。
  在历史上,大庾岭新路被看成是岭南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生命之路”。日本汉学家中村久四郎在《唐代的广东》一书中赞美道:“张九龄开凿新路,就是将南北的喉咙,也就是把广东北面的重镇南雄岭开通,使广东的港口和中原交通得到便利,并且间接使广东与中原及海外各国的通商得到便利……”
  香药之路
  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
  大庾岭大道开通之后,很快就成为五岭中最庞大的交通要道,取代了原来几条旧路的大部分功能。南来北往的运输、邮驿、商旅开始络绎不绝——广州沿海及岭南的货物,往往都会转取岭路抵达江西,再沿章水下到赣江,最后出长江。
  交通方便之后,顺着大路而来的货物琳琅满目,但最多的是香药。
  曾经,大庾岭古道还有一个别名:香药之路。史料记载,唐帝国时期,因为国力强盛,海外诸国纷纷“贡唐”和“通商”,“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当时的主要通商口岸广州,也很快成为世界著名港市。那时候,无论是海外常例贡品香药如龙脑、沉香、磨香等,还是广东本地产的甲香等香料,往往都选择从广州出发,经过大庾岭路下赣江入鄱阳湖,再顺着长江在扬州集散后,通过大运河转运到长安、洛阳等都市和北方各地。当时,每一个京城的贵族都渴望能够用上来自大庾岭的香药,因为那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宋代以后,北往的货物除了进口的犀角、象牙、珍珠、香药等贵重物资和洋货之外,道路上还多了许多重兵把守的车队——他们押运的是铜铁和广盐,也就是宋帝国的命脉。据县志记载:每年,铜钱币就有五六百万斤途经岭路北运,人力运输需10万人次之多。而在当时,仅是运送广盐和铜铁器的挑夫商旅,每日就有数千人之多……
  历史进入明代之后,每年走岭路北运的广盐已经高达1千万斤。此时的大庾岭古道,由于为朝廷带来了极高的税赋,已经被称为“黄金大道”了。对此,过岭路前往南雄传教的意大利人利玛窦这样描述:“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
  岭路在历史上的繁盛,让南雄、韶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农业、手工业、渔业、矿业全都获益甚多。前人诗有“南来车马北来船”,“行人虚说小扬州”的诗句,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商贾云集的盛况。
  岭间传奇
  “一个女鬼”与“两个和尚”
  作为一条千年古道,大庾岭上从来不缺神话和典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个女鬼”和“两个和尚”的故事。
  女鬼的故事从宋代开始流传: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个秀才在大庾岭中迷路,饥寒交迫中一头扎进路边废弃的道观……秀才出自名门,因为家道中落,父母双亡,想凭胸中所学赴京应试,博取功名,谁知道在这大庾岭中落难……大雨未停,秀才只能暂住道观,不料却遇到一位娇媚的女子,自称是为躲避家里包办婚姻偷跑出来,秀才随即对女子心生爱慕,两人在庙中私定终身。这个看似圆满的故事,最终却被一位游方道士打破,道士说秀才遇鬼,并做法事驱邪,从此那女子没有来,而秀才也发现道观后面有座荒冢……
  故事虽然来自民间,但却幸运地被一位明代被贬官员听到,最终发扬光大——官员叫汤显祖,江西临川人,不知是出于对自身遭遇的不满而离经叛道,还是有感于故事中的男女之情,汤显祖根据这则流传在岭间的故事,编撰出一部戏剧,名为《还魂记》,又叫《牡丹亭》。汤显祖一生只著有四部戏曲,而这一部被誉为“四梦之冠”。也因为这部戏曲,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相比女鬼的虚幻,“两个和尚”的故事则要真实得多。唐高宗年间的某一天,一位满头大汗的和尚从大庾岭经过——和尚叫惠能,刚刚接收了师傅弘忍的衣钵,准备回到广东。但是,另一个和尚神秀却对惠能不满,派人追捕。惠能被迫在大庾岭中隐居下来,躲避追捕者。最后,惠能回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留下了一段“南能北秀”的传奇。而惠能在岭上悟出的那段著名的佛门偈子,也从此流传开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004681.htm